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
——我在政協的這些年
發布時間:2013-09-26 15:32:20
|
作者: 鄒建華
1995年時年三十歲的我從北侖區物資局調到區政協辦,近二十年過去了,其間除了在區人大辦工作外,我一直從事政協工作,前后算起來有十五年頭,雖然我從事過黨委、企業、政府、人大等不同崗位工作,但工作時間最長、也是人生最寶貴的十多年光陰是在政協崗位上度過的。我擔任過北侖區四、五、六屆區政協委員、常委,區政協辦副主任,兼文史委副主任(后兼主任),區政協七屆委員,八屆委員、常委,通過政協這個平臺, 我不但走上了為民代言的政治舞臺,也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朋友,爾后我又成了民主黨派一員,并成為民主黨派基層組織負責人,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快樂充實。回首往事,那些委員和民主黨派成員們的身影和他們孜孜不倦為之奮斗的事業讓我難以忘懷。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在政協機關大部分時間分管的是秘書科,主要與文字打交道,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協助張嘉梁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和柳中愉秘書長做好文史資料工作。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政協的一項最具特色的基礎性工作,是一項以史為鑒、鑒往知來、服務當今、利在千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張嘉梁主席書畫造詣頗深,對文史工作是那樣的熱愛,幾乎每部文史資料都有他所作的序和跋,如果你看過《浙江寺院勝覽》的序,你一定會為他的博學所折服。他常說,“我們這些人遲早是不會在世上的,但那些文史資料是永存的。”當時區政協文史委有熱愛文學的韓朝陽、樂炳成等老先生,也有科班出身的漢語文學專業研究生張泓小伙子,還有鎮海區“外援”洪余慶先生,可謂兵強馬壯,幾乎每年都有文史作品問世?!侗眮龅睦峡倐儭肥占吮眮鼋▍^18年來35位在區域內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弘揚了他們先進事跡,總結交流了他們在經營管理中的寶貴經驗,再現了他們的輝煌創業史;《北侖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料》對北侖區域海防遺址和海防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和剖析,收錄了北侖人民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斗爭中的英雄業績,謳歌了北侖人民為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斗爭精神;《浙江寺院勝覽》收錄全省130余座名寺古剎,并對900余座歷代寺院作了簡介,還介紹了浮圖、名僧,這本書融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深受旅游愛好者、佛教界人士的好評,具有很高收藏價值;《求索》介紹了北侖籍著名語言學家樂嗣炳生平事跡;《北侖,我的故鄉》是北侖籍著名音樂家周大風的自述文,真實敘述了周大風童年時代故鄉的社會風尚、風俗習慣;《北侖景觀》收集了有關景點彩照近百幅,文字介紹材料百余篇,使讀者可以從多視角、多層次、寬領域了解北侖;《九峰山風景旅游渡假區旅游文化初探》不但介紹了景區內景點概況,還收集了數十篇民間傳說,并收錄有關照片、碑文、詩詞等。我們與鎮海區政協文史委聯合舉辦了“姚燮文學藝術成就研討會”,會后將有關論文及姚燮的一些作品編輯成《姚燮研究》,共計30余萬字,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好教材,同時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我們還為省政協文史委編輯的《浙江民營企業家》和市政協文史委編輯的《寧波文物古跡保護紀實》及有關街道鄉鎮分別提供了稿件。我們出版了北侖城區圖,可惜是航拍圖,因保密原因,束之高閣了,后來又收集了小港李氏家族等史料。
文史資料工作不但要靜下心來收集整理史料,還要籌集經費,聯系出版、印刷等諸多事宜,正是文史人默默奉獻才使那些珍貴的史料得以留存于世。從事文史工作那些年,使我能在當時市場經濟大潮之外埋頭于典籍之中,涉獵諸多名剎古寺、文物瑰寶,接觸各方英杰,也對寧波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了解,更重要的是受到那些“文化人”的熏陶,獲益匪淺。
我為人民鼓與呼
政協是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政協委員的重要職責是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協會議上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不抓辮子、不打棍子。正是有了這樣的氛圍,政協和民主黨派的會場成為最民主的場所,你能聽到不少真知灼見。當時的李長富常委是那樣敢于直言,而樊阿達等委員則是那樣不辭辛苦收集民意,令人感動。我也由一個怕多說、認為說了也白說、“外地人”不要多管閑事的“啞巴委員”,成了一名“愛挑刺”的委員。我撰寫了不少提案,涵蓋百姓生活和開發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政協大會上也多次發言,內容有加強文史工作的,有加快發展汽配產業的,有積極應對入世的,有盡快建立北侖山公園的,有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有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撰寫的信息更是不計其數,一次我下鄉發現某地在耕地整理時有破壞樹林現象,馬上撰寫信息上報,市政府有關部門隨后派人實地察看,糾正了這一錯誤作法。金融危機時期,我提出家電以舊換新的建議后上報市民建,現在這一做法已以得到推廣。對于委員和群眾反映的問題我們也及時反饋上去,起到監督作用,如反映部門辦事效率不高、態度不好、吃拿卡要等現象,我們收集整理上去后,很快得到黨委政府的重視,加以解決落實。我還協助領導做好知識經濟、旅游經濟、海洋經濟、港區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等研討會的組織工作,自己也撰寫不少論文,其中有一些在市委黨校校刊、寧波大學、寧波經濟叢刊等刊物上發表,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委員的意見建議得到了采納,充分體現了委員們一顆真誠為百姓呼吁的心。
而今邁步從頭越
區六屆政協時,汪友誠主席兼區委副書記,進一步加強了政協的組織建設,政協經費短缺現象也得到了緩解,履職環境有了新起色,我協助領導籌建了政協之友社,在三次擔任農村基層工作組長期間,通過政協組織為當地村民辦了一些實事,并為《北侖籍港澳臺和海外人士》的編纂做了前期工作。2004年上半年我調到區人大辦工作,2008年下半年隨著新碶街道政協聯委會的揭牌,我又重新回到了政協崗位。四年后重回政協,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電子簽到、提案網上征集辦理、公民旁聽、大會發言多媒體、特邀委員、專委會、委員工作室、菜單式選題、委員聚焦、屆中自我評估、委組長約談、社情民意聯系點、人民政協林、界別活動周等等一系列新做法、新品牌讓人目不暇接,就連我熟悉的那些文史資料如今也變的那般精美,讓人愛不釋手。
我們的街道政協聯委會也是地地道道的新事物,都說劉新華主席是特喜歡干事的主席,為了加強基層政協力量,完善政協組織網絡,在他多次帶隊外出考察取經,積極爭取區委的支持下,街道政協聯委會問世了。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視下,新碶街道政協聯委會試點開始,委員活動室建立了,聯絡員配備了,經費有了保證,活動制度、學習制度也制定起來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訪貧問苦、視察走訪、咨詢招聘、外出考察等活動,委員們的熱情讓我誠惶誠恐的心也安了下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這個曾經的老委員, 又當上了新委員,老兵新傳,在政協的這片土壤上開始新的耕耘。
2010年我參加了全省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工作交流會,并作為唯一的基層聯委會介紹經驗。一晃五年快過去了,我們開展了鳳洋一路東側地塊開發、大同村住房制度改革、服務進企業、經濟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等調研,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撰寫的關于整治河道廢棄船只、整治戶外破損廣告牌、免費為中小學生進行窩溝封閉、恢復嵩山菜場等提案落到實處,使民生問題得到解決;到敬老院送牛奶和電視機,給銀杏幼兒園小朋友捐贈文具和大型戶外玩具,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老黨員、環衛工人,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捐校服等,把溫暖送進百姓心中。居民(村民)懇談會、社情民意座談會、委員工作室等,架起了黨和政府群眾聯系的橋梁;發送給群眾10000余冊《便民手冊》、《公民防詐騙手冊》、《公民防災應急手冊》、《公民旅游防宰手冊》、《公民生態文明手冊》等。應該說現在聯委會工作全面走上正軌,政協工作延伸到基層的目的達到了。
往事如煙,歲月如歌。時代在前進,與當時我初入政協之時,目前的區政協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制度建設、經費保障、履職環境等方面都大為改觀,與當初我踏進政協之門時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人民政協已走過了60多年光輝歷程,作為一個多年從事專職政協工作者,我親身體會到人民政協的喜人變化,深信人民政協事業大有可為,前程似錦。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在政協機關大部分時間分管的是秘書科,主要與文字打交道,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協助張嘉梁主席(兼文史委主任)和柳中愉秘書長做好文史資料工作。文史資料工作是人民政協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政協的一項最具特色的基礎性工作,是一項以史為鑒、鑒往知來、服務當今、利在千秋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張嘉梁主席書畫造詣頗深,對文史工作是那樣的熱愛,幾乎每部文史資料都有他所作的序和跋,如果你看過《浙江寺院勝覽》的序,你一定會為他的博學所折服。他常說,“我們這些人遲早是不會在世上的,但那些文史資料是永存的。”當時區政協文史委有熱愛文學的韓朝陽、樂炳成等老先生,也有科班出身的漢語文學專業研究生張泓小伙子,還有鎮海區“外援”洪余慶先生,可謂兵強馬壯,幾乎每年都有文史作品問世?!侗眮龅睦峡倐儭肥占吮眮鼋▍^18年來35位在區域內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弘揚了他們先進事跡,總結交流了他們在經營管理中的寶貴經驗,再現了他們的輝煌創業史;《北侖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料》對北侖區域海防遺址和海防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和剖析,收錄了北侖人民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斗爭中的英雄業績,謳歌了北侖人民為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英勇獻身的斗爭精神;《浙江寺院勝覽》收錄全省130余座名寺古剎,并對900余座歷代寺院作了簡介,還介紹了浮圖、名僧,這本書融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深受旅游愛好者、佛教界人士的好評,具有很高收藏價值;《求索》介紹了北侖籍著名語言學家樂嗣炳生平事跡;《北侖,我的故鄉》是北侖籍著名音樂家周大風的自述文,真實敘述了周大風童年時代故鄉的社會風尚、風俗習慣;《北侖景觀》收集了有關景點彩照近百幅,文字介紹材料百余篇,使讀者可以從多視角、多層次、寬領域了解北侖;《九峰山風景旅游渡假區旅游文化初探》不但介紹了景區內景點概況,還收集了數十篇民間傳說,并收錄有關照片、碑文、詩詞等。我們與鎮海區政協文史委聯合舉辦了“姚燮文學藝術成就研討會”,會后將有關論文及姚燮的一些作品編輯成《姚燮研究》,共計30余萬字,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好教材,同時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我們還為省政協文史委編輯的《浙江民營企業家》和市政協文史委編輯的《寧波文物古跡保護紀實》及有關街道鄉鎮分別提供了稿件。我們出版了北侖城區圖,可惜是航拍圖,因保密原因,束之高閣了,后來又收集了小港李氏家族等史料。
文史資料工作不但要靜下心來收集整理史料,還要籌集經費,聯系出版、印刷等諸多事宜,正是文史人默默奉獻才使那些珍貴的史料得以留存于世。從事文史工作那些年,使我能在當時市場經濟大潮之外埋頭于典籍之中,涉獵諸多名剎古寺、文物瑰寶,接觸各方英杰,也對寧波的風土人情有了更深了解,更重要的是受到那些“文化人”的熏陶,獲益匪淺。
我為人民鼓與呼
政協是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政協委員的重要職責是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協會議上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不抓辮子、不打棍子。正是有了這樣的氛圍,政協和民主黨派的會場成為最民主的場所,你能聽到不少真知灼見。當時的李長富常委是那樣敢于直言,而樊阿達等委員則是那樣不辭辛苦收集民意,令人感動。我也由一個怕多說、認為說了也白說、“外地人”不要多管閑事的“啞巴委員”,成了一名“愛挑刺”的委員。我撰寫了不少提案,涵蓋百姓生活和開發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政協大會上也多次發言,內容有加強文史工作的,有加快發展汽配產業的,有積極應對入世的,有盡快建立北侖山公園的,有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有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有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撰寫的信息更是不計其數,一次我下鄉發現某地在耕地整理時有破壞樹林現象,馬上撰寫信息上報,市政府有關部門隨后派人實地察看,糾正了這一錯誤作法。金融危機時期,我提出家電以舊換新的建議后上報市民建,現在這一做法已以得到推廣。對于委員和群眾反映的問題我們也及時反饋上去,起到監督作用,如反映部門辦事效率不高、態度不好、吃拿卡要等現象,我們收集整理上去后,很快得到黨委政府的重視,加以解決落實。我還協助領導做好知識經濟、旅游經濟、海洋經濟、港區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等研討會的組織工作,自己也撰寫不少論文,其中有一些在市委黨校校刊、寧波大學、寧波經濟叢刊等刊物上發表,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委員的意見建議得到了采納,充分體現了委員們一顆真誠為百姓呼吁的心。
而今邁步從頭越
區六屆政協時,汪友誠主席兼區委副書記,進一步加強了政協的組織建設,政協經費短缺現象也得到了緩解,履職環境有了新起色,我協助領導籌建了政協之友社,在三次擔任農村基層工作組長期間,通過政協組織為當地村民辦了一些實事,并為《北侖籍港澳臺和海外人士》的編纂做了前期工作。2004年上半年我調到區人大辦工作,2008年下半年隨著新碶街道政協聯委會的揭牌,我又重新回到了政協崗位。四年后重回政協,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電子簽到、提案網上征集辦理、公民旁聽、大會發言多媒體、特邀委員、專委會、委員工作室、菜單式選題、委員聚焦、屆中自我評估、委組長約談、社情民意聯系點、人民政協林、界別活動周等等一系列新做法、新品牌讓人目不暇接,就連我熟悉的那些文史資料如今也變的那般精美,讓人愛不釋手。
我們的街道政協聯委會也是地地道道的新事物,都說劉新華主席是特喜歡干事的主席,為了加強基層政協力量,完善政協組織網絡,在他多次帶隊外出考察取經,積極爭取區委的支持下,街道政協聯委會問世了。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視下,新碶街道政協聯委會試點開始,委員活動室建立了,聯絡員配備了,經費有了保證,活動制度、學習制度也制定起來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訪貧問苦、視察走訪、咨詢招聘、外出考察等活動,委員們的熱情讓我誠惶誠恐的心也安了下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這個曾經的老委員, 又當上了新委員,老兵新傳,在政協的這片土壤上開始新的耕耘。
2010年我參加了全省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工作交流會,并作為唯一的基層聯委會介紹經驗。一晃五年快過去了,我們開展了鳳洋一路東側地塊開發、大同村住房制度改革、服務進企業、經濟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等調研,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撰寫的關于整治河道廢棄船只、整治戶外破損廣告牌、免費為中小學生進行窩溝封閉、恢復嵩山菜場等提案落到實處,使民生問題得到解決;到敬老院送牛奶和電視機,給銀杏幼兒園小朋友捐贈文具和大型戶外玩具,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老黨員、環衛工人,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捐校服等,把溫暖送進百姓心中。居民(村民)懇談會、社情民意座談會、委員工作室等,架起了黨和政府群眾聯系的橋梁;發送給群眾10000余冊《便民手冊》、《公民防詐騙手冊》、《公民防災應急手冊》、《公民旅游防宰手冊》、《公民生態文明手冊》等。應該說現在聯委會工作全面走上正軌,政協工作延伸到基層的目的達到了。
往事如煙,歲月如歌。時代在前進,與當時我初入政協之時,目前的區政協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制度建設、經費保障、履職環境等方面都大為改觀,與當初我踏進政協之門時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人民政協已走過了60多年光輝歷程,作為一個多年從事專職政協工作者,我親身體會到人民政協的喜人變化,深信人民政協事業大有可為,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