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建設內強素質 履行職能外塑形象
——民建寧波市委會55周年發展歷程回眸
發布時間:2010-11-12 10:12:21
|
作者: 撰筆人:應慈利、馬蕾、龍筱勤
民建寧波市委會自1955年成立以來,已經歷55年發展歷程。55年中,民建寧波市委會在中共寧波市委和民建浙江省委的領導下,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增強市委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力所能及做好社會服務工作,各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業績。
自身建設與時俱進
1955年6月9日至10日,民建寧波市第一次會員大會選舉產生民建寧波市第一屆委員會。自1955年至2006年之間共召開會員大會或代表大會11次,目前為民建寧波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會員人數,從成立時38人,截至2010年9月為926人?;鶎咏M織數,從成立時5個支部,到目前為基層委員會1個,總支部2個,支部40個。
55年來,民建寧波市委會始終以思想建設為核心、組織建設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機關建設為抓手,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思想建設,深入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活動,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思想基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遵循“注重質量,注意數量”的方針和“以協商確定的范圍和對象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為主”的原則,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吸收高素質和有代表性的經濟界人士以及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推動會的組織結構不斷優化。通過創新方法、載體,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領導集體建設、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機關建設。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為目標,貫徹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圍繞會務工作的發展,不斷制訂、調整、完善各個層面的規章制度,使制度建設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緊貼會務工作需要。
參政議政彰顯特色
民建寧波市委會注重發揮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建言獻策,形成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參政議政成果。在市委會向歷次政協大會提交的集體提案中,重點督辦件《關于建立寧波市“綠色貨物運輸中心”的建議》,優秀提案《關于在市區盡快建設行人地下通道的建議》是市委會心系民生,傾聽群眾呼聲的最好見證。優秀提案《關于盡快調整行政區劃 實施鄞縣撤縣設區的建議》把握了寧波城市化進程的特征,及時提出了積極穩妥地調整行政區劃,實施鄞縣撤縣設區的建議。出于對“老字號”的眷戀和其品牌價值的關注,市委會經多次調研提出了《關于提高我市“老字號”商業品牌價值的建議》,該提案成為當年重點督辦的五件提案之一,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老字號”品牌煥發了新的活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民建寧波市十一屆委員會調整了調研重點,更加體現了宏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調研報告《加快發展我市國際會展業的對策建議》為把寧波打造成為“國際會展之都”貢獻了一份力量。為開拓國內市場,拓展港口腹地,構建對接國際國內的物流運輸體系,民建集體提案《關于加快推進寧波港口集裝箱海鐵聯運的建議》得到了市領導高度重視,在有關部門的協調推動下,海鐵聯運建設工作逐步推進。2008年,在金融危機全球蔓延、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關于我市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幾點建議》聚焦熱點,關注民生,經轉化后的發言不僅得到了省委書記趙洪祝批示,還促進了省中小企業局、工商局出臺五項面向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扶持政策。2009年,寧波首次嘗試由市委、市政府領導領辦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民建集體提案《關于加快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建議》從千余件提案中脫穎而出,被列為市長領辦的政協重點提案。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寧波明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地位,組建了辦事機構,啟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規劃研究和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按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培育一批產業鏈較完整的服務業基地,為促進轉型升級創造了一定條件。今年上半年,民建寧波市委會借上海世博會主題論壇契機,提交了《關于打造寧波物聯網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建議》,建議一經提交就進入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視野,迅速啟動了建設智慧城市的重大決策。
寧波民建十分重視對口聯系工作,與市發改委、經委、貿易局、國內經濟合作辦等四家對口聯系單位往來密切,合作良好。四部門與民建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對口聯系的實施意見》,互通情況,聯合調研,征詢協商。在對口聯系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波民營企業轉型研究》、《構筑和諧寧波之展望》兩部15萬字的專題報告相繼出版;《“十二五”時期北侖區域功能布局研究》等課題得到專家評審會的一致認可,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
關注社情民意,把信息工作作為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發動民建界別政協委員、骨干會員、各級基層組織密切關注政治、經濟、社會多個領域的問題,群策群力,及時編發《寧波民建信息》,多途徑向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意見、建議,為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了解情況、科學決策、推動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年來,寧波民建提供的信息多次被民建中央、《零訊》等單獨采用,先后多次獲得各級部門信息工作一、二等獎。
社會服務共建和諧
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是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的重要實踐,是民主黨派為社會“辦實事、做好事”的重要載體之一。市委會以社會服務工作委員會和企業家工作委員會為支點,發動全體會員,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 “三管齊下”開展靈活多樣的服務活動,為共同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了作用。
市委會于1980年5月創辦寧波甬江業余學校,是我市第一所社會力量辦學的成人教育學校,通過加強對學校的辦學指導,努力拓寬辦學渠道,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實用型人才。市委會自1997年籌資建立“民建教育扶貧基金”以來,與地處浙東四明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余姚梁弄鎮中學結對,每年資助10名貧困學生助學補貼,至今已堅持14年。同時還組織市區優秀教師為梁弄中學教師進行新教材輔導,幫助山區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組織結對學生走出大山,參觀寧波城區,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市委會的帶動下,各基層支部、會員紛紛行動,已累計結對2000余名貧困學生,資助學雜費150余萬元。市委會鼓勵會員企業家向貧困地區獻愛心,多年來,會員企業家出資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巨溪鄉中心小學、松陽縣葉村鄉中心小學建造民建教學樓2幢,在貴州黔西南、江西九江彭澤縣、江蘇啟東等地建造希望小學,累計捐資250余萬元,為發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充分利用會內人才智力優勢開展咨詢、義診等活動服務社會,是民主黨派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重要形式。民建寧波市委會組建了一支農業、律師、醫衛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定期開展廣場咨詢、貧困地區義診活動,足跡遍布慈溪市崇壽鎮、奉化市裘村鎮、寧海縣前童鎮、象山縣高塘島、曉塘鄉等地。醫衛人員在為村民義診的同時培訓衛生院醫務人員,律師耐心解答村民關于工傷、財產糾紛等法律問題,環保專家為當地改善水質出謀劃策……一系列義診咨詢活動的開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市委會始終把社會公益事業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服務工作來抓。2007年民建中央成立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市委會發動會員企業家捐款100萬元,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賑災捐款捐物1300余萬元,在今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共捐款捐物400余萬元,在西南旱災中捐建“思源•甘泉”水窖8個。近年來慰問農村貧困戶、向寧波市各級慈善總會、宋慶齡基金會等其他各類捐款達2000余萬元。這一筆筆捐款、一次次愛心行動,促進了社會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樹立了市委會良好的社會形象。
55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昨天,回眸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民建寧波市委會將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緊緊圍繞中共寧波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確立新的目標,承擔新的任務,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促進科學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自身建設與時俱進
1955年6月9日至10日,民建寧波市第一次會員大會選舉產生民建寧波市第一屆委員會。自1955年至2006年之間共召開會員大會或代表大會11次,目前為民建寧波市第十一屆委員會。會員人數,從成立時38人,截至2010年9月為926人?;鶎咏M織數,從成立時5個支部,到目前為基層委員會1個,總支部2個,支部40個。
55年來,民建寧波市委會始終以思想建設為核心、組織建設為基礎、制度建設為保障、機關建設為抓手,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思想建設,深入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活動,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思想基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遵循“注重質量,注意數量”的方針和“以協商確定的范圍和對象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為主”的原則,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吸收高素質和有代表性的經濟界人士以及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推動會的組織結構不斷優化。通過創新方法、載體,采取多種措施加強領導集體建設、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和機關建設。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為目標,貫徹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圍繞會務工作的發展,不斷制訂、調整、完善各個層面的規章制度,使制度建設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緊貼會務工作需要。
參政議政彰顯特色
民建寧波市委會注重發揮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建言獻策,形成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參政議政成果。在市委會向歷次政協大會提交的集體提案中,重點督辦件《關于建立寧波市“綠色貨物運輸中心”的建議》,優秀提案《關于在市區盡快建設行人地下通道的建議》是市委會心系民生,傾聽群眾呼聲的最好見證。優秀提案《關于盡快調整行政區劃 實施鄞縣撤縣設區的建議》把握了寧波城市化進程的特征,及時提出了積極穩妥地調整行政區劃,實施鄞縣撤縣設區的建議。出于對“老字號”的眷戀和其品牌價值的關注,市委會經多次調研提出了《關于提高我市“老字號”商業品牌價值的建議》,該提案成為當年重點督辦的五件提案之一,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老字號”品牌煥發了新的活力。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民建寧波市十一屆委員會調整了調研重點,更加體現了宏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調研報告《加快發展我市國際會展業的對策建議》為把寧波打造成為“國際會展之都”貢獻了一份力量。為開拓國內市場,拓展港口腹地,構建對接國際國內的物流運輸體系,民建集體提案《關于加快推進寧波港口集裝箱海鐵聯運的建議》得到了市領導高度重視,在有關部門的協調推動下,海鐵聯運建設工作逐步推進。2008年,在金融危機全球蔓延、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關于我市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幾點建議》聚焦熱點,關注民生,經轉化后的發言不僅得到了省委書記趙洪祝批示,還促進了省中小企業局、工商局出臺五項面向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扶持政策。2009年,寧波首次嘗試由市委、市政府領導領辦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民建集體提案《關于加快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建議》從千余件提案中脫穎而出,被列為市長領辦的政協重點提案。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寧波明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地位,組建了辦事機構,啟動了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規劃研究和標準化示范試點工作,按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培育一批產業鏈較完整的服務業基地,為促進轉型升級創造了一定條件。今年上半年,民建寧波市委會借上海世博會主題論壇契機,提交了《關于打造寧波物聯網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建議》,建議一經提交就進入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視野,迅速啟動了建設智慧城市的重大決策。
寧波民建十分重視對口聯系工作,與市發改委、經委、貿易局、國內經濟合作辦等四家對口聯系單位往來密切,合作良好。四部門與民建聯合制定了《關于加強對口聯系的實施意見》,互通情況,聯合調研,征詢協商。在對口聯系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寧波民營企業轉型研究》、《構筑和諧寧波之展望》兩部15萬字的專題報告相繼出版;《“十二五”時期北侖區域功能布局研究》等課題得到專家評審會的一致認可,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
關注社情民意,把信息工作作為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發動民建界別政協委員、骨干會員、各級基層組織密切關注政治、經濟、社會多個領域的問題,群策群力,及時編發《寧波民建信息》,多途徑向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意見、建議,為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了解情況、科學決策、推動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多年來,寧波民建提供的信息多次被民建中央、《零訊》等單獨采用,先后多次獲得各級部門信息工作一、二等獎。
社會服務共建和諧
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是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的重要實踐,是民主黨派為社會“辦實事、做好事”的重要載體之一。市委會以社會服務工作委員會和企業家工作委員會為支點,發動全體會員,按照“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 “三管齊下”開展靈活多樣的服務活動,為共同建設和諧社會發揮了作用。
市委會于1980年5月創辦寧波甬江業余學校,是我市第一所社會力量辦學的成人教育學校,通過加強對學校的辦學指導,努力拓寬辦學渠道,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實用型人才。市委會自1997年籌資建立“民建教育扶貧基金”以來,與地處浙東四明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余姚梁弄鎮中學結對,每年資助10名貧困學生助學補貼,至今已堅持14年。同時還組織市區優秀教師為梁弄中學教師進行新教材輔導,幫助山區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組織結對學生走出大山,參觀寧波城區,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市委會的帶動下,各基層支部、會員紛紛行動,已累計結對2000余名貧困學生,資助學雜費150余萬元。市委會鼓勵會員企業家向貧困地區獻愛心,多年來,會員企業家出資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巨溪鄉中心小學、松陽縣葉村鄉中心小學建造民建教學樓2幢,在貴州黔西南、江西九江彭澤縣、江蘇啟東等地建造希望小學,累計捐資250余萬元,為發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充分利用會內人才智力優勢開展咨詢、義診等活動服務社會,是民主黨派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重要形式。民建寧波市委會組建了一支農業、律師、醫衛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定期開展廣場咨詢、貧困地區義診活動,足跡遍布慈溪市崇壽鎮、奉化市裘村鎮、寧海縣前童鎮、象山縣高塘島、曉塘鄉等地。醫衛人員在為村民義診的同時培訓衛生院醫務人員,律師耐心解答村民關于工傷、財產糾紛等法律問題,環保專家為當地改善水質出謀劃策……一系列義診咨詢活動的開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市委會始終把社會公益事業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服務工作來抓。2007年民建中央成立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市委會發動會員企業家捐款100萬元,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賑災捐款捐物1300余萬元,在今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共捐款捐物400余萬元,在西南旱災中捐建“思源•甘泉”水窖8個。近年來慰問農村貧困戶、向寧波市各級慈善總會、宋慶齡基金會等其他各類捐款達2000余萬元。這一筆筆捐款、一次次愛心行動,促進了社會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樹立了市委會良好的社會形象。
55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昨天,回眸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民建寧波市委會將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緊緊圍繞中共寧波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確立新的目標,承擔新的任務,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促進科學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