學習“最美教師”,做有愛心有責任心之人
發布時間:2012-01-14 15:27:02
|
作者: 龍游縣五支部 裘華英
在三衢大地,一場向“最美教師”—陳霞、姜文、江忠紅學習的熱潮正在興起。三位 “最美教師”美就美在大愛,美在責任,美在團隊,他們忠于職守,勇于擔當,樂于奉獻,不僅詮釋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道德風尚,同時也是衢州人民優良品格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行動,撥動了千千萬萬人心中那根最溫柔的琴弦,感動了衢州、浙江乃至中國。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愛家庭、愛單位、愛家鄉,在比作風、比技能、比貢獻中傳播大愛之心。愛心是善舉的源泉,愛心是責任心的基石,愛心更是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沒有對學生愛心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就沒有這份“不論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的執著;沒有全體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衢江四小也就不會成為一所讓孩子喜歡、讓家長放心、讓社會稱贊的好學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美教師”的一舉一動,深刻闡釋了對人性的理解、對道德的頂禮、對責任的堅守。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責任是什么?人身處社會,背負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契約,身份、職業、財產、家庭……每樣權利背后,都有一份對等的責任。如哲學家康德所說,“每一個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最美老師”帶給我們的感動,除了那濃濃的愛心,便是他們的勇于擔當,便是他們“做最好的自己”的強烈的責任感。責任首先是對本職的盡力。責任意味著對本職工作的勤勉敬業、盡忠奉獻,不折不扣完成各項要求。責任,還是對公益的自覺。“最美老師”用自己的言行踐行和倡導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著我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風尚,從細微點滴處闡述了什么是責任。同時也讓我們一次次感受到了至善的溫暖、忠誠的可貴、執著的不凡。在多元利益訴求的社會,責任是拒絕冷漠、傳遞溫情、凝聚共識的紐帶。我們今天在全社會倡導“責任”的價值取向,需要責任意識的開路前行,需要責任原則的制度約束,也需要責任文化的持久熏陶和道德培育。責任,更應是一種起而行之的行動意識,面對他人和社會的需求,彎下腰,伸出手,捧出愛心,不彷徨,不麻木,不偽善。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團隊意識是完成目標任務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團隊精神的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行動如一人,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增強團隊意識,關鍵是認清自己在團隊中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分工和工作職責,有效配合團隊其它成員開展工作。要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主動高效的團隊工作氛圍,人人自我加壓,提升工作標桿,樹立精品意識,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干,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全面彰顯公德之心 。彰顯公德之心 ,就要用我國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倡導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來規范自己。彰顯公德之心,就要進一步倡導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大力弘揚見義勇為、扶助弱者的社會風尚,托舉向善的力量。要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資源,比如儒家的“仁禮一體”,以“禮”的規范修身養性,來達到“仁”的境界;道家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萬物的生態道德倫理,都是內化市民道德精神,升華個人品質與情操,提升公德心的重要文化力支撐。彰顯公德之心,需要“官”德導航。領導干部既是普通公民,更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引領者。因此,各級領導既要遵守基本社會公德,更要將社會公德轉化為執政理念,滲入執政行為,成為官德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率先垂范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清正廉潔、勇擔道義、胸襟寬廣、淡泊名利、熱心公益,為公德建設作表率。彰顯公德之心,需要有法律與政策的切實保障。公民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相適應的法制環境,除加強道德培訓外,要完善有關政策,一方面鼓勵人們的高尚道德行為,建立見義勇為基金等;另一方面為人們的行為立標建章,曝光譴責不道德行為,為公民履行道德規范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政策保障和社會輿論。彰顯公德之心,還要注重家庭美德建設。家庭美德既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也是調節家庭與國家、社會、集體之間關系的科學行為準則,還是評價人們在戀愛、婚姻、家庭、鄰里之間交往中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行為標準。弘揚家庭美德是每個人都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美,才能社會和諧。
真正實現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三位一體的人,才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讓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得到大力弘揚的城市,才是最美的城市。作為衢州人的我,要積極向這個方向邁進。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愛家庭、愛單位、愛家鄉,在比作風、比技能、比貢獻中傳播大愛之心。愛心是善舉的源泉,愛心是責任心的基石,愛心更是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沒有對學生愛心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就沒有這份“不論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的執著;沒有全體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衢江四小也就不會成為一所讓孩子喜歡、讓家長放心、讓社會稱贊的好學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美教師”的一舉一動,深刻闡釋了對人性的理解、對道德的頂禮、對責任的堅守。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責任是什么?人身處社會,背負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契約,身份、職業、財產、家庭……每樣權利背后,都有一份對等的責任。如哲學家康德所說,“每一個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最美老師”帶給我們的感動,除了那濃濃的愛心,便是他們的勇于擔當,便是他們“做最好的自己”的強烈的責任感。責任首先是對本職的盡力。責任意味著對本職工作的勤勉敬業、盡忠奉獻,不折不扣完成各項要求。責任,還是對公益的自覺。“最美老師”用自己的言行踐行和倡導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著我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風尚,從細微點滴處闡述了什么是責任。同時也讓我們一次次感受到了至善的溫暖、忠誠的可貴、執著的不凡。在多元利益訴求的社會,責任是拒絕冷漠、傳遞溫情、凝聚共識的紐帶。我們今天在全社會倡導“責任”的價值取向,需要責任意識的開路前行,需要責任原則的制度約束,也需要責任文化的持久熏陶和道德培育。責任,更應是一種起而行之的行動意識,面對他人和社會的需求,彎下腰,伸出手,捧出愛心,不彷徨,不麻木,不偽善。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團隊意識是完成目標任務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團隊精神的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行動如一人,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增強團隊意識,關鍵是認清自己在團隊中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分工和工作職責,有效配合團隊其它成員開展工作。要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主動高效的團隊工作氛圍,人人自我加壓,提升工作標桿,樹立精品意識,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干,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學習“最美教師”,就要像他們那樣,全面彰顯公德之心 。彰顯公德之心 ,就要用我國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倡導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來規范自己。彰顯公德之心,就要進一步倡導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大力弘揚見義勇為、扶助弱者的社會風尚,托舉向善的力量。要汲取傳統文化中的資源,比如儒家的“仁禮一體”,以“禮”的規范修身養性,來達到“仁”的境界;道家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萬物的生態道德倫理,都是內化市民道德精神,升華個人品質與情操,提升公德心的重要文化力支撐。彰顯公德之心,需要“官”德導航。領導干部既是普通公民,更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引領者。因此,各級領導既要遵守基本社會公德,更要將社會公德轉化為執政理念,滲入執政行為,成為官德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率先垂范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清正廉潔、勇擔道義、胸襟寬廣、淡泊名利、熱心公益,為公德建設作表率。彰顯公德之心,需要有法律與政策的切實保障。公民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相適應的法制環境,除加強道德培訓外,要完善有關政策,一方面鼓勵人們的高尚道德行為,建立見義勇為基金等;另一方面為人們的行為立標建章,曝光譴責不道德行為,為公民履行道德規范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政策保障和社會輿論。彰顯公德之心,還要注重家庭美德建設。家庭美德既是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也是調節家庭與國家、社會、集體之間關系的科學行為準則,還是評價人們在戀愛、婚姻、家庭、鄰里之間交往中的是非、善惡、美丑的行為標準。弘揚家庭美德是每個人都應當履行的基本義務。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美,才能社會和諧。
真正實現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三位一體的人,才是有高尚道德的人;讓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得到大力弘揚的城市,才是最美的城市。作為衢州人的我,要積極向這個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