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傍晚,民建先賢包達三出資修建的永錫亭找到了自己的“眼睛”——一塊制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匾額。如果不是一位市民的“慧眼”,這塊頗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匾額,很有可能成了菜市場的擱板。
濕漉漉的木匾沾著泥土、碎屑,殘存的黑漆和涂金包裹著字體……記者昨日上午在區文保所見到了這塊匾額。它由杉木制成,長1.94米、寬62厘米、厚4厘米,四角各有一個用以懸掛的卯榫構件伸出。匾額上書 “霄衢芳茂” 四個大字,兩側刻著的跋記載了一段佳話。
原來,民國十五年八月(匾額落款為丙寅年八月)是包達三祖母周太夫人80歲的壽辰。包達三先生原本想為祖母擺筵席祝壽,而周太夫人卻讓他把擺壽宴的錢省下來,建一座供往來行人歇腳的涼亭,這座涼亭被命名為“永錫亭”(亭子已圮)。
“匾額上的內容由當時的名士李鐘玨(清朝外交官、辛亥革命后任上海軍政分府民政長)、王震(近現代書畫家、吳昌碩的弟子)所作,由王蘊章(上海《新聞報》編輯、鴛鴦蝴蝶派作家、書法家)書。”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吳波介紹,“加上包達三先生的淵源,這塊匾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如果不是市民張宏達的發現,這塊匾額就要被菜販拿去當攤位上的擱板了。”蛟川派出所治安中隊民警賀賢華指著蛟川街道石塘下包家自然村一處拆遷地塊說。前天傍晚,值班的賀賢華接到張師傅的來電,火速趕到現場,及時保護了這塊匾額。
張宏達告訴記者,他當天下午到包家自然村旁的石塘下臨時菜場買菜,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太在沖洗一塊牌匾。“我看到牌匾上有金字,就湊近去看,看到了‘包君達三’字樣,意識到這是一件文物。”據記者走訪了解,牌匾最早是被在此地工作的拆遷工人發現,直到警察趕到,他們才意識到此為文物。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區文保部門第一次覓得“永錫亭”的構件了。十多年前,區文保所曾在包家自然村發現了該涼亭的石碑,上面刻有王蘊章撰文并書寫的《永錫亭記》。“亭子沒有牌匾,就像沒有眼睛。從亭子的石柱楹聯、石碑到現在的匾額,與包達三和永錫亭相關的實物越來越豐富,為我們研究寧波幫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也有利于今后的保護利用。”區文保所所長吳波說。
匾額題跋:鎮海城北萬弓塘,地濱大海,怒潮洶涌。丙寅八月,包君達三承令祖母周太夫人命,以八旬壽筵之資,建永錫亭以便行旅。太夫人之慈惠,達三先生之純孝,皆晚近所難能也。爰識數言,以志向往。李鐘玨、王震謹跋,王蘊章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