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有文化的餅”
——記民建會員衢州市邵永豐成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成正
發布時間:2013-09-26 15:18:36
|
作者: 毛朝陽 韓琛
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共和國等非洲三國,出席在南非德班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唔。
衢州市邵永豐成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成正作為中國經貿代表團一員有幸隨習主席出訪。
會議間隙,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了中國經貿代表團全體成員。習主席親切地與徐成正握手,并鼓勵他做大做好“百年老字號”企業。
徐成正,今年 52歲,民建會員,浙江省老字號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校長,衢州市政協委員。
出訪歸來,在省、市、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徐成正重新制訂了企業發展的五年規劃。提出利用邵永豐品牌的無形資產,全面推進專賣店連鎖發展,爭取五年內建成2000家連鎖加盟專賣店,為公司上市打好扎實的基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人的培訓,以期探索一條適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革新之路。
一、“百年老字號”煥發青春
清代光緒年間,衢州麻餅手工制作作坊,面餅店開得較多。當時麻餅質量參差不齊,良莠不分。有店主決心與眾不同,保證質量,做響品牌,就掛出了“邵永豐”店牌。此人姓邵,名芳恭,門店在坊門街上。他和店中伙計說:“別看這塊牌子掛著容易,要想做長久可要努力用心去做”。“永豐”二字是老板的愿望,寓意店開得永久,永遠,子子孫孫能開下去。“豐”是豐收,希望前來買餅的人能夠豐收,帶來店里的生意,從而老板自己也能豐收,大家都能豐收,要永遠豐收。樹立牌子后的邵永豐與眾不同的是抓產品質量。1929年,衢州邵永豐麻餅在南京博覽會上榮獲國家級名品佳點稱號,從此衢州邵永豐麻餅名聲大噪。
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為向農面餅店,表示一心向著農民。改革開放初期,又恢復了老字號邵永豐面餅店。
歲月如長河,彎延曲折 。因體制原因和衢州經濟的不發達,邵永豐在艱難中度日,而外地的名點旱就起飛了。五芳齋棕子等已經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而這里錯過了大好發展的20年時間。2000年,“邵永豐”所委身的衢州市福華家電服務公司被整體出讓,全公司員工全部下崗。他們要買的是公司房產,而不是招牌。眼看著“邵永豐”就要銷聲匿跡了。“決不能讓老字號壽終正寢”!有一位19歲就進邵永豐工作的下崗工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這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拯救了邵永豐。此人就是邵永豐麻餅傳承人,現任掌門人徐成正。2001年,“邵永豐”商標經國家商標總局注冊成功。徐成正帶領全體職工外樹品牌形象,內提產品質量及員工素質,將傳統工藝一絲不茍地傳授給青工,并重視對品牌的宣傳。許多消費者品賞到邵永豐麻餅后,贊不絕口,爭相購買,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邵永豐”,百年老字號,重新煥發了青春。
二、做一只“有文化的餅”
“30只麻餅,躺在直徑80厘米的竹匾里,隨著一股神奇的力道,被正轉轉、反轉轉,又騰空飛起,翻身落匾,餅面粘滿了脫過殼的白芝麻。這道工序叫做‘上麻’。”今年夏天,在衢州市區上營街34號邵永豐手工技藝博物館內,“邵永豐”掌門人徐成正正在給新來的學徒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麻餅的制作工藝。
徐成正先取過一面抽板,將30只麻餅抽入到竹匾內,進行上麻,然后把上好麻的麻餅,整體從竹匾里起跳落到竹篩上,輕輕轉動幾下,將上麻時餅面上的浮麻篩掉,再將麻餅重新起跳到木抽板上,放在平底鍋上方,抽出木板,使30只麻餅一次性整齊入鍋。這時,又見徐成正手往上一抬,啟動了一根桿秤,帶動掛鉤提轉過來一塊上面覆蓋著炭火的鐵板,蓋在平底鍋上方,與下方的爐灶火,開始上下夾烤麻餅……
如果說這銀光飛舞如表演雜技般的技巧動作,全憑靈氣悟性,無文字數字可述,堪稱邵永豐麻餅的百年經典,那么,大麻餅的彩繪藝術也堪稱一絕。筆者看到,芝麻用天然果蔬汁染成不同的色彩,蘸點飴糖做墨汁,再由充滿藝術和智慧的雙手用毛筆一筆一筆的描繪著民間的藝術文化。每描一筆,就撒一手所需的芝麻.就這樣,民間的風情便在餅上展現。月餅上繪有中秋節用的“嫦娥奔月”、“天宮賜福”,婚慶用的“麒麟送子”、“花好月圓”,壽誕用的“福祿壽喜”等吉祥、喜慶的圖案和文字,使食品與藝術渾然一 體。“邵永豐”麻餅傳承著千百年來延續的中華文化。
從19歲開始學藝至今,徐成正已與“邵永豐”整整相伴了30年。經歷這30年,他對這套麻餅的手工制作技藝,早已能像雜技表演一樣,進行熟練地演示。“邵永豐麻餅手工制作技藝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份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成正說,這只小小的麻餅里,蘊含的是中華民族傳統食品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一只真正“有文化的餅”。
三、讓“百年老字號”重放異彩
這是一個不缺乏選擇的年代。時代在變,“邵永豐”更需要變。如何想方設法留住消費者,開拓更廣的消費市場,成了擺在徐成正和“邵永豐”面前的重要課題。
幾年時間里,徐成正一直在不斷研發新產品。如今的“邵永豐”,已成功形成了一個包括傳統含糖的甜麻餅、甜月餅和無糖、低糖的麻餅、月餅在內的共2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不同口味、不同需求、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都能在“邵永豐”找到自己的最愛。
一路走來,創新無疑成了徐成正振興“邵永豐”的關鍵詞。他外樹品牌形象,內提產品品質,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邵永豐”。2006年,經國家商務部批準,“邵永豐”成功列入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名錄。緊接著,“邵永豐”中華老字號文化傳承培訓基地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博物館,也先后建成。
2006年以來,徐成正帶著“邵永豐”,外出到義烏、臺灣、北京、深圳、廣州、日本等地,參加各類展會次數無法計算。每次出展,他們所收獲的贊譽,總是最多的。因為邵永豐麻餅口味香脆獨特,制作過程極具觀賞性,“邵永豐”每次出展,攤位前總能吸引無數顧客排起長龍爭相購買。
外出參展在為“邵永豐”贏得贊譽的同時,也更為“邵永豐”的創新發展,助推了一把力:在一次臺灣展示活動上,徐成正直接從其他老字號中得到啟發,改進了“邵永豐”產品的包裝,拓寬了銷售渠道;針對展示活動會場內不得使用明火的難題,徐成正在保證麻餅制作繼續堅持“吊烤、夾烤”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電烤爐,既提升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麻餅的口感品質;在2008年的義烏文博會上,與義烏國際商貿城達成合作,得以將“邵永豐”產品遠銷至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走在重振之路上,徐成正對于“邵永豐”,有創新,同時也有堅守。“相比流水線生產的麻餅,手工制餅更具有人情味,恰恰能滿足現代人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徐成正說,堅持“邵永豐”具有傳統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藝不變,就等于守住了老字號生生不息的魂,其魅力就是從中間衍生出來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
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董事長徐成正介紹說:“我們邵永豐人時刻牢記著先輩們的‘祖訓’:利從仁中取,財從信中來。在不斷開發新產品的工作中,認真做到‘精心選料,不敢減物力;精心制作,不敢省人工’。這里所有的工作人員在進入生產車間前,必須經過風淋、殺菌等嚴格的消毒過程,須戴口罩、工作帽,才可進入生產車間。”為了保證食品安全,邵永豐投資百萬元新建了凈化水系統,使所加工的食品全部用純凈水替代了水質較硬的水。在食物油和面粉選用上,公司選用的是特制粉,僅此一項,每袋就比普通面粉多支出10多元,一個單項產品僅原料成本這塊就要多支出近百萬元。為了進一步優化原材料質量,保證產品品質,徐成正選擇在位于烏溪江庫區的衢江區嶺洋鄉等地,承包了千余畝土地,作為“邵永豐”產品的原材料種植基地,專門種植芝麻、花生、地瓜、黃豆等作物。
從一根扁擔走街串巷到幾十家連鎖店,“邵永豐”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輝煌的成就面前,徐成正說,邵永豐還要變,在發展理念上,要有新內涵;在企業形象上,要有新面貌;在發展要求上,要有新舉措。繼續調整產業結構,以安全為底線,視質量為生命,堅持從文化資源型向文化導向型轉變,從產品經營型向品牌運營型轉變,從傳統營銷型向戰略營銷型轉變,目標是成為中國第一餅業和中國最具發展力的老字號。
四、讓麻餅香飄海內外
去年四月,在日本富士山腳下的靜岡縣,飄香的除了櫻花還有來自中國浙江衢州的邵永豐麻餅。
浙江省與日本靜岡縣締結友好省縣30周年慶祝活動在靜岡舉行。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原浙江省省長夏寶龍率領550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本次活動,其中代表衢州的是省級“非遺”項目邵永豐麻餅第四代傳人徐成正。
在4月5日、6日舉行的名品展覽會上,技藝精湛、色香味俱全的邵永豐麻餅不僅受到日本民眾的喜愛,更得到了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的肯定與贊許。
當天,穿著唐裝的徐成正在靜岡Twin-Messe展覽館表演起了絕活——上麻。他熟練地將排成菱形的麻餅高高甩起,不僅引來了日本民眾好奇與贊許的目光,更把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吸引了過來。在原浙江省省長夏寶龍的陪同下,川勝平太觀賞了整個技藝流程,高潮時還笑著鼓起了掌。品嘗完剛出爐的麻餅后,他不住地點頭稱贊。此時,日本民眾也在展位前排起了長隊。他們中有戴著口罩的老人,有一臉稚氣的孩子,有身著時尚的少婦,還有上班族,“隊伍一直都在排,而且他們都說很好吃”。
在短短兩天時間里,展位上生產的5000個麻餅便搶購一空,獲得了20萬日元的銷售佳績。“錢只是小收獲,沒想到日本民眾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那么認可,對我們的美味那么喜愛!”徐成正說。
回國后,徐成正立該著手準備在日本開店的事宜。他打算在日本大阪開設第一家“邵永豐”日本連鎖店。
今年四月,衢州邵永豐麻餅店在臺北展出又轟動一時。按照計劃,邵永豐麻餅店將先后進駐臺灣高雄時代百貨、臺南孔廟前文化園區、新竹大學校園、臺北百貨公司。
通過多年努力,如今的“邵永豐”已成功走出衢州,先后在杭州、嘉興、長春、臺灣等地開起了連鎖店。年銷售總額逐年成倍增長,從剛開始的數萬元,做到了如今的數百萬元。
他們還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讓邵永豐麻餅飄香海外。
衢州市邵永豐成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成正作為中國經貿代表團一員有幸隨習主席出訪。
會議間隙,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了中國經貿代表團全體成員。習主席親切地與徐成正握手,并鼓勵他做大做好“百年老字號”企業。
徐成正,今年 52歲,民建會員,浙江省老字號協會副會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校長,衢州市政協委員。
出訪歸來,在省、市、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徐成正重新制訂了企業發展的五年規劃。提出利用邵永豐品牌的無形資產,全面推進專賣店連鎖發展,爭取五年內建成2000家連鎖加盟專賣店,為公司上市打好扎實的基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人的培訓,以期探索一條適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革新之路。
一、“百年老字號”煥發青春
清代光緒年間,衢州麻餅手工制作作坊,面餅店開得較多。當時麻餅質量參差不齊,良莠不分。有店主決心與眾不同,保證質量,做響品牌,就掛出了“邵永豐”店牌。此人姓邵,名芳恭,門店在坊門街上。他和店中伙計說:“別看這塊牌子掛著容易,要想做長久可要努力用心去做”。“永豐”二字是老板的愿望,寓意店開得永久,永遠,子子孫孫能開下去。“豐”是豐收,希望前來買餅的人能夠豐收,帶來店里的生意,從而老板自己也能豐收,大家都能豐收,要永遠豐收。樹立牌子后的邵永豐與眾不同的是抓產品質量。1929年,衢州邵永豐麻餅在南京博覽會上榮獲國家級名品佳點稱號,從此衢州邵永豐麻餅名聲大噪。
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改名為向農面餅店,表示一心向著農民。改革開放初期,又恢復了老字號邵永豐面餅店。
歲月如長河,彎延曲折 。因體制原因和衢州經濟的不發達,邵永豐在艱難中度日,而外地的名點旱就起飛了。五芳齋棕子等已經在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而這里錯過了大好發展的20年時間。2000年,“邵永豐”所委身的衢州市福華家電服務公司被整體出讓,全公司員工全部下崗。他們要買的是公司房產,而不是招牌。眼看著“邵永豐”就要銷聲匿跡了。“決不能讓老字號壽終正寢”!有一位19歲就進邵永豐工作的下崗工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這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拯救了邵永豐。此人就是邵永豐麻餅傳承人,現任掌門人徐成正。2001年,“邵永豐”商標經國家商標總局注冊成功。徐成正帶領全體職工外樹品牌形象,內提產品質量及員工素質,將傳統工藝一絲不茍地傳授給青工,并重視對品牌的宣傳。許多消費者品賞到邵永豐麻餅后,贊不絕口,爭相購買,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邵永豐”,百年老字號,重新煥發了青春。
二、做一只“有文化的餅”
“30只麻餅,躺在直徑80厘米的竹匾里,隨著一股神奇的力道,被正轉轉、反轉轉,又騰空飛起,翻身落匾,餅面粘滿了脫過殼的白芝麻。這道工序叫做‘上麻’。”今年夏天,在衢州市區上營街34號邵永豐手工技藝博物館內,“邵永豐”掌門人徐成正正在給新來的學徒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麻餅的制作工藝。
徐成正先取過一面抽板,將30只麻餅抽入到竹匾內,進行上麻,然后把上好麻的麻餅,整體從竹匾里起跳落到竹篩上,輕輕轉動幾下,將上麻時餅面上的浮麻篩掉,再將麻餅重新起跳到木抽板上,放在平底鍋上方,抽出木板,使30只麻餅一次性整齊入鍋。這時,又見徐成正手往上一抬,啟動了一根桿秤,帶動掛鉤提轉過來一塊上面覆蓋著炭火的鐵板,蓋在平底鍋上方,與下方的爐灶火,開始上下夾烤麻餅……
如果說這銀光飛舞如表演雜技般的技巧動作,全憑靈氣悟性,無文字數字可述,堪稱邵永豐麻餅的百年經典,那么,大麻餅的彩繪藝術也堪稱一絕。筆者看到,芝麻用天然果蔬汁染成不同的色彩,蘸點飴糖做墨汁,再由充滿藝術和智慧的雙手用毛筆一筆一筆的描繪著民間的藝術文化。每描一筆,就撒一手所需的芝麻.就這樣,民間的風情便在餅上展現。月餅上繪有中秋節用的“嫦娥奔月”、“天宮賜福”,婚慶用的“麒麟送子”、“花好月圓”,壽誕用的“福祿壽喜”等吉祥、喜慶的圖案和文字,使食品與藝術渾然一 體。“邵永豐”麻餅傳承著千百年來延續的中華文化。
從19歲開始學藝至今,徐成正已與“邵永豐”整整相伴了30年。經歷這30年,他對這套麻餅的手工制作技藝,早已能像雜技表演一樣,進行熟練地演示。“邵永豐麻餅手工制作技藝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份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成正說,這只小小的麻餅里,蘊含的是中華民族傳統食品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一只真正“有文化的餅”。
三、讓“百年老字號”重放異彩
這是一個不缺乏選擇的年代。時代在變,“邵永豐”更需要變。如何想方設法留住消費者,開拓更廣的消費市場,成了擺在徐成正和“邵永豐”面前的重要課題。
幾年時間里,徐成正一直在不斷研發新產品。如今的“邵永豐”,已成功形成了一個包括傳統含糖的甜麻餅、甜月餅和無糖、低糖的麻餅、月餅在內的共2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不同口味、不同需求、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都能在“邵永豐”找到自己的最愛。
一路走來,創新無疑成了徐成正振興“邵永豐”的關鍵詞。他外樹品牌形象,內提產品品質,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邵永豐”。2006年,經國家商務部批準,“邵永豐”成功列入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名錄。緊接著,“邵永豐”中華老字號文化傳承培訓基地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博物館,也先后建成。
2006年以來,徐成正帶著“邵永豐”,外出到義烏、臺灣、北京、深圳、廣州、日本等地,參加各類展會次數無法計算。每次出展,他們所收獲的贊譽,總是最多的。因為邵永豐麻餅口味香脆獨特,制作過程極具觀賞性,“邵永豐”每次出展,攤位前總能吸引無數顧客排起長龍爭相購買。
外出參展在為“邵永豐”贏得贊譽的同時,也更為“邵永豐”的創新發展,助推了一把力:在一次臺灣展示活動上,徐成正直接從其他老字號中得到啟發,改進了“邵永豐”產品的包裝,拓寬了銷售渠道;針對展示活動會場內不得使用明火的難題,徐成正在保證麻餅制作繼續堅持“吊烤、夾烤”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電烤爐,既提升了生產效率,也保證了麻餅的口感品質;在2008年的義烏文博會上,與義烏國際商貿城達成合作,得以將“邵永豐”產品遠銷至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走在重振之路上,徐成正對于“邵永豐”,有創新,同時也有堅守。“相比流水線生產的麻餅,手工制餅更具有人情味,恰恰能滿足現代人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徐成正說,堅持“邵永豐”具有傳統特色的手工制作技藝不變,就等于守住了老字號生生不息的魂,其魅力就是從中間衍生出來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
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董事長徐成正介紹說:“我們邵永豐人時刻牢記著先輩們的‘祖訓’:利從仁中取,財從信中來。在不斷開發新產品的工作中,認真做到‘精心選料,不敢減物力;精心制作,不敢省人工’。這里所有的工作人員在進入生產車間前,必須經過風淋、殺菌等嚴格的消毒過程,須戴口罩、工作帽,才可進入生產車間。”為了保證食品安全,邵永豐投資百萬元新建了凈化水系統,使所加工的食品全部用純凈水替代了水質較硬的水。在食物油和面粉選用上,公司選用的是特制粉,僅此一項,每袋就比普通面粉多支出10多元,一個單項產品僅原料成本這塊就要多支出近百萬元。為了進一步優化原材料質量,保證產品品質,徐成正選擇在位于烏溪江庫區的衢江區嶺洋鄉等地,承包了千余畝土地,作為“邵永豐”產品的原材料種植基地,專門種植芝麻、花生、地瓜、黃豆等作物。
從一根扁擔走街串巷到幾十家連鎖店,“邵永豐”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輝煌的成就面前,徐成正說,邵永豐還要變,在發展理念上,要有新內涵;在企業形象上,要有新面貌;在發展要求上,要有新舉措。繼續調整產業結構,以安全為底線,視質量為生命,堅持從文化資源型向文化導向型轉變,從產品經營型向品牌運營型轉變,從傳統營銷型向戰略營銷型轉變,目標是成為中國第一餅業和中國最具發展力的老字號。
四、讓麻餅香飄海內外
去年四月,在日本富士山腳下的靜岡縣,飄香的除了櫻花還有來自中國浙江衢州的邵永豐麻餅。
浙江省與日本靜岡縣締結友好省縣30周年慶祝活動在靜岡舉行。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原浙江省省長夏寶龍率領550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本次活動,其中代表衢州的是省級“非遺”項目邵永豐麻餅第四代傳人徐成正。
在4月5日、6日舉行的名品展覽會上,技藝精湛、色香味俱全的邵永豐麻餅不僅受到日本民眾的喜愛,更得到了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的肯定與贊許。
當天,穿著唐裝的徐成正在靜岡Twin-Messe展覽館表演起了絕活——上麻。他熟練地將排成菱形的麻餅高高甩起,不僅引來了日本民眾好奇與贊許的目光,更把靜岡縣知事川勝平太吸引了過來。在原浙江省省長夏寶龍的陪同下,川勝平太觀賞了整個技藝流程,高潮時還笑著鼓起了掌。品嘗完剛出爐的麻餅后,他不住地點頭稱贊。此時,日本民眾也在展位前排起了長隊。他們中有戴著口罩的老人,有一臉稚氣的孩子,有身著時尚的少婦,還有上班族,“隊伍一直都在排,而且他們都說很好吃”。
在短短兩天時間里,展位上生產的5000個麻餅便搶購一空,獲得了20萬日元的銷售佳績。“錢只是小收獲,沒想到日本民眾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那么認可,對我們的美味那么喜愛!”徐成正說。
回國后,徐成正立該著手準備在日本開店的事宜。他打算在日本大阪開設第一家“邵永豐”日本連鎖店。
今年四月,衢州邵永豐麻餅店在臺北展出又轟動一時。按照計劃,邵永豐麻餅店將先后進駐臺灣高雄時代百貨、臺南孔廟前文化園區、新竹大學校園、臺北百貨公司。
通過多年努力,如今的“邵永豐”已成功走出衢州,先后在杭州、嘉興、長春、臺灣等地開起了連鎖店。年銷售總額逐年成倍增長,從剛開始的數萬元,做到了如今的數百萬元。
他們還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讓邵永豐麻餅飄香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