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生水,水潤甬城。浙東寧波,河網密布,“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的景致恍若如昨……
2016年6月4日,民建海曙總支部第三次組織“探訪古航道、保護母親河”活動,旨在尋覓城市之根、喚醒甬城生態之魂,公益行動得到了海曙區文明辦、區“五水共治”辦公室、四明戶外應急救援隊的支持與響應。會員們在深入了解歷史古跡、人文地理、古航道故事的同時,加深了對歷史文化和環保治水的雙重關注,一路探尋甬城水岸生態之美,喚醒全社會保護母親河。
或許在我們的記憶里,都有這樣一條河,我們喝著它的水長大,我們仰賴它引水灌溉、養育兩岸子民,無論你走得多遠,它都在你心里,滄海桑田,風水流轉,它如同一棵根脈發達的大樹,支脈叢生,流向哪里,哪里就有河岸,朝著河岸的方向,就是村莊和故鄉,有家園和文明,那個名字叫做——“母親河”。本次探訪的“母親河”為西鄉后塘河,終點是“浙東運河上的甬城門戶”的大西壩,全長約13公里。
“望春橋上望春波,草綠蘋香鳧鴨多。最是城西好風景,夕陽處處起田歌”這首膾炙人口的鄉土風光詩,就是清代初期的鄞縣大儒萬斯同在《鄮西竹枝詞》中描寫鄞西西塘河的景致,湛藍的天空,流云朵朵,會員們從西鄉后塘河的勝豐橋岸乘船出發,未有田歌入耳,但見河岸垂柳依依,白鷺翻飛,此番景象也怡人。
船下的這條河,為舊時寧波通往京城的“國道”,均寬30米,稱謂卻換了又換。今稱西鄉后塘河,舊稱西塘河,最早又被稱為官塘河。昔日往來寧波的官員學子、軍旅僧道走的大多都是這條水道,自古是杭紹水路來甬必經之路,獨特的地理位置,帶來經濟繁榮。舊時,官塘河上萬船云集,百舸爭流,官船往來如織。時至清代晚期,河道兩岸水鄉已是風光旖旎,望春橋的南北有數百戶人家居住,相當繁華,形成了每旬二、五、九的集市,三月高橋會,八月賽龍舟……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內河航運依舊繁盛,去西鄉高橋、白鶴、深溪等地,均須乘航船過這條水道。
西風作意,清一色的高拱圓洞橋步入眼簾,望春橋斜斜地聳立在河面上,首先進入我們的視線。在望春橋之西有新橋、上升永濟橋。經過高橋以后再數公里水路就到了姚江的古渡口大西壩。歷史上對這段水道的記載,比較詳細的要數朝鮮人崔溥所寫的《漂海錄》。1488年,朝鮮官員崔溥在海上遇險后漂泊至浙東臺州,上岸后由官府接待,沿運河北上抵達北京,北返歸國。在后來寫的《漂海錄》中記載了他乘船出西門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壩,由大西壩至小西壩,挽舟姚江逆上至上虞江的路線,無疑和民建會員們的行程相吻合。
在行進的過程中,會員們不忘尋找并拍攝沿途涉水的違章建筑,發現橋下建筑垃圾堆砌較多,船漿在行進的過程中會觸及,因為飲用、洗滌都有現成的自來水,居民的維護水凈意識漸漸退化,沿途居民洗拖把、傾倒垃圾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少村民挨著河灘種菜,使原有的河道變窄,為此,會員們呼吁管理執法部門加大管控力度,市民齊心保護,讓“母親河”更健康。令人欣慰的是,這條航道所在工廠較少,各類排污情況良好,時常能看到保潔員打撈垃圾的場景,“五水共治”的效果凸顯,水質已進入日常化養護階段,在承載了千年風霜之后,這條古航道重新煥發江南水鄉的美景,讓會員們深受感染。
船上的會員們在飽覽水上美景,實地感受“母親河”的巨大變化。寒暄中之余,不約而同地聊起美好設想:培育親水、樂水、休閑健身運動旅游項目在這片古航道上大有文章可做。今年初成立的“海曙民建公益促進會”承襲海曙民建總支助力公益事業的使命,繼續在抗震救災、公益創投、捐資助學、“五水共治”志愿行動等諸方面形成的公益品牌,借此活動建言,負責人曹云提出開發“古河老橋新景游”項目建議,通過培育親水樂水休閑健身運動旅游項目,讓更多市民參與美麗水鄉、美麗寧波的保護與監督。同時,考慮團結社會公益力量對沿河的古跡進行修復,讓“母親河”的文化傳承和環境保護相得益彰。
小西壩、大西壩、高橋、淺橋、上升永濟橋、新橋、望春橋,這些承載著數百年滄桑的厚重符號,一如一本泛黃的日記,為我們記錄古航道的歷史與變遷。外江和內河交匯的堰壩,讓我們感嘆先人的智慧。纖道舊痕,其間包含了多少纖工的辛勞與血汗?人力車壩讓我們贊嘆舊時的匠心獨具,這些都讓我們肅然起敬。
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西風作意送行舟,帆飽清淮碧玉流”的壯闊氣象必定在這條古航道上重現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