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杏珍:企業集群---中小企業發展的理性選擇
發布時間:2005-01-11 10:18:45
|
作者: 民建紹興市委 綜合支部 朱杏珍
中小企業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與大企業相比較,單個中小企業自身存在著較大的比較劣勢,比如,規模經濟性難以實現,市場競爭性不強和研發創新力量不足,以及資本積累和融資困難等,使單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從國內外中小企業的布局看,許多有著良好發展勢頭的中小企業大多以企業集群的形式存在,例如美國的硅谷、德國的刀具中心佐林根和意大利的家具中心貝爾加莫中小企業群等。我國的中小企業群落也初見雛形,尤其在東南沿海一帶。浙江經濟之所以近幾年都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小企業集群的數量和規模擴張,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佳措施之一。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分析
1、資源共享。事實上,單個企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創新資源極為有限,難以取得技術突破,即使有所進展也往往在開拓市場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資源的限制。但從集群整體看,各個企業擁有的資源具有一定的互補性,通過集群形成專業化分工,無異于將其他企業的技術專長嫁接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上, 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專長,這樣,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最終都得到提升。
2、合作效應。在創新網絡中,企業和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客商、代理商甚至競爭對手在生產、銷售、產品開發、售后服務等進行多方位合作與交流,雖然是基于純經濟的聯系,但通過合作,共擔創新風險、共享創新成果,這已絕非一個總和為零的博弈。而是使所有參與者都獲利的行為。另外,合作還使同類企業較容易地在當地獲得替代的、同質的交易合作伙伴,形成多個代理人競爭的交叉結構,增強談判力量,從而減少和克服因資源有限性而可能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
3、降低創新風險。企業進行創新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但是,個體的創新過程一旦融入集群環境,則風險明顯下降。因為,在有集群的地區經常很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投入和員工等要素:當地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在資本方面要求一個較低的風險損失率;集群還隱含著一個地方市場的形成,使創業者能從已經建立的諸多關系中受益。“所有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可以覺察到的、使企業不能退出的風險”(邁克爾.波特,1998)。
4、更快的技術創新速度和擴散速度。集群內松散的鏈接為實現更快的技術創新速度和擴散速度提供了條件。一是學習效應。集群不斷開辟途徑,以接納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并提供比層級性組織更廣闊、更可觀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還可以使隱含經驗類知識能夠在集群內逐步轉化為編碼化知識,而這種隱含經驗類知識是集群外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二是傳播效應。在集群內,信息發送者會協助接受者認知新方法、新機會和新技術的應用,接受者則向發送者提供新點子、新信息和市場視野,帶動發送者自我創新,努力發展新技術,并培養新產品研發的環境。這種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交集與信息傳遞,在帶來信息流動高速度的同時,還會通過基于共同實踐活動的跨行業鏈的知識流動,擴展到集群的其他環節之間,形成集群區域的整體協調創新。
5、社會網絡功效。在美國硅谷,風險投資者了解創業者,或者是他們的朋友,在各個環節初步形成了一個社會交際圈。在這個圈子里的交流與高度一體化組織內部的交流有本質上的不同,它在為企業提供技術、資金幫助的同時還帶來創新靈感。在我國IT最為密集的北京中關村地區,如今也逐漸興起了一種“club文化”。管理精英和技術精英們利用酒吧,交流著最新的行業信息。因此,“社會網絡成為企業衍生、創業過程中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成為技術網絡、交易網絡正常運轉的土壤”(劉斌,2004)。
二、中小企業集群的對策建議
從政府層面看,政府的職能是發揮行為主體的自主性。如果是嚴密的等級管制,則限制了活躍的集群活動。所以,政府干預集群的有效性休現在兩方面。即集群障礙排除的有效性和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立足當前,政府應實行角色轉換,即由直接的干預者轉變為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信息環境等軟環境的建設者,進而影響或引導集群的直接參與者進行集聚活動。
從相關層面看,一個企業的潛在優勢是因為它的相關產業具有優勢,因為“相關產業的表現與能力,自然會推動上、下游的創新和國際化”(邁克爾.波,2002)。企業集群的構建同樣也需要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的推動作用。一是要發揮高校、研究機構等對技術擴散和集體學習過程的推動作用。二要充分發揮中介服務的特殊作用。
從企業層面看,面對企業集群所營造的競爭優勢,單個企業選擇集群便成為一種理性行為。企業應轉變傳統經營理念,積極從事集群活動。
一是轉變傳統經營理念。長期以來,在管理者潛意識中“同行是冤家”的觀念根深蒂固, 企業只注重動員內部資源,注重提高對內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已成為構建企業集群的主要障礙。為充分發揮企業集群網絡(關系)優勢,每一個企業都必須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要突破傳統的企業邊界思維,積極同供應商、客戶甚至競爭對手建立良好的網絡關系,自覺扎根并參與集群的建設。
二要積極從事集群活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應將集群看作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管理者不僅要考慮集群贏得集體利益的可能性,同時也要認識到企業在集群中扮演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企業集群對資源吸附、整合能力強的競爭優勢,才能使企業個體保持持續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