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民建江北區一、五支部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組織會員專程赴甬江街道外漕村,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點和優勢,農村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制度以及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難題、實現路徑等方面進行調研。
村黨支部書記李根華向大家介紹了外漕村通過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情況。他指出,外漕村是一個傳統的糧菜結合村,全村區域面積0.84平方公里,下轄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750畝。由于臨近機場和遠離交通要道,十幾年前的外漕村可謂是一窮二白,水電不夠用,道路為機耕路,信息閉塞,村莊落后,人心渙散,村負債5萬,村級固定資產20萬元,村級收入8萬,經濟發展遲緩不前,曾一度因為靠一個鴨場來增加村集體收入而被人們戲稱為“老鴨生蛋村”,是甬江街道最貧困的一個村。然而,短短十幾年間,通過鄉村治理體系的建立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小小村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里固定資產翻了118倍,由1995年的20萬一躍發展到2870.52萬;年可用資金由8萬元增加到了如今的362.52萬;而村民收入更是翻了近六番增加到22600元;投資興建村標準廠房38000平方,引進工業企業22家,初步形成一個占地面積80畝的村級工業小區。“現在村里干什么、怎么干,都在群眾監督之下,干部壓力大了,責任心也強了。而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很高,這更加增強了農村和諧的基礎”。
通過座談,大家認為,農業農村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農村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緊迫和最核心的工作,一是徹底扭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日趨虛化的局面,二是支持和鼓勵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新探索集體化的道路,三是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鄉村的集體經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