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會史]一路風塵一路歌
——憶民建溫州市委會原名譽主委吳杰
發布時間:2017-09-29 00:00:00
|
作者: 朱貴遠
風雅儒商率先垂范
吳杰出生于衰落的民族工商業家庭。自幼愛好讀書,青年時期沉迷于對古典文學的研究,終日泡在圖書館里,很少關心商事,致使他所經營的商鋪每況愈下。
解放后,他自行放棄經商,從1951年起,就積極投身于溫州民建組織的籌建活動,并在連任溫州市工商聯籌委會專職常委期間,積極配合黨和政府,組織民建和工商聯會員學習貫徹《共同綱領》,開展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推動并親自參加各項愛國運動和國家的建設工作。堅決擁護《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在協助黨和政府推進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組織代表、委員及各界人士學習時事政策和政治理論,加強思想改造等方面,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期間,他積極發動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購買軍用飛機,動員會員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而奮斗。他帶領會員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示威游行,發動會員聯系工商界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簽名運動。
在國家財政困難時期,他帶頭認購國家公債,推動會員踴躍認購,起到了模范作用。1951年11月25日,民建溫州支會籌委會成立,他積極參與民建的各項活動,推進民建和工商聯“兩會”的會務工作,經常深入實際了解和反映情況,宣傳和貫徹黨的各項政策,協助黨和國家為實現對溫州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積極推進公私合營,組織成員學習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甌江潮涌 風雨同舟
1953年,吳杰被選送參加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為期8個月。這段時間的學習,使他明辨了是非,對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了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常對人說,這次脫產學習,是黨對自己的培養,是一次終身受益的學習,使他徹底認清了方向,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此次學習還擴大了視野,更新了觀念,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干,更好地肩負起人民賦予的信任和重托。在35年后的1988年,他看到當時在華東革大學習的合影時,寫了一詩:“一照猶存彌足珍,幾番風雨歷荊榛。難忘歇浦諄諄勉,又夢芙蓉憶故人。”
1954年,溫州市工商聯成立,吳杰當選為副主任,同時任溫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協商委員會委員。在這期間,他積極參與組織會員和工商界骨干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起到了帶頭的作用。
1960年,因工作需要,吳杰調任溫州市政協專職副秘書長,負責溫州市政協的有關日常工作。他積極主動地協助黨委聯系各界中上層人士。當全國政協部署要求各地開展征集文史資料的時候,他認真地組織好這項工作。當時文史資料的稿費支付難以列入預算,他就想辦法與新任溫州市圖書館館長的梅冷生先生聯系,并得到了圖書館的支持。通過商議決定征集來的稿件全部由圖書館收藏,稿費由圖書館支付。依靠這一辦法,不僅使溫州文史資料征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了一致好評,同時征集到上百篇數十萬字文史稿件保存在圖書館的書庫里,及時搶救了溫州在晚清、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等四個歷史時期中的300來篇存稿,避免了“人亡史失”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厄運,為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吳杰被下放到溫州制皂廠勞動。在這段時間里,他勞動之余就把自己關在壬子巷的閣樓里,閉門不出,潛心讀書寫詩,宣泄個人情感。他從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轉向了詩詞創作。市民建1999年出版的《吳杰詩詞選》,基本上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從他的詩詞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始終對共產黨充滿信心,絲毫沒有動搖堅持共產黨領導的信念。
1976年10月,“四人幫”粉碎后。吳杰先生歡欣鼓舞,寫下了許多詩詞,熱烈謳歌這一偉大勝利。他在《初傳“四人幫”垮臺》中寫道:“一雨漫天洗太空,彤云初出紫霄宮;相逢額手言春近,爛漫花時指顧中。”他的詩詞及《兩龍室存稿》全面地反映出他對黨和人民的一片忠誠,反映出他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堅定信念。
敬業奉獻 誠摯可嘉
1979年,吳杰調回市政協,籌備恢復溫州市政協活動的工作,同時協助市各民主黨派恢復活動。在中共溫州市委的領導下,他緊緊依靠市委統戰部的指導和幫助,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撥亂反正,政協和黨派的活動恢復,他任浙江省政協委員、溫州市政協常委、民建浙江省委會常委,并任民建市委會專職副主委,1988年任民建市委會主委。
這一時期,吳杰在省、市政協的各項工作中,認真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在各級黨委召開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上,就溫州市的改革開放、兩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安排問題,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提案是政協委員行使民主權利、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他出于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和地方一些重大問題以及群眾共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經過反復調研核實,提出許多可行性較強的意見與建議,供政府決策時參考。1986年,省政協授予他“政協工作積極分子”的榮譽稱號。
吳杰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招賢納才,唯才是舉,大膽起用年輕人,為同事們營造了一個充分信任、大膽放手工作的良好氛圍。
1984年,民建中央確定在經濟界和知識分子中發展新會員,溫州民建率先在民營企業界、教育界發展會員。第一個發展對象是原溫州商校的高級講師胡志勇,經過吳杰的多次動員,他加入了民建組織;1996年,又把平陽的一個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吸收入會。在這兩人的帶動下,優秀民營企業家和院校的無黨派人士陸續加入民建隊伍,使溫州民建的發展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吳杰正是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氣魄,鼓舞和振奮了全體會員,使溫州民建在各大事件和歷次政治風波中經受住了考驗。
吳杰還有著一顆慈母般的心,關心同事,同情疾苦。當同事有事或會員患疾,家庭出現困難或發生什么意外時,他總是上門慰問,噓寒問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
1992年,民建省委會和市委會先后換屆,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1993年,省、市政協相繼換屆,他又從政協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無官自然一身輕,但是做一個合格的民建會員,堅持民建的三大優良傳統,持續不斷地學習,吳杰卻一刻都未放松。他在臥床不起,甚至處于彌留之際,仍在關心會的工作,諄諄囑咐前去看望他的同志,要搞好會內團結,要堅定不移地、自覺地堅持接受黨的領導,這是做好民建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證。
從吳杰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建會員真心誠意聽共產黨的話、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念;看到了他始終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政治覺悟;看到了他責在人先、利居眾后、無私奉獻的思想情操;看到了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認真工作的優良作風。
吳杰出生于衰落的民族工商業家庭。自幼愛好讀書,青年時期沉迷于對古典文學的研究,終日泡在圖書館里,很少關心商事,致使他所經營的商鋪每況愈下。
解放后,他自行放棄經商,從1951年起,就積極投身于溫州民建組織的籌建活動,并在連任溫州市工商聯籌委會專職常委期間,積極配合黨和政府,組織民建和工商聯會員學習貫徹《共同綱領》,開展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推動并親自參加各項愛國運動和國家的建設工作。堅決擁護《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在協助黨和政府推進社會主義改造,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組織代表、委員及各界人士學習時事政策和政治理論,加強思想改造等方面,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期間,他積極發動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購買軍用飛機,動員會員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而奮斗。他帶領會員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示威游行,發動會員聯系工商界群眾開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的簽名運動。
在國家財政困難時期,他帶頭認購國家公債,推動會員踴躍認購,起到了模范作用。1951年11月25日,民建溫州支會籌委會成立,他積極參與民建的各項活動,推進民建和工商聯“兩會”的會務工作,經常深入實際了解和反映情況,宣傳和貫徹黨的各項政策,協助黨和國家為實現對溫州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積極推進公私合營,組織成員學習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甌江潮涌 風雨同舟
1953年,吳杰被選送參加華東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為期8個月。這段時間的學習,使他明辨了是非,對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了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常對人說,這次脫產學習,是黨對自己的培養,是一次終身受益的學習,使他徹底認清了方向,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此次學習還擴大了視野,更新了觀念,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干,更好地肩負起人民賦予的信任和重托。在35年后的1988年,他看到當時在華東革大學習的合影時,寫了一詩:“一照猶存彌足珍,幾番風雨歷荊榛。難忘歇浦諄諄勉,又夢芙蓉憶故人。”
1954年,溫州市工商聯成立,吳杰當選為副主任,同時任溫州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協商委員會委員。在這期間,他積極參與組織會員和工商界骨干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起到了帶頭的作用。
1960年,因工作需要,吳杰調任溫州市政協專職副秘書長,負責溫州市政協的有關日常工作。他積極主動地協助黨委聯系各界中上層人士。當全國政協部署要求各地開展征集文史資料的時候,他認真地組織好這項工作。當時文史資料的稿費支付難以列入預算,他就想辦法與新任溫州市圖書館館長的梅冷生先生聯系,并得到了圖書館的支持。通過商議決定征集來的稿件全部由圖書館收藏,稿費由圖書館支付。依靠這一辦法,不僅使溫州文史資料征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了一致好評,同時征集到上百篇數十萬字文史稿件保存在圖書館的書庫里,及時搶救了溫州在晚清、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等四個歷史時期中的300來篇存稿,避免了“人亡史失”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厄運,為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吳杰被下放到溫州制皂廠勞動。在這段時間里,他勞動之余就把自己關在壬子巷的閣樓里,閉門不出,潛心讀書寫詩,宣泄個人情感。他從對古典文學的研究,轉向了詩詞創作。市民建1999年出版的《吳杰詩詞選》,基本上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從他的詩詞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始終對共產黨充滿信心,絲毫沒有動搖堅持共產黨領導的信念。
1976年10月,“四人幫”粉碎后。吳杰先生歡欣鼓舞,寫下了許多詩詞,熱烈謳歌這一偉大勝利。他在《初傳“四人幫”垮臺》中寫道:“一雨漫天洗太空,彤云初出紫霄宮;相逢額手言春近,爛漫花時指顧中。”他的詩詞及《兩龍室存稿》全面地反映出他對黨和人民的一片忠誠,反映出他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堅定信念。
敬業奉獻 誠摯可嘉
1979年,吳杰調回市政協,籌備恢復溫州市政協活動的工作,同時協助市各民主黨派恢復活動。在中共溫州市委的領導下,他緊緊依靠市委統戰部的指導和幫助,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撥亂反正,政協和黨派的活動恢復,他任浙江省政協委員、溫州市政協常委、民建浙江省委會常委,并任民建市委會專職副主委,1988年任民建市委會主委。
這一時期,吳杰在省、市政協的各項工作中,認真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在各級黨委召開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情況通報會上,就溫州市的改革開放、兩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安排問題,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提案是政協委員行使民主權利、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形式。他出于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圍繞國家大政方針和地方一些重大問題以及群眾共同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經過反復調研核實,提出許多可行性較強的意見與建議,供政府決策時參考。1986年,省政協授予他“政協工作積極分子”的榮譽稱號。
吳杰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招賢納才,唯才是舉,大膽起用年輕人,為同事們營造了一個充分信任、大膽放手工作的良好氛圍。
1984年,民建中央確定在經濟界和知識分子中發展新會員,溫州民建率先在民營企業界、教育界發展會員。第一個發展對象是原溫州商校的高級講師胡志勇,經過吳杰的多次動員,他加入了民建組織;1996年,又把平陽的一個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吸收入會。在這兩人的帶動下,優秀民營企業家和院校的無黨派人士陸續加入民建隊伍,使溫州民建的發展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吳杰正是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氣魄,鼓舞和振奮了全體會員,使溫州民建在各大事件和歷次政治風波中經受住了考驗。
吳杰還有著一顆慈母般的心,關心同事,同情疾苦。當同事有事或會員患疾,家庭出現困難或發生什么意外時,他總是上門慰問,噓寒問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受到各界人士的尊重。
1992年,民建省委會和市委會先后換屆,他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1993年,省、市政協相繼換屆,他又從政協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無官自然一身輕,但是做一個合格的民建會員,堅持民建的三大優良傳統,持續不斷地學習,吳杰卻一刻都未放松。他在臥床不起,甚至處于彌留之際,仍在關心會的工作,諄諄囑咐前去看望他的同志,要搞好會內團結,要堅定不移地、自覺地堅持接受黨的領導,這是做好民建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證。
從吳杰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民建會員真心誠意聽共產黨的話、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念;看到了他始終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政治覺悟;看到了他責在人先、利居眾后、無私奉獻的思想情操;看到了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茍、認真工作的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