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 波:對我市加快建設文化大市的幾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5-11-10 11:30:34
|
作者:
編者按:日前,奉化支部會員、奉化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寧波市十二屆人大代表竺波參加了由毛光烈市長主持的《市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市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決定》征求意見座談會,就加快文化建設這一主題提出了建議。
加快我市文化大市建設要考慮可持續發展,改變我市文化建設中重文藝創作、輕理論研究,重表演藝術、輕視覺藝術,重商輕文的現象,發揮寧波本地文化資源優勢,深入開掘文化品牌,研究市場戰略,培育藝術市場,吸引人才特別是文化經紀人才。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要樹立全新的文化理念,把文化產業當作支柱產業來抓。
(一)培育市場。文化產業的生存空間需拓寬,文化市場的裁判規則需完善。以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為參照,確定寧波文化產業統計口徑,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場法律體系,使文化市場秩序得到根本好轉,并有效地保護投資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拓展文化產業的有效生存空間。建議:一是降低準入門檻,二是對民間資本開放,三是拓寬投融資渠道。
(二)培養人才。寧波是文化資源大市,河姆渡文化、天一閣藏書文化、彌勒文化、書畫文化等享譽海內外。但是,文化產業領域存在人員總量偏少、精英奇缺、結構失衡、分布不均等問題,導致這一“朝陽產業”沒能達到經濟發展中應有的比重。文化產業是人力資本主導的“文化經濟”,它的發展有賴于“資本”來追逐“知本”,因而,對文化產業人才資本的投資回報是不可估量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既懂國際市場又懂外語的外向型、創新型、復合型、協作型人才,應是文化產業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
(三)尊重規律。發展文化產業,既要尊重市場規律,又要尊重文藝規律。要給予文藝工作者以更寬松的創作環境,尊重他們的工作,在條件成熟時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讓文藝創作者自由創作。他們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其獨特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思維活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的特點。他們的思想品格具有“從獨立走向獨創,讓學問趨向淵博,從自足走向真理”的一般特征。他們的人格是“個人的存在狀態”決定的,人格的高低是依據他存在的狀態來判定的,相對應的作品才具有獨創性,才稱之為真正意義上創作。為此,建議打破幾十年來的坐班制,換以業績來考量,建立科學的文藝人才評價體系。
(四)創立品牌。入世以來,很多行業失去國家壟斷的優勢,難以抵御國外資本和產業的沖擊。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被同化的可能性較小,因此我們認為文化產業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產業。寧波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寧波文邦”,選取有市場價值的文化資源,將其轉變成文化服務商品,以此占領國內外市場,擴大寧波影響力,縮小文化貿易逆差,增強文化國際競爭力。考慮到寧波文化大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本地文化優勢,開掘文化品牌尤為重要。如利用天一閣現有的品牌優勢,籌辦天一閣出版社,并對閣藏文獻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又如新建寧波中國畫院、寧波美術研究所,發揮沙孟海、潘天壽等名人文化的邊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