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真好 這壩真好
民建溫州市委會為平陽書閣民族村建造攔水壩造福一方紀實
發布時間:2009-11-27 14:42:41
|
作者: 藍顏龍 陳愛珠
“民建真好,這壩真好。”這是我們下鄉遇到梅溪鄉書閣村原支部書記鐘方獻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從那感慨而言的表情看出,他非常感謝民建溫州市委會為他們村建了鳳尾攔水壩,解決了困擾全村多年的農田灌溉問題。
書閣村是一個畬族村,全村有村民1100多人,有土地面積480多畝,是平陽縣一個半山區村。村落依山傍水,溪水沿村旁流過,是個山清水秀、幽閑安靜的小鄉村。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小溪溪床被大水沖涮,形成了溪水與農田的水位落差達2米,致使數百畝農田與溪水雖只有一堤之隔,卻無法直接灌溉。幾十年來,下雨時一流汪洋,到晴天無水,田就裂開。農田長期荒廢,村民們無法耕種祖輩謀生的土地,大部分的村民只好另尋生計。據村書記介紹,這種狀況,使書閣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三多村:一是在上個世紀背井離鄉外出討飯的人多;二是改革開放后外出打工的人多;三是90年代外出經商的人多。當年,當地政府也曾幾次協助村里解決村民的農田灌溉問題,但由于財力不足,農田灌溉問題還是治標不治本。
2002年初秋,民建溫州市委會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朱貴遠主委率市委會有關人員,會同平陽縣統戰部領導、平陽民建同志到書閣村作專題調研考察。朱貴遠認真聽取當地鄉村干部及村民意見,細算搞好農田灌溉給村民帶來收益的帳,并詳細了解全村的經濟收入情況和建造水壩的經費承受能力。在朱貴遠主委重視關心下,民建市委會召集班子成員和骨干會員協商討論建壩工程的可行性,多次到現場考察和研究解決該村農田灌溉問題。通過現場調研考察了解后,民建溫州市委會決定要幫助書閣村建造一個攔水壩,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全面工作在民建市委會牽頭負責下進行。項目資金大部分由市委會負責籌集,工程具體方案由民建平陽總支負責施行。2003年冬民建的“思源工程”在書閣村全面啟動了。
水壩工程必須在來年汛期前完工,項目實施時間很緊。而工程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民建市委會在朱主委和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召開民建會員會議籌集資金,在會員們的熱心支持下,先后共捐資37萬元,并爭取部分縣財政的支持,資金很快得到落實。
正當水壩工程在平陽縣水利局和當地鄉政府大力支持下,忙著選址、召開村村民協調會、討論工程具體方案,如火如荼開展時,我們又碰到了新的問題。縣水利局提出多個可行性工程方案,經過反復討論、論證,決定建造鳳尾自動壩。這是一種高科技的自動閥門橡皮壩,遇大水壩體會自動翻倒泄洪,水流沖擊減緩又會自動立起蓄水。鳳尾自動壩技術難度大、科技含量高,在平陽縣水利系統還是首次采用,水利技術人員沒有這方面經驗,工程面臨技術難題。此時,春節將至,春節后工程必須馬上開工,才能保證汛期前完成任務,時間緊迫。臘月十三日,民建平陽總支的同志陪同縣水利局、鄉村干部專程赴外地實地考察鳳尾自動壩及建壩技術,最后解決了技術難題,落實了任務。
在中共平陽縣委和民建溫州市委的共同關心、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水壩工程在2004年汛期來臨之前全部完工。
2004年夏,當臺風在平陽沿海登陸時,為了能夠了解鳳尾自動壩的攔水和泄洪的效果,朱貴遠主委帶領市委會同志親自頂風冒雨來到書閣村,察看攔水壩的自動泄洪功能。當時風大雨大,溪水迅速猛漲,當水位超出堤壩20厘米時,鳳尾自動壩的自動甲板發出巨大的轟隆聲,開始開閘放水。朱主委看到堤壩在暴風雨中經受住考驗,展示了它的獨特蓄水和排水功能,他的心舒坦了,在場的人也都開心地笑了。
時光流逝,一晃六年轉眼而過。當我們再次造訪書閣村時,鐘方獻書記建議我們去看一看堤壩和受益的農田,沿溪堤一直往壩址走。沿途沉甸甸的稻穗長勢良好,在微風吹拂下,似乎向我們擺手致意,我們不時用相機拍下那令人喜悅的精彩畫面。鐘書記邊走邊介紹,他說:當年農田與溪水形成落差后,失去了溪水直接灌溉農田的功能。我們只能采取了抽水和翻水來灌溉,由于多方面原因,幾百畝的農田還是逐步衰退成了荒地,只有極少部分種上一些干旱植物。現在堤壩建成了,又恢復了昔日溪水直流灌溉農田的景象。梅溪鄉可受益農田面積達1500多畝,梅源鄉受益面積達數百畝。堤壩改變了我們全村的面貌,是民建圓了我們半個世紀的堤壩夢。在旁的一個村民也激動地說:“有水了,我們自家的田也不荒了。”的確,堤壩建好后,書閣村民幾年來靠他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一年四季綠色自然和諧的田園。
最后,在我們要離開鐘書記時,他還是很動情地說:“謝謝你們,謝謝民建的朋友。”
書閣村是一個畬族村,全村有村民1100多人,有土地面積480多畝,是平陽縣一個半山區村。村落依山傍水,溪水沿村旁流過,是個山清水秀、幽閑安靜的小鄉村。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小溪溪床被大水沖涮,形成了溪水與農田的水位落差達2米,致使數百畝農田與溪水雖只有一堤之隔,卻無法直接灌溉。幾十年來,下雨時一流汪洋,到晴天無水,田就裂開。農田長期荒廢,村民們無法耕種祖輩謀生的土地,大部分的村民只好另尋生計。據村書記介紹,這種狀況,使書閣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三多村:一是在上個世紀背井離鄉外出討飯的人多;二是改革開放后外出打工的人多;三是90年代外出經商的人多。當年,當地政府也曾幾次協助村里解決村民的農田灌溉問題,但由于財力不足,農田灌溉問題還是治標不治本。
2002年初秋,民建溫州市委會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朱貴遠主委率市委會有關人員,會同平陽縣統戰部領導、平陽民建同志到書閣村作專題調研考察。朱貴遠認真聽取當地鄉村干部及村民意見,細算搞好農田灌溉給村民帶來收益的帳,并詳細了解全村的經濟收入情況和建造水壩的經費承受能力。在朱貴遠主委重視關心下,民建市委會召集班子成員和骨干會員協商討論建壩工程的可行性,多次到現場考察和研究解決該村農田灌溉問題。通過現場調研考察了解后,民建溫州市委會決定要幫助書閣村建造一個攔水壩,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全面工作在民建市委會牽頭負責下進行。項目資金大部分由市委會負責籌集,工程具體方案由民建平陽總支負責施行。2003年冬民建的“思源工程”在書閣村全面啟動了。
水壩工程必須在來年汛期前完工,項目實施時間很緊。而工程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民建市委會在朱主委和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召開民建會員會議籌集資金,在會員們的熱心支持下,先后共捐資37萬元,并爭取部分縣財政的支持,資金很快得到落實。
正當水壩工程在平陽縣水利局和當地鄉政府大力支持下,忙著選址、召開村村民協調會、討論工程具體方案,如火如荼開展時,我們又碰到了新的問題。縣水利局提出多個可行性工程方案,經過反復討論、論證,決定建造鳳尾自動壩。這是一種高科技的自動閥門橡皮壩,遇大水壩體會自動翻倒泄洪,水流沖擊減緩又會自動立起蓄水。鳳尾自動壩技術難度大、科技含量高,在平陽縣水利系統還是首次采用,水利技術人員沒有這方面經驗,工程面臨技術難題。此時,春節將至,春節后工程必須馬上開工,才能保證汛期前完成任務,時間緊迫。臘月十三日,民建平陽總支的同志陪同縣水利局、鄉村干部專程赴外地實地考察鳳尾自動壩及建壩技術,最后解決了技術難題,落實了任務。
在中共平陽縣委和民建溫州市委的共同關心、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水壩工程在2004年汛期來臨之前全部完工。
2004年夏,當臺風在平陽沿海登陸時,為了能夠了解鳳尾自動壩的攔水和泄洪的效果,朱貴遠主委帶領市委會同志親自頂風冒雨來到書閣村,察看攔水壩的自動泄洪功能。當時風大雨大,溪水迅速猛漲,當水位超出堤壩20厘米時,鳳尾自動壩的自動甲板發出巨大的轟隆聲,開始開閘放水。朱主委看到堤壩在暴風雨中經受住考驗,展示了它的獨特蓄水和排水功能,他的心舒坦了,在場的人也都開心地笑了。
時光流逝,一晃六年轉眼而過。當我們再次造訪書閣村時,鐘方獻書記建議我們去看一看堤壩和受益的農田,沿溪堤一直往壩址走。沿途沉甸甸的稻穗長勢良好,在微風吹拂下,似乎向我們擺手致意,我們不時用相機拍下那令人喜悅的精彩畫面。鐘書記邊走邊介紹,他說:當年農田與溪水形成落差后,失去了溪水直接灌溉農田的功能。我們只能采取了抽水和翻水來灌溉,由于多方面原因,幾百畝的農田還是逐步衰退成了荒地,只有極少部分種上一些干旱植物。現在堤壩建成了,又恢復了昔日溪水直流灌溉農田的景象。梅溪鄉可受益農田面積達1500多畝,梅源鄉受益面積達數百畝。堤壩改變了我們全村的面貌,是民建圓了我們半個世紀的堤壩夢。在旁的一個村民也激動地說:“有水了,我們自家的田也不荒了。”的確,堤壩建好后,書閣村民幾年來靠他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一個一年四季綠色自然和諧的田園。
最后,在我們要離開鐘書記時,他還是很動情地說:“謝謝你們,謝謝民建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