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長效機制的幾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7-09-07 16:36:29
|
作者: 李福勇
當前,我國的社會轉型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社會分化程度加大,社會問題頻繁發生,正處于確立人生觀、價值觀階段的青少年,其心理問題大量凸顯。一項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3000萬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中小學生中有心理障礙者為21.6%-32%;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者為16%-25.4%,而且呈現上升趨勢。有關研究顯示,目前在我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已成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據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心理專家介紹,紹興市區目前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比例已達16-20%,但學生對心理問題的認知率則很低,有80%的學生對心理健康缺乏認識,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在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還留有較大的盲區。
在對紹興市區的四所學校調研時發現,目前在校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學習方面:表現為厭學、逃學、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困難等;二是情緒方面:浮躁、嫉妒、抑郁、自卑、自戀等;三是人際交往方面:不善與人交往,自我封閉、社交困難等;四是行為方面:自私、任性、品行障礙、對抗父母、叛逆、網絡成癮、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等等。
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其一、家庭教育的缺乏。有的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需要;更多的家長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和起居冷暖,很少有結合孩子的各個時期的身體、心理特征,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被愛,缺少挫折和磨難,缺少與他人溝通、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愉悅感,這些孩子一旦受挫,往往就會發生心理問題。其二、學校教育的缺位。從調研情況看,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視不夠,四所學校沒有一所配有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二所學校沒有設置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二所學校雖有心理素質教材,但以學生自學為主。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學校目前重點關注的就是學生的成績,在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人格的培養方面等就顯得薄弱。其三、社會不良現象對在校學生的心理沖擊。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正常現象和流行的負面意識形態,如社會公德的缺失、法制觀念的淡薄、理想信仰的淡化、物質攀比的風氣、浮躁膚淺的時尚,以及“一切向錢看”的觀念等等,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直接而全方位的,在行為上表現為自私和沒有責任感。
為加強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強調了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此,郭清曄、李福勇提出要建立家庭、學校、社會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長效機制。具體建議:
一、家庭。家庭要給孩子一個科學和健全的教育起點,要注意觀察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教會孩子學會自我平衡,培養孩子的良性情感。
二、學校。1、要配備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課堂講授。國家教委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中學生的必修課,但大多數學校雖編印了心理健康教育讀本,卻幾乎都沒有專職的心理學教師進行過課堂講授。對此,要配備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課堂講授,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生必修課。 2、設立心理咨詢疏導室。有一個適合的私秘性高、干擾小的心理疏導室,以便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能在信任與放松的環境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3、開設免費心理熱線電話。可以各學校單獨開設,也可以整合各學校資源,在一定區域內(如以市、區為單位)幾所學校共同設立免費心理熱線電話。
三、社會。1、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社會文化的創新和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社區、單位等各種社會組織營造能夠全體社會成員感受到理想和意義的精神家園,創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化體系,能讓社會成員在其中撫慰心理、調適行為、表達情緒、釋放壓力。2、衛生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心理咨詢、心理疾病診治、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的物質條件和科技水平,如建立相應的心理保健站、促進心理衛生工作隊伍盡快走向專業化。3、宣傳部門要通過大眾媒體全面廣泛地提高社會成員保持自身良好心理狀態的自覺意識,宣傳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的知識、提高其適應能力和技能。
(作者李福勇系民建紹興市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