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5句話,20個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天,我講講對這20個字的思考和理解。”10月12日下午,浙江省文聯副主席郁偉年應邀來到寧波“民建之家”,為民建市委會60余名市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基層組織主委和部分參政議政骨干會員進行專題輔導。市政協副主席、民建市委會主委張明華與會員們一同聽取報告,民建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張雨主持研討會。
郁偉年說,自己從農村走出來,曾經較長時間從事“三農”工作和政策研究,一直很關心寧波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他從農村產業、農村改革和農村基層治理三方面,從時間軸上追潮了改革開放以來寧波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和融合進程,農村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改革進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進程,并通過“政策+案例”方式,生動詮釋了寧波四大傳統基礎農業——糧食業、畜牧業、海洋漁業、蔬菜林業的發展情況,市委市政府今年發布的鄉村振興“4566”產業體系的豐富內涵,寧波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創新的實踐成果,以及寧波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和發展基層民主方面涌現出的諸多優秀典范。
作為一堂“課”,一堂面向民建骨干會員、幫助民建提升調查研究實效的輔導課,郁偉年認為,鄉村振興是個大課題,必須結合寧波實際,發揮民建優勢,把題目選對、選精、選實。為此,他通過啟發式“教學”,拋出了一系列選題參考的“目錄”,比如,在糧食安全背景下如何穩定和保持糧食生產?如何提升寧波農副食品自給率?如何恢復和發展寧波無污染無公害畜牧業?如何提升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如何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推進農旅結合如何兼顧部分未受益農民的反對情緒?農村承包地30年不變如何做好大穩定小調整?如何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資源?如何探索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有效實現形式?
一個多小時的輔導講課結束后,4位民建會員代表依次走上講臺,分享心得體會。
海曙區政協委員、民建海曙五支部主委溫傳明就發展農旅產業提出,人在草木間,鄉村振興關鍵靠產業興旺,產業興旺必須破解農村人口逃離和增強城市人口與鄉村粘性的問題。為此,要倡導第二居所、兩地生活的新生活理念,通過政策引導、環境引導,讓人們接受、習慣以致于享受“工作在城里、休息去鄉下”的新生活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人的重要支撐。
民建寧海三支部主委尤黎明是寧海縣越溪鄉副鄉長,他說,越溪鄉是寧海城區至南部濱海新區的連接走廊,轄15個行政村,有王干山、滄海桑田、日出東方等旅游資源,主要產業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是典型的農業大鄉。實施鄉村振興,越溪在實踐中形成了四條經驗:一是興盛鄉村產業、提升鄉村旅游;二是抓住關鍵問題、創新治理體系;三是留住鄉村文化、凝聚鄉村人才;四是發展農村物流、振興鄉村經濟。
民建寧波經濟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方平原擔任民建省委會、市委會重點立項課題“發展鄉村數字產業”主要執筆人,他說,實地調研考察慈溪坎墩街道等地后發現,鄉村數字產業勢頭正勁,前景廣泛,值得借鑒的經驗有:一是搭建大數據中心,實現特色產業數字化、管理服務數字化、基層治理數字化;二是特色產業數字化先行;三是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用工業思維做農業;四是要有一套力度較大的農業數字產業扶持政策。
市政協委員、民建高新科創支部主委、浙江農林大學園林設計院寧波分院院長劉優君說,鄉村振興需要有內生動力,只有老人村頭曬太陽、沒有孩童放學歸來早的鄉村圖景不是理想的鄉村。鄉村需要向陽而生,需要讓農村青年回歸,也可以吸引城市年輕人前來,從環境建設的角度,要用城市建設的理念來發展農村,滿足年輕人的需求,科學合理地配置好年輕人到鄉村生活、到鄉村創業的要素資源。
張明華在總結講話中表示,這是一堂貫徹落實民建市委會調查研究年活動要求、深入開展鄉村振興大調研的“必修課”,市委會以此為動員,將大力鼓勵支持民建各基層組織圍繞鄉村振興主題,確定一批調研課題,帶著課題走鄉入戶,實地調研,用一個月時間形成一批有情況、有分析、有對策的調研成果,通過成果轉化運用,為助力我市鄉村振興建言資政,貢獻來自民建基層組織接地氣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