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天一廣場藥皇殿經過一年多“修舊如舊”修繕工程,在九下鳴鼓聲中重開山門、懸壺濟世。市政協副主席張明華以及醫學、文保部門負責人等出席重開山門慶典,并為藥皇殿成為海曙區非遺項目“藥皇圣誕祭祀儀式”傳承基地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醫院中醫藥學術培訓基地揭牌。
位于天一廣場的藥皇殿,全稱“藥皇圣帝殿”,是紀念我國世代中醫藥人的精神圖騰——“遍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藥皇神農氏的殿堂,也是寧波中醫藥界同業聚會議事、名醫坐堂問診、南北藥材交易的一個重要場所,在寧波醫藥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地方史料和藥皇殿內古碑記載,藥皇殿由寧波府太守和藥商等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1708年,供奉我國中醫醫藥文化的創始人藥皇神農氏;乾隆年間的1753年,由20位藥商發起成立“藥皇殿崇慶會”,從此每年開始“薦牲告祀,演劇醵神”的祭祀儀式。
現存建筑系清道光年間的1821年-1850年重建,占地約1600平方米,由大門、大殿、廂房等組成,尤為珍貴的是殿里有眾多以中藥材為題材的木雕、磚雕等建筑圖案;抗日戰爭后,因時局不穩、藥業蕭條,藥皇殿內不再演戲,神像也不知所去,僅作名醫坐堂和藥業會館之用;解放后,藥皇殿曾一度辟作咸塘街小學和寧波醫藥采購供應站倉庫,還相繼開過服裝店、珠寶店、茶館等;2001年列入海曙區文保單位。
據介紹,藥皇信仰和崇拜是我國中醫藥民間傳統文化習俗,歷史十分悠久,各地都有藥皇廟會等紀念活動,因寧波自古以來商貿繁榮,醫藥發達,藥鋪林立,歷史上曾是國內中藥的主要集散地,故寧波人對藥皇的信仰和崇拜尤甚,藥行街、藥皇殿皆由此而來;而寧波籍科學家屠喲呦榮獲諾貝爾獎也使寧波更加重視中醫藥這一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寶貴財富。因此,會員段月珍自2016年8月起投資千萬元對藥皇殿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在保持原有結構與風貌的基礎上,如今已恢復中醫藥店堂的基本功能,將開展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承中醫國粹、關愛百姓健康等系列活動。
在慶典上,海曙區非遺項目“藥皇圣誕祭祀儀式”代表性傳承人、寧波國醫堂院長張元奎恭請藥皇圣像,并與市、區兩級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氏婦科”宋世達、“范文虎中醫內科”何海勇、“張沛虬中醫內科”張增祥等,代表寧波中醫學界一起給藥皇敬獻高香、敬奉藥材、行三拜禮,緬懷藥皇不朽的神圣功德,祈禱寧波中醫藥的繁榮昌盛。“全國名老中醫”張沛虬的嫡孫、海曙區非遺項目“張沛虬中醫內科”代表性傳承人張增祥,向藥皇殿捐贈了他爺爺張沛虬的力作《仲景方臨床應用》、《藥對經驗集》和《中醫臨床備要》。
海曙區圖書館則在藥皇殿開設了流動圖書站。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醫院院長徐建主任醫師在藥皇殿國醫大講堂向市民進行了健康講座第一講《失眠癥的食療》;滬甬兩地16名中醫同時為市民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