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農心”誓不改
——記慈溪市十佳優秀科技工作者許映君
發布時間:2016-05-09 16:50:32
|
作者:
“草莓病怎么防治?”“大蔥被水浸用什么藥?”“這個種子到哪里才能買到?”……連日來,民建寧波市慈溪五支部會員、慈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許映君接到不少農民兄弟的咨詢電話, 她都給予熱情而權威的解答, 而解答這樣的電話已經成為她的“家常電話”。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服務好農業、農民,也要有過硬的農業技術。自1989 年參加工作以來,許映君安心基層開展蔬菜科研、示范和推廣,在蔬菜品種技術研究推廣與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累累碩果,為農業豐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
五年推廣25 個蔬菜新品種
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必須重視農業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切身增強慈溪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西蘭花作為一個進口蔬菜品種,雖然經濟效益比較好,但種子價格一直較高,供銷渠道始終由外商壟斷。
“一定要有自己選育的西蘭花品種!”面對這樣的不利形勢,許映君暗暗地下定決心,與省農科院開展合作,潛心研究、鉆研和實踐,精心參與選育出“海綠”西蘭花新品種,成為我省第一個可替代進口品種的早中熟西蘭花品種。如今,西蘭花已成為慈溪農民的常種蔬菜,總面積達到4 萬多畝,畝收益在2000—3000元左右,成為慈溪農業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之一。
五年來,許映君參與選育的蔬菜新品,累計推廣毛豆、甘藍、青花菜、大白菜、小松菜、高菜、松花菜、黃瓜等12 類25 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19.575 萬畝,受到消費者和廣大農戶的青睞,新增總經濟效益8900 萬元。她主持和參與編制菜用大豆、四季豆等9 個寧波市農業地方標準,積極推進全市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累計推廣應用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30 余萬畝次,節本增效約4500 萬元。
品種好還要種植技術好
“有了好的新品種,農民還需要掌握種植技術,讓好種子有個好收成。”這是許映君多年來的最大愿望和目標,“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必須有高水平的種植技術作為支撐。”為此,她主持或參與省、寧波、慈溪各級科研項目8 個,累計推廣80.3萬畝次,新增效益約2.64 億元。
結合慈溪蔬菜產業的現狀,滿足慈溪農民的種植需求。經過多年的科研和實踐,許映君和她的團隊,突破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題,獲得了一項項寶貴的技術成果:出口蔬菜優質高效安全生產和產業化集成技術應用示范,獲得2015 年度寧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她主持和參與編制9 個寧波市農業地方標準,4 項目獲國家發明專利;主編《出口蔬菜標準化栽培與加工技術》,副主編《慈溪市耕地地力評價與作物配方施肥》,在省級以上期刊上發表論文24 篇。
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5 萬畝次,年產值已經超過100 億元,蔬菜種植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滿足城市菜籃子供應的重要保障。“現在,我經常到基層開展技術講座,向農民現場傳授農業種植技術,不少人還成為自己的朋友。”許映君說,“有個種植蘆筍的農場主,經過指導后成功種植,并實現效益化、規?;?,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更好地把經驗和技術送下去,為農民提供各種技術幫助,使得農業科研成果發揮更大實效,這也是一名農業科技人員的最好價值體現。
多年來,許映君始終與農民在一起,堅持農業科研為農民的宗旨,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刻苦鉆研,本人也獲得了各類科研成果,得到組織和群眾的積極評價。目前,她已入選農業部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寧波市蔬菜瓜果生產科技創新團隊和慈溪市“115 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獲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曾被評為省農作物新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寧波市農業系統“十佳農技人員”,2013 年度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等。
在農業科研的坎坷道路上,許映君的一顆“農心”誓不改!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服務好農業、農民,也要有過硬的農業技術。自1989 年參加工作以來,許映君安心基層開展蔬菜科研、示范和推廣,在蔬菜品種技術研究推廣與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累累碩果,為農業豐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
五年推廣25 個蔬菜新品種
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必須重視農業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切身增強慈溪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西蘭花作為一個進口蔬菜品種,雖然經濟效益比較好,但種子價格一直較高,供銷渠道始終由外商壟斷。
“一定要有自己選育的西蘭花品種!”面對這樣的不利形勢,許映君暗暗地下定決心,與省農科院開展合作,潛心研究、鉆研和實踐,精心參與選育出“海綠”西蘭花新品種,成為我省第一個可替代進口品種的早中熟西蘭花品種。如今,西蘭花已成為慈溪農民的常種蔬菜,總面積達到4 萬多畝,畝收益在2000—3000元左右,成為慈溪農業出口創匯的主要品種之一。
五年來,許映君參與選育的蔬菜新品,累計推廣毛豆、甘藍、青花菜、大白菜、小松菜、高菜、松花菜、黃瓜等12 類25 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19.575 萬畝,受到消費者和廣大農戶的青睞,新增總經濟效益8900 萬元。她主持和參與編制菜用大豆、四季豆等9 個寧波市農業地方標準,積極推進全市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累計推廣應用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30 余萬畝次,節本增效約4500 萬元。
品種好還要種植技術好
“有了好的新品種,農民還需要掌握種植技術,讓好種子有個好收成。”這是許映君多年來的最大愿望和目標,“改變農民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必須有高水平的種植技術作為支撐。”為此,她主持或參與省、寧波、慈溪各級科研項目8 個,累計推廣80.3萬畝次,新增效益約2.64 億元。
結合慈溪蔬菜產業的現狀,滿足慈溪農民的種植需求。經過多年的科研和實踐,許映君和她的團隊,突破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題,獲得了一項項寶貴的技術成果:出口蔬菜優質高效安全生產和產業化集成技術應用示范,獲得2015 年度寧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她主持和參與編制9 個寧波市農業地方標準,4 項目獲國家發明專利;主編《出口蔬菜標準化栽培與加工技術》,副主編《慈溪市耕地地力評價與作物配方施肥》,在省級以上期刊上發表論文24 篇。
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5 萬畝次,年產值已經超過100 億元,蔬菜種植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滿足城市菜籃子供應的重要保障。“現在,我經常到基層開展技術講座,向農民現場傳授農業種植技術,不少人還成為自己的朋友。”許映君說,“有個種植蘆筍的農場主,經過指導后成功種植,并實現效益化、規?;?,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更好地把經驗和技術送下去,為農民提供各種技術幫助,使得農業科研成果發揮更大實效,這也是一名農業科技人員的最好價值體現。
多年來,許映君始終與農民在一起,堅持農業科研為農民的宗旨,為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刻苦鉆研,本人也獲得了各類科研成果,得到組織和群眾的積極評價。目前,她已入選農業部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寧波市蔬菜瓜果生產科技創新團隊和慈溪市“115 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獲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曾被評為省農作物新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寧波市農業系統“十佳農技人員”,2013 年度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等。
在農業科研的坎坷道路上,許映君的一顆“農心”誓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