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提案催生浙江首個生態回歸紀念園
這背后有民建會員10多年的不懈努力
發布時間:2018-04-20 15:37:09
|
作者: 項信
今年1月16日,浙江首個生態回歸紀念園“義園”在溫州鹿城區的翠微山公園舉行了揭碑儀式,這是浙江首個為選擇海葬、樹葬等生態安葬方式的市民提供刻字留名,供后人緬懷的生態人文紀念園。
這個生態回歸紀念園的落地,源于民建溫州市委會的一件提案,離不開一位民建老會員的執著追求。
早在2002年,作為溫州市政協信息員的蔡文篪,就針對溫州全面實施火化之后,在殯葬產業化思潮沖擊下,出現公墓建設成風、殯葬鋪張奢侈盛行、青山白化回潮的時弊,寫了一篇信息,建議生態安葬,為溫州的百姓建一座紀念園,讓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溫州老百姓“百年之后”有一個共同的歸宿,有一個讓后人共同追思與祭典的場所。
2006年溫州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根據蔡文篪的建議,民建市委會提交了團體提案《關于我市殯葬改革的幾點建議》,提出倡導骨灰撒大海或骨灰撒大地,建造紀念公園,推行一年一度清明公祭制度和先試點再全面推廣四點建議。提案辦理單位認為,這個建議是非常理想的殯葬改革方向,但時機尚未成熟。
此后的十多年里,蔡文篪沒有放棄這個建議,他堅持多方調研,不斷進行充實完善,先后準備了幾十萬字的材料。
直到2015年,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曙光。蔡文篪、楊代奇、張寒冬等多名民建會員聯合有同樣想法的退休人員,在省市區民政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成立溫州市鹿城區生態回歸促進會,倡議市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號召,共同做節地安葬的參與者與推動者,發起“留名不留墓,清明照樣過”健康、環保的綠色安葬倡議。
2016年溫州市“兩會”,促進會通過民建溫州市委會提交提案,提出關于建設生態安葬宣傳教育基地的建議。提案建議為海葬、樹葬、花葬等生態安葬者建一個紀念園,作為生態回歸宣傳、教育基地。園內不留骨灰,只為生態安葬者刻名留念,供親屬子女悼念追思,并推行一年一度清明公祭,以全新的形式和風尚,引導人們樹立節地、文明、健康、向上的殯葬思想與觀念,形成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殯葬禮儀與安葬方式。
同年,民政部等9部委出臺了文件《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一批生命文明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臺”、“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積極組織開展集中祭奠活動”。文件中這三點論述與提案建議不謀而合,讓蔡文篪等民建會員激動不已。
從信息到提案,題目雖略有變化,不變的是主題和方向。一個好的建議,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提對時機很重要,堅持不懈更重要。民建的參政議政渠道,為促進會與政府的溝通搭建起橋梁,為建園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提案得到主辦單位市民政局、會辦單位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大力支持。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協調下,這座占地1000平方米,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的開放式的鹿城區生態回歸紀念園終于落地。民建會員們10多年的堅持努力終結碩果。
這個生態回歸紀念園的落地,源于民建溫州市委會的一件提案,離不開一位民建老會員的執著追求。
早在2002年,作為溫州市政協信息員的蔡文篪,就針對溫州全面實施火化之后,在殯葬產業化思潮沖擊下,出現公墓建設成風、殯葬鋪張奢侈盛行、青山白化回潮的時弊,寫了一篇信息,建議生態安葬,為溫州的百姓建一座紀念園,讓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溫州老百姓“百年之后”有一個共同的歸宿,有一個讓后人共同追思與祭典的場所。
2006年溫州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根據蔡文篪的建議,民建市委會提交了團體提案《關于我市殯葬改革的幾點建議》,提出倡導骨灰撒大海或骨灰撒大地,建造紀念公園,推行一年一度清明公祭制度和先試點再全面推廣四點建議。提案辦理單位認為,這個建議是非常理想的殯葬改革方向,但時機尚未成熟。
此后的十多年里,蔡文篪沒有放棄這個建議,他堅持多方調研,不斷進行充實完善,先后準備了幾十萬字的材料。
直到2015年,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曙光。蔡文篪、楊代奇、張寒冬等多名民建會員聯合有同樣想法的退休人員,在省市區民政部門的指導幫助下,成立溫州市鹿城區生態回歸促進會,倡議市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號召,共同做節地安葬的參與者與推動者,發起“留名不留墓,清明照樣過”健康、環保的綠色安葬倡議。
2016年溫州市“兩會”,促進會通過民建溫州市委會提交提案,提出關于建設生態安葬宣傳教育基地的建議。提案建議為海葬、樹葬、花葬等生態安葬者建一個紀念園,作為生態回歸宣傳、教育基地。園內不留骨灰,只為生態安葬者刻名留念,供親屬子女悼念追思,并推行一年一度清明公祭,以全新的形式和風尚,引導人們樹立節地、文明、健康、向上的殯葬思想與觀念,形成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殯葬禮儀與安葬方式。
同年,民政部等9部委出臺了文件《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一批生命文明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臺”、“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統一的紀念設施”、“積極組織開展集中祭奠活動”。文件中這三點論述與提案建議不謀而合,讓蔡文篪等民建會員激動不已。
從信息到提案,題目雖略有變化,不變的是主題和方向。一個好的建議,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提對時機很重要,堅持不懈更重要。民建的參政議政渠道,為促進會與政府的溝通搭建起橋梁,為建園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提案得到主辦單位市民政局、會辦單位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大力支持。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協調下,這座占地1000平方米,與公園景觀融為一體的開放式的鹿城區生態回歸紀念園終于落地。民建會員們10多年的堅持努力終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