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豐麻餅傳承人徐成正:擔起“永豐”的名號
發布時間:2015-12-17 15:43:02
|
作者:

徐成正近影
熱騰騰的麻餅,酥香可口的味道晃晃悠悠,繞過數百年逶迤時光,至今仍飄蕩在三衢的空氣中。作為衢州邵永豐成正食品廠董事長、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邵永豐第四代傳承人,徐成正認為,這段歷久彌香的老字號傳奇,正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老故事歷久彌香
衢州的飲食文化豐富,面餅業更有堅實的基礎。清代光緒年間,麻餅師傅邵芳恭獨創的“炭爐吊烤”工藝堪稱一絕,通過此道工藝制作的麻餅口感好且風味獨特,一經面世就廣受衢州老百姓歡迎。但彼時,還未有“邵永豐”。直到1896年深冬,白茫茫的大雪覆蓋了街面,可入了夜還有許多人來到邵芳恭店里買麻餅。第二日,邵芳恭便掛出名為“邵永豐”的招牌,都說瑞雪兆豐年,“邵永豐”既是希望自家麻餅生意興榮,也寓意吃了麻餅能獲得豐收。
邵永豐麻餅曾在1929年一舉奪得“國家級名品佳點”之稱號,“現在邵永豐麻餅的手藝沒有丟,未來的前景也開闊。”54歲的徐成正以平靜的語調講述起今日的邵永豐。歲月倏爾,徐成正仍然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看到邵永豐麻餅因經營體制蒙塵式微時,自己內心的彷徨焦慮。 徐成正自19歲起進了飲食服務公司工作,面對油條、大餅、面條、麻餅班等多種
選擇,他選擇了麻餅班。“麻餅班的課都排在白天,晚上就可以安心睡覺了。”少時耿直,徐成正并沒有太宏偉的職業抱負,想著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學好麻餅這門手藝安身立命。豈料日后,在和面粉、油、糖打交道的過程中,他被麻餅制作的深厚傳統文化內涵所吸引,對“邵永豐”的情愫也油然而生。
2000年,飲食服務公司分流解體,徐成正被迫下崗了。“要養家糊口,又不想讓邵永豐麻餅的制作技藝在我們手上丟掉。”兩難之時,徐成正干脆擺起了地攤,支起炭爐,麻餅香從街頭飄到了巷尾。老百姓圍著等麻餅出爐的神情,讓徐成正意識到,“邵永豐”已成為衢州的印記,他想拭去這枚印記上的灰塵,令它重綻華光。
新前景步步為營
重振“邵永豐”之路并不好走,徐成正到工商局注冊了“邵永豐”商標,又召回原企業的部分老員工,自己帶頭和老員工一起手把手,將麻餅的制作技藝傳授給青年員工。徐成正深知創新才能為“邵永豐”注入活力,他和同事不斷研發各種不同口味的邵永豐麻餅,傳統的以糖為主餡的甜麻餅、甜月餅,也有無糖、低糖的麻餅和月餅,20多個品種陸續出爐。從前高糖重油,如今強調健康,與時俱進的口感始終迎合當下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2006年,經國家商務部批準,“邵永豐”被成功列入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之名錄。2007年,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緊跟著,中華老字號文化傳承培訓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博物館建成。
“老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麻餅香味也能貫穿一條街,但還是得吆喝。”徐成正會抓住一切機遇宣傳“邵永豐”,通過參與各種大型展會,讓邵永豐麻餅走出衢州。現在,邵永豐麻餅的專賣柜臺已經開到了臺灣。
“現在,我想把‘邵永豐’打造成一個文化符號。”在保留獨創的“炭爐吊烤”工藝制作的同時,徐成正也將中國傳統文化、胡麻餅的歷史文化、衢州地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到麻餅和其它食品的開發制作中。現在的邵永豐成正食品加工廠里,有一條長達80米的邵永豐泥塑藝術文化長廊。數萬個栩栩如生的泥塑人物展示了農耕文明、麻餅制作過程,還有各種熱鬧的民俗場景。“麻餅本就是迎著節慶習俗的市場去的,所以更應該把節慶文化、習俗文化做到面上。”為此,邵永豐麻餅先后開發出用彩色芝麻麻餅,將“嫦娥奔月”“麒麟送子”“花好月圓”等民間故事繪制成圖案,做成獨樹一幟的系列麻餅。

徐成正想把“邵永豐”打造成一個文化符號。 資料圖片
傳統手工藝總離不開傳承的話題,徐成正直言文化傳承要從娃娃抓起。“柯城區鹿鳴小學是我們的附屬基地,今年下半年開展了麻餅課,餅的歷史、‘邵永豐’的歷史、麻餅制作技藝都是授課內容。”課堂不僅在校園,也在麻餅制作現場,不少衢州的小學生都見識過像雜技表演一樣精彩的麻餅制作手藝。“韓國的交流生見了‘上麻’這道工序,驚訝得嘴都合不攏。” 在商言商,邵永豐麻餅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產業支撐。“我們把高新技術引進來,更要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徐成正也面臨新的傳承挑戰,“傳統麻餅制作工藝的市場前景很好,但資本壓力也大。路總要一步一步走,無論何如,‘邵永豐’不僅不能在我們手上丟掉,更要名副其實,走出浙江省,走遍中國,走向世界,擔起‘永豐’這個名號!”
本文轉載自12月14日衢州日報第3版,記者 徐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