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訊故里的意外收獲
發布時間:2012-11-23 10:08:08
|
作者: 衢州市委會 謝小兵
市政協一位副主席的頭腦里,一直有這樣一個設想:借鑒紹興市開展“跟著魯訊作品游紹興”的成功經驗,推出“跟著金庸作品游衢州”。在她看來,在衢州求學過,并在文學作品中多次提及衢州的金庸,是衢州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名片,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未免可惜。正是她的推動,促成了市政協經科委、民建市委會調研小組的紹興之行。
紹興,古稱會稽、山陰,建城已有2500多年。盡管是現代化城市,卻處處有歷史文化遺存,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從住地佳誠大酒店至會議中心,路經大通學堂、紹興一中(魯訊先生曾任校長)等多處景點。與紹興市政協經科委、市旅委負責人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紹興是人文名士之鄉,出現過“三圣”、“三王”、“四家”、“五女”。此外,紹興“三缸”、“三烏”、戲劇、特色民營經濟也久負盛名。近年來,紹興市喊響“老紹興 最江南”口號,在發展旅游業上迭出新舉措,推出“跟著課本游紹興”是其中之一。
國人認識紹興,很多是從課本開始,特別是選入課本的魯訊作品,打著濃厚紹興烙印。考察“跟著課本游紹興”,不能不去魯訊故里。車上下來,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巨大版畫—魯訊故里微縮圖和魯訊先生畫像。窄小的青石板路兩邊,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次序鋪開。著名的咸亨酒店和舊時紹興其他酒館一樣有著曲尺形柜臺。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先生”,似乎還在表情認真地告訴人們“茴”字的眾多寫法。可惜變身五星級酒店后,堂食情景未能保留。路上也不見了“假洋鬼子。”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百草園在魯迅故居后,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臺門周姓十來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谷。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有著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泥墻根下有著蟋蟀、何首烏,冬日的雪地上可以捕到鳥雀。童年的情趣總是一樣的,對出身大戶人家又家道中落的魯迅而言,快樂更是難得和難忘。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壽家臺門三開間的小花廳,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所在。 “三味”的意思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是梅鹿古樹圖,寓意福祿壽喜。屋內魯迅使用的書桌,原先靠近通往后園的門,因不堪同窗進出之擾,經壽鏡吾先生同意,搬到左側角落。書屋后有一個園子,不大,種有兩棵桂樹和一棵臘梅,現已十分高大。
導游向我們講的一些小故事令人難忘:魯訊一次因抓藥致上學遲到,回座位后默默在桌上刻下“早”字;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公派留學,奉母命回鄉完親,在婚房看書一夜;周家所有應用之物悉數變賣,幸有兄弟周作人詳細記下,才得以日后追還并照舊擺設;閏土確有其人,原名章運水,家住紹興城外七十里的曹娥江邊,當地人叫做“海邊”……這些深深影響著魯訊,讓他銘記一生。
走出魯訊故里,我想到了衢州。建城1800年的衢州,是圍棋文化發祥地和南孔圣地,1994年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進程加快,老城紛紛消失的當下,較好保留了舊風貌的衢州城區顯得難能珍貴。自古以來,衢州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涌現出趙汴、毛滂、余紹宋、毛子水、沃渣、“三毛一戴”等名人,名人故里游大有文章可做。
這是我們考察魯訊故里的意外收獲。
紹興,古稱會稽、山陰,建城已有2500多年。盡管是現代化城市,卻處處有歷史文化遺存,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從住地佳誠大酒店至會議中心,路經大通學堂、紹興一中(魯訊先生曾任校長)等多處景點。與紹興市政協經科委、市旅委負責人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紹興是人文名士之鄉,出現過“三圣”、“三王”、“四家”、“五女”。此外,紹興“三缸”、“三烏”、戲劇、特色民營經濟也久負盛名。近年來,紹興市喊響“老紹興 最江南”口號,在發展旅游業上迭出新舉措,推出“跟著課本游紹興”是其中之一。
國人認識紹興,很多是從課本開始,特別是選入課本的魯訊作品,打著濃厚紹興烙印。考察“跟著課本游紹興”,不能不去魯訊故里。車上下來,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巨大版畫—魯訊故里微縮圖和魯訊先生畫像。窄小的青石板路兩邊,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咸亨酒店次序鋪開。著名的咸亨酒店和舊時紹興其他酒館一樣有著曲尺形柜臺。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先生”,似乎還在表情認真地告訴人們“茴”字的眾多寫法。可惜變身五星級酒店后,堂食情景未能保留。路上也不見了“假洋鬼子。”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寫道: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百草園在魯迅故居后,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來是新臺門周姓十來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谷。這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有著紫紅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泥墻根下有著蟋蟀、何首烏,冬日的雪地上可以捕到鳥雀。童年的情趣總是一樣的,對出身大戶人家又家道中落的魯迅而言,快樂更是難得和難忘。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壽家臺門三開間的小花廳,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所在。 “三味”的意思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是梅鹿古樹圖,寓意福祿壽喜。屋內魯迅使用的書桌,原先靠近通往后園的門,因不堪同窗進出之擾,經壽鏡吾先生同意,搬到左側角落。書屋后有一個園子,不大,種有兩棵桂樹和一棵臘梅,現已十分高大。
導游向我們講的一些小故事令人難忘:魯訊一次因抓藥致上學遲到,回座位后默默在桌上刻下“早”字;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公派留學,奉母命回鄉完親,在婚房看書一夜;周家所有應用之物悉數變賣,幸有兄弟周作人詳細記下,才得以日后追還并照舊擺設;閏土確有其人,原名章運水,家住紹興城外七十里的曹娥江邊,當地人叫做“海邊”……這些深深影響著魯訊,讓他銘記一生。
走出魯訊故里,我想到了衢州。建城1800年的衢州,是圍棋文化發祥地和南孔圣地,1994年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進程加快,老城紛紛消失的當下,較好保留了舊風貌的衢州城區顯得難能珍貴。自古以來,衢州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涌現出趙汴、毛滂、余紹宋、毛子水、沃渣、“三毛一戴”等名人,名人故里游大有文章可做。
這是我們考察魯訊故里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