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去年九月份的一個周末晚,在剛剛落成的北侖圖書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民建北侖區總支部會員、寧職院樂器制造專業主任、小提琴演奏家胡曉光在這里為廣大北侖市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胡曉光中國小提琴獨奏音樂會”。《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漁舟唱晚》、《豐收漁歌》等九首中國經典曲目,如潺潺流水從胡曉光演奏的小提琴中流出,時而歡快、時而激昂、時而鏗鏘、時而溫柔的樂音讓現場觀眾沉浸在這高雅藝術的享受之中。當他與低音提琴家阿卜杜拉等人合作演奏了弦樂四重奏《梁祝•化蝶》,更是將場內氣氛推向了高潮。
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本土樂曲的小提琴演奏音樂會是非常少見,這恰恰就是胡曉光潛心小提琴“洋為中用”的拿手好戲。他是在1981年考入大學后,就跟隨南京藝術學院著名小提琴教授王登云先生學習小提琴,從此,他這一生也就與小提琴結下了不解之緣。讀完研究生后,他曾經先后擔任淮南音樂學校校長兼任淮南市教育局青少年管弦樂團團長、指揮和淮南教育學院音樂系主任。2000年調入寧職院,任音樂教研室主任。在這所植根于寧波改革開放前沿的高職院校里,讓他藝術的靈感與教育的理念在碰撞中迸發出新的火花——開設樂器制造專業,培養會樂器的人去制造樂器。
根據胡曉光工作室的條件,學校很快與位于開發區內的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達成開展校企合作的協議,2007年學校增設了樂器制造專業,胡曉光出任樂器制造專業主任,在開設鋼琴調律專業的同時進行提琴制作輔修,當年即招生,學生畢業時均可持雙證書——大專畢業證與初級鋼琴調律師資格證或提琴制作工資格證。2010年起學校正式開設提琴制作專業,胡曉光親自擔任提琴制作基本理論,提琴制作實踐,小提琴教學兼中提琴教學、提琴演奏賞析、弦樂合奏指揮、以及拓展樂器制造的產學研合作相關工作。
在高職院校設置提琴制作專業尚屬創新,然而,胡曉光具有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藝,使他對提琴的音色、音質、音箱的拱形與各部位的厚度、射線與彈性、聲音的張度、手感、油漆的要求都了如指掌,以至在提琴專業制作和開展教學中是如魚得水,制作的小提琴讓許多慕名而來的國內外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愛不釋手,有一位來自世界提琴制作之鄉——意大利克萊蒙娜市一所藝術學院院長特意買下了一把胡曉光制作的小提琴帶回意大利,并表示要很好的使用與收藏。良師也帶出了高徒。2000年6月,當該院樂器制造專業首屆25名學生畢業時,除有3名學生考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等深造外,其余22名學生很快就被相關樂器制作企業或培訓機構優先錄用。至此,學校已經已有百余名大學畢業生分赴在國內各大樂器制造企業,從事樂器制作工藝研究等工作,為樂器制造業充實了新生力量。
在高職院校設置樂器制造專業,讓樂器制作與樂器演奏實現平行教學的改革,也引起了國內外教育專家的重視。一次,胡曉光應邀在北京全國高職院校校長聯席會上作專業演講和現場演奏,被教育部節目主持人現場點評:“我國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像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胡曉光老師這樣的雙師型的專家級教師”。2009年中國樂器雜志主任豐元凱先生發表了《中國樂器制造的未來在于教育——訪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樂器制造專業》一文,在國內外引起諸多人士對中國樂器制造業的思索和觀望,2010年美國樂器雜志社主編在寧職院采訪該專業回國后,在美國立即發表了對中國高職院校有了與國際樂器制造業教育接軌的專訪文章,并對此給予高度贊賞。
胡曉光現為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浙江省會員,中國樂器協會提琴制作師分會理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提琴制作考評員,北侖區音樂家協會第一屆主席(現任名譽主席),歷經三十五年的小提琴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懂藝術、會演奏、會制作的多面手人才。他不僅教學方法得當,動手能力非凡,而且還是位音樂會舞臺上的常青樹、技藝超群的小提琴演奏家,經常性地在校園內,在市音樂廳或在地方各種文化廣場舉辦小提琴個人演奏音樂會,同時,他還是擔任合唱和樂隊指揮的一把好手,曾獲國家教育部、文化部、中央電視臺、中宣部、團中央聯合授予優秀合唱指揮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