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崗15小時大救援
發布時間:2016-06-20 15:46:26
|
作者:
(記者 葛志軍 陳明明 龔誠良 俞施/文 廖崢艷 汪劍弘/攝 通訊員 毛俊寅 宣國華 方婷婷 鄭佳嵐 鄭時華 余延金)
良好的植被、遍布的溶洞、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給橫亙于衢州北部的千里崗山脈增添了幾分神秘,成為眾多驢友向往的探險之地。6月18日,持續的大雨,讓整條千里崗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當天,一群驢友的進入,打破了這片原始森林的平靜。
一個斷斷續續的求助電話
6月18日16時58分,衢州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名女子打來報警電話,稱有來自杭州的驢友團一行十多人,在衢江區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前往大麥源游玩時迷路,需要幫助。
接警后,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迅速向衢江公安分局上方派出所發出指令。上方派出所值班民警也馬上與報警女子進行了三方通話。
通話過程中,報警女子的聲音斷斷續續。民警勉強聽清該女子自稱姓王,該驢友團一共有13人,她是其中一員。在詢問驢友團所處具體地點時,民警只聽到了“三十六灣”,三方通話突然中斷。
情況緊急!由于不清楚三十六灣具體所處地點,處警的上方派出所副所長葉欣決定一邊迅速與相關部門協調聯系,尋求支援,一邊立即帶領3名民警攜帶救援設備趕往白塔新村,并安排所里剩余民警留守接應。
一路上,民警反復撥打報警女子電話,但始終無法聯系上對方。報警女子其間曾用短信發來一個手機號碼,但民警撥打后發現該號碼已關機。
17時40分,葉欣帶領民警趕到白塔新村進行排查。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附近的中共衢遂壽中心縣委第二區委陳列館門前,細心的葉欣發現路邊停著一輛商務車和一輛小轎車。
“這種商務車出現在杜家田自然村是不太常見的,我過去看了下,發現兩輛車都是杭州牌照,兩車座位數相加也有十幾個,和這個驢友團的特征比較符合。”葉欣說。
于是,民警立即在附近村民中開始走訪,了解到當天上午10時左右,有十余名外地人駕駛這兩輛車來此,然后下車徒步往大麥源方向走去。因為當時正打雷下雨,有村民曾勸這些人不要去,很危險,但對方表示“我熟悉的,沒事的”,就繼續上山了。
民警隨后又了解到,白塔新村到大麥源再到三十六灣全是山路,大麥源屬于原始次森林,只有幾戶山民居住,而大麥源再去三十六灣更是連車能開的路都沒有。
由于報警女子一直聯系不上,在杭州建德警方協助下,民警聯系到了失聯驢友的家屬。著急的家屬提供了其中3名驢友的手機號碼,但也都打不通。
救援力量緊急集結灰坪
接到報警后,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陳新、市長杜世源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救援工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建林,副市長陳錦標迅速成立市救援指揮部,召集相關部門連夜開展集中應急辦公,并通過視頻系統,與衢江區救援指揮部連線,部署指揮搜救工作。衢江區由區長賴瑞洪帶隊,趕赴現場,一線指揮。
應急響應機制隨即啟動,大批增援救援力量開始向灰坪集結。
除當地村干部、村民和最先趕到的民警外,18日18時38分,灰坪鄉第一批值班干部接到指令開始集結;19時左右,第一批消防官兵也趕到白塔新村;19時30分,灰坪鄉通知要求全體鄉干部全部返回參與搜救;21時許,衢江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隊隊員趕到現場;21時10分,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第一批隊員趕到現場;23時左右,衢江區人武部門救援力量趕到現場;19日凌晨,衢州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毛勇率領特警趕到,衛星電話保障及急救醫護力量到位;凌晨2時許,通信保障車輛開始架設,來自衢州和建德兩地的民安救援隊隊員趕到;凌晨3時許,由灰坪鄉各村組織的精干救援力量開始向白塔新村集結……
市救援指揮部則通過微信平臺快速成立“衢江618驢友搜救應急群”,全面整合各方動態信息,及時調整部署救援力量。工作人員通宵達旦,一直與前方保持密切聯系。
在市、區兩級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從18日晚上到19日凌晨,共有來自公安、消防、人武等部門救援人員及鄉村干部、民間救援隊隊員共300多人參與此次救援,包括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姜建勛等人更是主動要求趕到救援現場參與搜救。
18日19時多,由白塔新村村干部和7名消防官兵組成了第一批救援人員,從一處名為“銀洞背”的地方出發,正式進山搜救。
搜救剛開始時,灰坪地區雨水暫停,但考慮到夜間有可能再次降雨,救援指揮部要求氣象部門及時為搜救提供氣象保障。
“在接到市救援指揮部的通知后,氣象部門立即啟動了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應急預案,由市氣象局副局長余健組織成立氣象應急工作小組,依托氣象雷達網絡、衛星云圖以及灰坪當地的氣象自動監測站全力展開觀測和預報工作,為搜救現場提供氣象服務支撐。”市氣象臺副臺長徐月飛告訴記者。
20時45分許,第一份關于18日夜間到19日白天的氣象預報信息出爐。根據這份氣象信息顯示,灰坪一帶在此期間的氣溫變化雖相對平穩,但可能會出現降雨,雨量中等,局部會有大雨。
根據這份氣象預報,救援指揮部及時對搜救工作進行調整部署。而在隨后的搜救過程中,市氣象臺每隔半小時就提供一次氣象服務,主要內容為當前的區域降雨情況、降雨云團位置和云團預測移動情況、未來1小時灰坪一帶的雨量預報等。而從19日清晨開始,又增加了對當地能見度的氣象預報。
“從18日晚上一直到19日早上救援結束,我們共為此次搜救提供了20多次氣象服務,大家幾乎都是徹夜未眠,但能為13位驢友的成功獲救提供一點力量,我們覺得很值。”徐月飛說。
艱難的雨夜搜救
復雜的地理環境,加上持續的暴雨,決定了這是一次異常艱難的搜救。
19時10分,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接到救援消息后,大隊長吳宏樹馬上開始組織救援。
熟悉山地救援的隊員分三個梯隊前往灰坪:19時25分,第一梯隊方平華、祝云國、徐崇正、琚江美出發;21時,第二梯隊吳宏樹、邱福昌、汪云良出發;23時23分,第三梯隊周和鳳、鄭紅興、徐建國、沈迎雁、梅建兵、徐斌送救援物資出發。
救援隊員來到設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的救援指揮部,“我們帶去的電腦上有衛星地圖,發揮了很大作用。”吳宏樹說,三十六灣溯溪是驢友經常走的一條線路,結合當地村民提供的信息,判斷那些人就是走這條線路時迷路的。“救援隊員對本地山水熟悉,這條線路我們走過多次,熟悉地形,通過衛星地圖,可以看出那里陸路有2個出口,水路有3個出口,于是建議指揮部分5條線路進行搜救。”
當地手機信號不太好,基于失蹤人員可能出現的地方,第一輛通信車開進大麥源,可惜沒有聯系上失蹤人員的手機。
三十六灣峽谷兩邊又陡又直,如果上游突然漲大水,很危險。
救援人員分頭行動。
救援隊員方平華、祝云國和兩名消防官兵一起沿著峽谷搜救,3時30分,他們拐過一個灣的時候,看到了正在烤火的失聯驢友。
“真有人半夜來找我們!”
“太好了!”
“你們辛苦,你們辛苦!”
“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
看到救援人員,失聯驢友激動地叫了起來。他們只帶了前一天中午的干糧,當時已是又饑又累。
從失聯驢友口中得知,在溯溪的時候,另外4人走在前面,這時突然來了大水,他們9人走不過去,于是走散了。
由于山上沒有信號,方平華決定帶9人慢慢往山下走,祝云國和其他搜救人員繼續尋找另外4人。
4時20分,徐崇正通過衛星電話報告指揮部已找到9人。指揮部立即組織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隊員周和鳳、徐建國等人送食物和水等上山。他們在半路上相遇,一起回到指揮部。
找到9人的消息讓指揮部精神振奮,馬上調整了接下來的救援方案。綜合信息后,確定了另外4人的大致范圍,又有一輛通信車開往附近。
正當救援隊沿著失聯驢友的蹤跡尋找時,通過通信車撥通了其中一人的手機。7時30分左右,救援隊員在仙峰水庫邊找到了這4人。
張金亮是衢江消防中隊的中隊長。18日下午接到警情指令后,衢州市消防支隊先后調派衢江、柯山消防中隊的45名消防官兵趕赴救援。當晚7時左右,張金亮就帶領部分消防官兵趕到白塔新村。
“在與現場民警和村干部匯合后,經初步研判,這些驢友可能走的是一條圓形線路,最終還是會繞回他們停車的地方。”張金亮說,因此他們決定先派出一部分消防官兵,在當地村干部帶領下沿這條圓形線路逆向搜尋,希望能在路上找到返程的驢友。
“因為之前下過雨,山里非常泥濘濕滑,山路崎嶇難走,地上又都是青苔,一路上經常有人滑倒摔跤。而且不時有蛇出沒,螞蟥經常叮到大家的腿上。”消防戰士魯尹說。
即使這樣,大家也沒有喊苦喊累,渴了就喝山水,滑倒了就再爬起來,繼續拿起手電筒堅持一邊往山上搜救,一邊大聲呼喊失聯驢友。
根據村民描述,張金亮他們負責搜救的這座山的半山腰住著一戶山民,家中有固定電話。村民猜測,這些失聯驢友如途經此地,可能會向這戶山民求助。
“但由于之前的打雷下雨,這戶山民可能是把電話線拔了,我們一直打不通他家電話。”張金亮說。21時16分,他們趕到了這戶山民家中,并沒有發現失聯驢友蹤影。
隨后,張金亮等人又繼續往山上搜救,并逐漸在沿途發現一些較為新鮮的食品包裝紙。22時30分,在爬到海拔900多米的山頂后,他們依然沒有發現失聯驢友線索,于是根據指揮部要求開始回撤,并于19日凌晨0時許退回到山腳。
“第一批上山搜救的戰士們都太累了,幾乎是倒地就睡,所以我決定讓他們休息下,帶另一組戰士跟村民和民間救援隊隊員一起、攜帶衛星電話繼續去搜救。”張金亮說,雖然已十分疲憊,但大家都咬牙堅持著。
“19日上午8時,接到所有驢友都被找到的消息時,我們真的是感覺如釋重負。再苦再累也都值了!”張金亮說。
山林里那一束束光亮
近15個小時的雨夜搜救,所有參與人員徹夜未眠,摸黑奔波在山上和挑燈堅守在指揮部里的,心中都緊緊繃著一根弦,連著13位失聯受困驢友的安危。一束束在森林中閃爍的亮光,對等待救援者來說就是生命之光。
在衢江區灰坪鄉白塔新村,參與救援的村民主任龔宗華帶領記者來到第二次進山搜救的線路起點,再現當時搜救的場景。
“躺在床上,想起這一夜仍有點后怕。”6月19日中午12時,龔宗華給自己泡了杯濃茶,一根接一根地抽煙提神。
18日18時許,在家中休息的龔宗華突然接到通知:一行13人的杭州驢友團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前往大麥源游玩時迷路,且處于失聯狀態。接到通知后的龔宗華立即從家出發,與最先到達的消防官兵會合。
19時多,由熟悉地形的龔宗華帶路,再加上7名消防官兵,一行8人的搜救隊伍率先進山搜救。他們從白塔新村銀洞背上山,經銀洞背到三十六灣。山林間一片漆黑,只有隊員們手中的手電筒發出微弱的亮光。修在巖壁上的小路只有半米寬,兩邊是一人多高的雜草野樹。龔宗華走在最前面,他一手舉著手電筒,一手用樹枝撥開雜草。下過雨的巖壁非常濕滑,隊員們走一步滑一步,一行人幾乎是匍匐前行的。
“有人嗎?有人嗎?”救援隊員的聲音伴隨著滂沱的雨聲和雷聲飄蕩在山間,卻無人回應。19日0時左右,龔宗華一行下山,第一次搜尋無果。
到家休息了不到半個小時,龔宗華又出發了。這次,他沿著與第一次搜尋相反的路線進行搜尋。凌晨4時左右,龔宗華進山第二次搜救無果。從原路返回時,走到半路,隊員們隨身攜帶的手電筒沒電了,不少隊員拿出手機照明。“如果手機沒電,那實在太危險了。”龔宗華說,隊員們商量決定就地等待,等天亮了再出發。
4時20分左右,天空發出微微的亮光。稍作休息的隊員們并沒有急于下山,而是沿著另一條岔路繼續搜救。早上7時左右,龔宗華才下山回家。
盡管穿著雨衣,套著高筒雨靴,龔宗華三身衣服仍全部濕透。小腿和大腿上都是被山螞蟥叮咬的痕跡。在搜救過程中,龔宗華還遭遇了兩條毒蛇。
早上6時多,得知仍有4名驢友未被找到,附近5個自然村的青壯年全都集結救援指揮部,進山參與救援。
“人安全就好,這是最重要的!”龔宗華說,作為共產黨員,碰到這種事情時最應該挺身而出。
一盤四季豆、一盤炒茄子、一碗紫菜湯……19日中午11點多,灰坪鄉政府食堂里,二十多名鄉干部就著四五個菜草草地解決了中飯。幾位工作人員身上的迷彩服還未脫下,為了這次救援,鄉干部也都一夜未合眼。
“鄉政府的男同志全都趕回來了。”灰坪鄉的林技員余建榮告訴記者,在微信群里接到通知時,他已經睡覺了。隨后,8名鄉干部從市區出發,換好迷彩服、穿上解放鞋,拿好手電筒到達救援指揮部待命,做好營救的準備。另外的鄉干部也從四面八方趕回灰坪鄉。
在鄉里值班的灰坪鄉紀委書記鄭群文,是最早到達現場的救援人員之一。“我7點左右到達現場,派出所民警也已經到達現場了。”鄭群文告訴記者,到了現場后,她與上方派出所的民警一起走訪村民了解驢友基本情況。
作為后勤保障組成員,鄭群文組織鄉干部一起為救援人員準備了面包、方便面、礦泉水等食物,并為救援人員和驢友提前安排好住宿。她一方面通知衛計部門安排救護車、通信部門安排通信保障車,趕赴搜救現場做好相關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與失聯人員家屬進一步核實情況。
“感謝衢州,感謝衢州人民”
19日上午,杭州驢友團一行13人已全部安全回家。除了兩名隊員腳部扭傷以外,其他隊員并未受傷。
經過幾個小時的休息后,其中一名諸葛姓和一名方姓驢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次的經歷終生難忘,感謝衢州人民!”諸葛先生向記者描述了在山上驚心動魄的十幾個小時。
18日上午10時左右,驢友一行13人向千里崗山脈進軍。這次登山,他們策劃了一個多星期。“當時計劃沿著溪流上山,爬到山頂再返回。整個行程剛好是一個環形。”他們估計,整個行程只需要2到3小時。
一開始,13人走得還算順利。過了不多久,山路變得越來越濕滑。“路面上有青苔,樹又是長在巖石上,不敢用力抓。”諸葛先生告訴記者。等到13時30分左右,幾位女驢友走得比較慢,隊伍漸漸地分成了兩組。諸葛先生和另外3人走在前面,剩下的5男4女跟在后面。“我們相隔不遠,大約兩百米左右。”
“突然間山澗水勢變大,我們下不去,下面的人又上不來。”諸葛先生說,因為擔心被山洪困住,他們4人抓緊往山上跑。而方先生所在的另外一組9人,看到水變黃時也抓緊往邊上撤退。
16時30分,諸葛先生和另外3名驢友到達山頂。“我們當時意識到下山已經來不及了,于是打了110電話求助。”諸葛先生說,山頂信號不佳,求助電話斷斷續續的,也無法向民警報告準確的位置定位。
等待救援的過程十分漫長,在山頂的4人衣服已經全部濕透,而且手電筒全在另外一組隊員身上。“一方面擔心如何在山里過夜,一方面又怕家里人聯系不上而擔心。”諸葛先生說,盡管男同志的心理素質要好些,但當時也感到十分緊張與恐懼。
凌晨4時多,精疲力竭的9名驢友生火取暖。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了救援人員手電筒的光束和喊聲。“哎,哎……”方先生告訴記者,當聽到救援人員的叫喊聲時,大家都非常激動,隊伍里的幾位女驢友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19日早上8時許,在仙峰水庫附近,諸葛先生等其余4名驢友被救援人員找到。兩名腳部扭傷的驢友在救援人員的攙扶下下山,山下的醫護人員為他們進行了簡單包扎,并處理了山螞蟥叮咬的傷口。經歷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后,驢友們接受采訪時都說,非常感謝衢州人民,特別是辛苦了一夜的消防官兵和紅十字會救援隊。“盡管我不太會表達,但心里是非常感激。他們就是最美衢州人!”諸葛先生說。
(注:本文刊登于6月20日《衢州日報》。文中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隊長吳宏樹系衢州民建會員。)
良好的植被、遍布的溶洞、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給橫亙于衢州北部的千里崗山脈增添了幾分神秘,成為眾多驢友向往的探險之地。6月18日,持續的大雨,讓整條千里崗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當天,一群驢友的進入,打破了這片原始森林的平靜。
一個斷斷續續的求助電話
6月18日16時58分,衢州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一名女子打來報警電話,稱有來自杭州的驢友團一行十多人,在衢江區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前往大麥源游玩時迷路,需要幫助。
接警后,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迅速向衢江公安分局上方派出所發出指令。上方派出所值班民警也馬上與報警女子進行了三方通話。
通話過程中,報警女子的聲音斷斷續續。民警勉強聽清該女子自稱姓王,該驢友團一共有13人,她是其中一員。在詢問驢友團所處具體地點時,民警只聽到了“三十六灣”,三方通話突然中斷。
情況緊急!由于不清楚三十六灣具體所處地點,處警的上方派出所副所長葉欣決定一邊迅速與相關部門協調聯系,尋求支援,一邊立即帶領3名民警攜帶救援設備趕往白塔新村,并安排所里剩余民警留守接應。
一路上,民警反復撥打報警女子電話,但始終無法聯系上對方。報警女子其間曾用短信發來一個手機號碼,但民警撥打后發現該號碼已關機。
17時40分,葉欣帶領民警趕到白塔新村進行排查。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附近的中共衢遂壽中心縣委第二區委陳列館門前,細心的葉欣發現路邊停著一輛商務車和一輛小轎車。
“這種商務車出現在杜家田自然村是不太常見的,我過去看了下,發現兩輛車都是杭州牌照,兩車座位數相加也有十幾個,和這個驢友團的特征比較符合。”葉欣說。
于是,民警立即在附近村民中開始走訪,了解到當天上午10時左右,有十余名外地人駕駛這兩輛車來此,然后下車徒步往大麥源方向走去。因為當時正打雷下雨,有村民曾勸這些人不要去,很危險,但對方表示“我熟悉的,沒事的”,就繼續上山了。
民警隨后又了解到,白塔新村到大麥源再到三十六灣全是山路,大麥源屬于原始次森林,只有幾戶山民居住,而大麥源再去三十六灣更是連車能開的路都沒有。
由于報警女子一直聯系不上,在杭州建德警方協助下,民警聯系到了失聯驢友的家屬。著急的家屬提供了其中3名驢友的手機號碼,但也都打不通。
救援力量緊急集結灰坪
接到報警后,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陳新、市長杜世源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開展救援工作。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建林,副市長陳錦標迅速成立市救援指揮部,召集相關部門連夜開展集中應急辦公,并通過視頻系統,與衢江區救援指揮部連線,部署指揮搜救工作。衢江區由區長賴瑞洪帶隊,趕赴現場,一線指揮。
應急響應機制隨即啟動,大批增援救援力量開始向灰坪集結。
除當地村干部、村民和最先趕到的民警外,18日18時38分,灰坪鄉第一批值班干部接到指令開始集結;19時左右,第一批消防官兵也趕到白塔新村;19時30分,灰坪鄉通知要求全體鄉干部全部返回參與搜救;21時許,衢江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隊隊員趕到現場;21時10分,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第一批隊員趕到現場;23時左右,衢江區人武部門救援力量趕到現場;19日凌晨,衢州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毛勇率領特警趕到,衛星電話保障及急救醫護力量到位;凌晨2時許,通信保障車輛開始架設,來自衢州和建德兩地的民安救援隊隊員趕到;凌晨3時許,由灰坪鄉各村組織的精干救援力量開始向白塔新村集結……
市救援指揮部則通過微信平臺快速成立“衢江618驢友搜救應急群”,全面整合各方動態信息,及時調整部署救援力量。工作人員通宵達旦,一直與前方保持密切聯系。
在市、區兩級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從18日晚上到19日凌晨,共有來自公安、消防、人武等部門救援人員及鄉村干部、民間救援隊隊員共300多人參與此次救援,包括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姜建勛等人更是主動要求趕到救援現場參與搜救。
18日19時多,由白塔新村村干部和7名消防官兵組成了第一批救援人員,從一處名為“銀洞背”的地方出發,正式進山搜救。
搜救剛開始時,灰坪地區雨水暫停,但考慮到夜間有可能再次降雨,救援指揮部要求氣象部門及時為搜救提供氣象保障。
“在接到市救援指揮部的通知后,氣象部門立即啟動了突發事件氣象保障應急預案,由市氣象局副局長余健組織成立氣象應急工作小組,依托氣象雷達網絡、衛星云圖以及灰坪當地的氣象自動監測站全力展開觀測和預報工作,為搜救現場提供氣象服務支撐。”市氣象臺副臺長徐月飛告訴記者。
20時45分許,第一份關于18日夜間到19日白天的氣象預報信息出爐。根據這份氣象信息顯示,灰坪一帶在此期間的氣溫變化雖相對平穩,但可能會出現降雨,雨量中等,局部會有大雨。
根據這份氣象預報,救援指揮部及時對搜救工作進行調整部署。而在隨后的搜救過程中,市氣象臺每隔半小時就提供一次氣象服務,主要內容為當前的區域降雨情況、降雨云團位置和云團預測移動情況、未來1小時灰坪一帶的雨量預報等。而從19日清晨開始,又增加了對當地能見度的氣象預報。
“從18日晚上一直到19日早上救援結束,我們共為此次搜救提供了20多次氣象服務,大家幾乎都是徹夜未眠,但能為13位驢友的成功獲救提供一點力量,我們覺得很值。”徐月飛說。
艱難的雨夜搜救
復雜的地理環境,加上持續的暴雨,決定了這是一次異常艱難的搜救。
19時10分,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接到救援消息后,大隊長吳宏樹馬上開始組織救援。
熟悉山地救援的隊員分三個梯隊前往灰坪:19時25分,第一梯隊方平華、祝云國、徐崇正、琚江美出發;21時,第二梯隊吳宏樹、邱福昌、汪云良出發;23時23分,第三梯隊周和鳳、鄭紅興、徐建國、沈迎雁、梅建兵、徐斌送救援物資出發。
救援隊員來到設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的救援指揮部,“我們帶去的電腦上有衛星地圖,發揮了很大作用。”吳宏樹說,三十六灣溯溪是驢友經常走的一條線路,結合當地村民提供的信息,判斷那些人就是走這條線路時迷路的。“救援隊員對本地山水熟悉,這條線路我們走過多次,熟悉地形,通過衛星地圖,可以看出那里陸路有2個出口,水路有3個出口,于是建議指揮部分5條線路進行搜救。”
當地手機信號不太好,基于失蹤人員可能出現的地方,第一輛通信車開進大麥源,可惜沒有聯系上失蹤人員的手機。
三十六灣峽谷兩邊又陡又直,如果上游突然漲大水,很危險。
救援人員分頭行動。
救援隊員方平華、祝云國和兩名消防官兵一起沿著峽谷搜救,3時30分,他們拐過一個灣的時候,看到了正在烤火的失聯驢友。
“真有人半夜來找我們!”
“太好了!”
“你們辛苦,你們辛苦!”
“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
看到救援人員,失聯驢友激動地叫了起來。他們只帶了前一天中午的干糧,當時已是又饑又累。
從失聯驢友口中得知,在溯溪的時候,另外4人走在前面,這時突然來了大水,他們9人走不過去,于是走散了。
由于山上沒有信號,方平華決定帶9人慢慢往山下走,祝云國和其他搜救人員繼續尋找另外4人。
4時20分,徐崇正通過衛星電話報告指揮部已找到9人。指揮部立即組織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隊員周和鳳、徐建國等人送食物和水等上山。他們在半路上相遇,一起回到指揮部。
找到9人的消息讓指揮部精神振奮,馬上調整了接下來的救援方案。綜合信息后,確定了另外4人的大致范圍,又有一輛通信車開往附近。
正當救援隊沿著失聯驢友的蹤跡尋找時,通過通信車撥通了其中一人的手機。7時30分左右,救援隊員在仙峰水庫邊找到了這4人。
張金亮是衢江消防中隊的中隊長。18日下午接到警情指令后,衢州市消防支隊先后調派衢江、柯山消防中隊的45名消防官兵趕赴救援。當晚7時左右,張金亮就帶領部分消防官兵趕到白塔新村。
“在與現場民警和村干部匯合后,經初步研判,這些驢友可能走的是一條圓形線路,最終還是會繞回他們停車的地方。”張金亮說,因此他們決定先派出一部分消防官兵,在當地村干部帶領下沿這條圓形線路逆向搜尋,希望能在路上找到返程的驢友。
“因為之前下過雨,山里非常泥濘濕滑,山路崎嶇難走,地上又都是青苔,一路上經常有人滑倒摔跤。而且不時有蛇出沒,螞蟥經常叮到大家的腿上。”消防戰士魯尹說。
即使這樣,大家也沒有喊苦喊累,渴了就喝山水,滑倒了就再爬起來,繼續拿起手電筒堅持一邊往山上搜救,一邊大聲呼喊失聯驢友。
根據村民描述,張金亮他們負責搜救的這座山的半山腰住著一戶山民,家中有固定電話。村民猜測,這些失聯驢友如途經此地,可能會向這戶山民求助。
“但由于之前的打雷下雨,這戶山民可能是把電話線拔了,我們一直打不通他家電話。”張金亮說。21時16分,他們趕到了這戶山民家中,并沒有發現失聯驢友蹤影。
隨后,張金亮等人又繼續往山上搜救,并逐漸在沿途發現一些較為新鮮的食品包裝紙。22時30分,在爬到海拔900多米的山頂后,他們依然沒有發現失聯驢友線索,于是根據指揮部要求開始回撤,并于19日凌晨0時許退回到山腳。
“第一批上山搜救的戰士們都太累了,幾乎是倒地就睡,所以我決定讓他們休息下,帶另一組戰士跟村民和民間救援隊隊員一起、攜帶衛星電話繼續去搜救。”張金亮說,雖然已十分疲憊,但大家都咬牙堅持著。
“19日上午8時,接到所有驢友都被找到的消息時,我們真的是感覺如釋重負。再苦再累也都值了!”張金亮說。
山林里那一束束光亮
近15個小時的雨夜搜救,所有參與人員徹夜未眠,摸黑奔波在山上和挑燈堅守在指揮部里的,心中都緊緊繃著一根弦,連著13位失聯受困驢友的安危。一束束在森林中閃爍的亮光,對等待救援者來說就是生命之光。
在衢江區灰坪鄉白塔新村,參與救援的村民主任龔宗華帶領記者來到第二次進山搜救的線路起點,再現當時搜救的場景。
“躺在床上,想起這一夜仍有點后怕。”6月19日中午12時,龔宗華給自己泡了杯濃茶,一根接一根地抽煙提神。
18日18時許,在家中休息的龔宗華突然接到通知:一行13人的杭州驢友團在灰坪鄉白塔新村杜家田自然村前往大麥源游玩時迷路,且處于失聯狀態。接到通知后的龔宗華立即從家出發,與最先到達的消防官兵會合。
19時多,由熟悉地形的龔宗華帶路,再加上7名消防官兵,一行8人的搜救隊伍率先進山搜救。他們從白塔新村銀洞背上山,經銀洞背到三十六灣。山林間一片漆黑,只有隊員們手中的手電筒發出微弱的亮光。修在巖壁上的小路只有半米寬,兩邊是一人多高的雜草野樹。龔宗華走在最前面,他一手舉著手電筒,一手用樹枝撥開雜草。下過雨的巖壁非常濕滑,隊員們走一步滑一步,一行人幾乎是匍匐前行的。
“有人嗎?有人嗎?”救援隊員的聲音伴隨著滂沱的雨聲和雷聲飄蕩在山間,卻無人回應。19日0時左右,龔宗華一行下山,第一次搜尋無果。
到家休息了不到半個小時,龔宗華又出發了。這次,他沿著與第一次搜尋相反的路線進行搜尋。凌晨4時左右,龔宗華進山第二次搜救無果。從原路返回時,走到半路,隊員們隨身攜帶的手電筒沒電了,不少隊員拿出手機照明。“如果手機沒電,那實在太危險了。”龔宗華說,隊員們商量決定就地等待,等天亮了再出發。
4時20分左右,天空發出微微的亮光。稍作休息的隊員們并沒有急于下山,而是沿著另一條岔路繼續搜救。早上7時左右,龔宗華才下山回家。
盡管穿著雨衣,套著高筒雨靴,龔宗華三身衣服仍全部濕透。小腿和大腿上都是被山螞蟥叮咬的痕跡。在搜救過程中,龔宗華還遭遇了兩條毒蛇。
早上6時多,得知仍有4名驢友未被找到,附近5個自然村的青壯年全都集結救援指揮部,進山參與救援。
“人安全就好,這是最重要的!”龔宗華說,作為共產黨員,碰到這種事情時最應該挺身而出。
一盤四季豆、一盤炒茄子、一碗紫菜湯……19日中午11點多,灰坪鄉政府食堂里,二十多名鄉干部就著四五個菜草草地解決了中飯。幾位工作人員身上的迷彩服還未脫下,為了這次救援,鄉干部也都一夜未合眼。
“鄉政府的男同志全都趕回來了。”灰坪鄉的林技員余建榮告訴記者,在微信群里接到通知時,他已經睡覺了。隨后,8名鄉干部從市區出發,換好迷彩服、穿上解放鞋,拿好手電筒到達救援指揮部待命,做好營救的準備。另外的鄉干部也從四面八方趕回灰坪鄉。
在鄉里值班的灰坪鄉紀委書記鄭群文,是最早到達現場的救援人員之一。“我7點左右到達現場,派出所民警也已經到達現場了。”鄭群文告訴記者,到了現場后,她與上方派出所的民警一起走訪村民了解驢友基本情況。
作為后勤保障組成員,鄭群文組織鄉干部一起為救援人員準備了面包、方便面、礦泉水等食物,并為救援人員和驢友提前安排好住宿。她一方面通知衛計部門安排救護車、通信部門安排通信保障車,趕赴搜救現場做好相關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與失聯人員家屬進一步核實情況。
“感謝衢州,感謝衢州人民”
19日上午,杭州驢友團一行13人已全部安全回家。除了兩名隊員腳部扭傷以外,其他隊員并未受傷。
經過幾個小時的休息后,其中一名諸葛姓和一名方姓驢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次的經歷終生難忘,感謝衢州人民!”諸葛先生向記者描述了在山上驚心動魄的十幾個小時。
18日上午10時左右,驢友一行13人向千里崗山脈進軍。這次登山,他們策劃了一個多星期。“當時計劃沿著溪流上山,爬到山頂再返回。整個行程剛好是一個環形。”他們估計,整個行程只需要2到3小時。
一開始,13人走得還算順利。過了不多久,山路變得越來越濕滑。“路面上有青苔,樹又是長在巖石上,不敢用力抓。”諸葛先生告訴記者。等到13時30分左右,幾位女驢友走得比較慢,隊伍漸漸地分成了兩組。諸葛先生和另外3人走在前面,剩下的5男4女跟在后面。“我們相隔不遠,大約兩百米左右。”
“突然間山澗水勢變大,我們下不去,下面的人又上不來。”諸葛先生說,因為擔心被山洪困住,他們4人抓緊往山上跑。而方先生所在的另外一組9人,看到水變黃時也抓緊往邊上撤退。
16時30分,諸葛先生和另外3名驢友到達山頂。“我們當時意識到下山已經來不及了,于是打了110電話求助。”諸葛先生說,山頂信號不佳,求助電話斷斷續續的,也無法向民警報告準確的位置定位。
等待救援的過程十分漫長,在山頂的4人衣服已經全部濕透,而且手電筒全在另外一組隊員身上。“一方面擔心如何在山里過夜,一方面又怕家里人聯系不上而擔心。”諸葛先生說,盡管男同志的心理素質要好些,但當時也感到十分緊張與恐懼。
凌晨4時多,精疲力竭的9名驢友生火取暖。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了救援人員手電筒的光束和喊聲。“哎,哎……”方先生告訴記者,當聽到救援人員的叫喊聲時,大家都非常激動,隊伍里的幾位女驢友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19日早上8時許,在仙峰水庫附近,諸葛先生等其余4名驢友被救援人員找到。兩名腳部扭傷的驢友在救援人員的攙扶下下山,山下的醫護人員為他們進行了簡單包扎,并處理了山螞蟥叮咬的傷口。經歷過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后,驢友們接受采訪時都說,非常感謝衢州人民,特別是辛苦了一夜的消防官兵和紅十字會救援隊。“盡管我不太會表達,但心里是非常感激。他們就是最美衢州人!”諸葛先生說。
(注:本文刊登于6月20日《衢州日報》。文中衢州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隊長吳宏樹系衢州民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