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窯
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之一
蛋畫
中國畫技藝中的絕活
當甌窯遇上蛋畫
兩項非遺碰撞出
“耀眼的火花”
溫州文人瓷
這束火花的創造者
就是
平陽縣政協委員
鄭巨雙
委員名片
鄭巨雙,平陽縣政協委員,民建會員,“溫州文人瓷”創始人,溫州手工制陶非遺傳承人。獲國家文旅部鄉村文旅能人、“溫州好人”、2019年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中藝杯藝術品評比大賽金獎、團中央青創大賽最具影響力品牌獎等榮譽。
“故事的開頭,只是喜歡而癡。”2017年,沉迷古陶瓷十數年的鄭巨雙毅然放棄高薪,回鄉投資創立鳴山陶院。
平陽縣鳴山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古村落,它成為鄭巨雙夢想照進現實的新起點。他來到鳴山村,一舉投資800萬元重新開窯,建成了非遺項目鳴山陶院,一期占地400平方米,包含作坊、畫室、展廳等。
“我曾向景德鎮的一位師傅討教陶瓷文化,他跟我說,溫州做不出彩瓷,更不用說文人瓷了。”因為這句“無心之言”,讓熱愛文人瓷的鄭巨雙有了一個大膽的念頭:除了欣賞古人留下的東西,我們是不是也能留一些東西給后人?
文人瓷集詩、書、畫、印于一體,講究賦予瓷器豐富的文化韻味。如何打造“溫州文人瓷”,鄭巨雙想到了家鄉的傳統非遺項目——平陽蛋畫,一種用中國畫技藝在蛋殼上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圖案的傳統繪畫藝術。
把平陽蛋畫和古甌窯兩項非遺項目結合,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鄭巨雙上門拜訪蛋畫傳承人時,立刻被一口回絕:“畫蛋和畫瓷怎么相通,用的顏料都不一樣!”“師傅您盡管畫,畫砸了全由我賠。”鄭巨雙的堅持,終于打動了8位師傅與他合作。
此后,鄭巨雙又請來景德鎮的師傅,一遍又一遍調試出適合制作“溫州文人瓷”的油料。蛋畫傳承人們則一遍遍在瓷胚上練習作畫,并在題材的選擇、創意、設計和表現手法上大膽創新。
“先后燒壞了十幾窯、幾千個杯子。”終于,耗費3個月時間,投入40多萬元后,一只題有“游南雁蕩”古詞的瓷杯燒制出爐。隨后,“富春山居圖”“江心嶼”“南雁風光”等素材陸續出現在陶瓷杯子、瓷板畫、個性化茶器上。
2017年年中,第一批500多件溫州文人瓷板畫正式對外銷售,并展示出甌窯和蛋畫兩項非遺不斷碰撞煥發的生機和魅力。圈內開始認可:鄭巨雙做出了“溫州文人瓷”!
“非遺是‘活’的,如果不把它產業化,就很難將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鄭巨雙說,非遺想要走得遠,就要將傳承與傳播相結合,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將工藝品變成日用品。
鄭巨雙采用平陽麻步的陶土,聘請平陽蛋畫傳承人,并吸收平陽剪紙技藝,為平陽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文化產業。“一個人盤活了一個村。”鳴山陶院帶動了鳴山村瓷土、包裝、運輸、餐飲、休閑等產業的發展,更吸引了剪紙、雕刻、特色糕點等20多個非遺項目前來。原本沉寂的古村落成了遠近聞名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帶動了平陽非遺產業的發展。
目前,鳴山陶院的二期綜合體正在設計中。該項目改造利用現有舊廠房,致力于打造陶瓷文化綜合體,與鳴山非遺文化一條街、鳴山古村落交相輝映,助力鄉村振興。
鄭巨雙在宣傳推廣非遺文化上也是不遺余力。這些年,他堅持將非遺技藝搬進校園,并出資支持年輕人進修學習;他將鳴山陶院打造成溫州非遺實踐基地,不僅美術學院、書畫協會來設計創作,普通市民也能定期免費體驗。
很少有人知道,他還一直在從事慈善。10多年來,他堅持捐款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義拍收藏品所得款項捐給失學兒童與困難家庭,還與殘疾人聯合會一起舉辦公益培訓班并提供就業崗位。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鄭巨雙精心設計制作價值10萬元的抗疫主題紀念陶瓷作品,全部贈送給一線抗疫人員。
成為平陽縣政協委員后,推動平陽縣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成為鄭巨雙的重要目標。今年以來,他一直多方奔走,呼吁當地樹標準、建體系、搭平臺,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振興當地工藝美術產業,為平陽文化再添活力。
鄭巨雙的微信名“陶局”,這是他初創工作室的名稱,也是品牌注冊的商標。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種執著,正如他自己所說,不怕磕碰、破裂、砸碎、高壓,千錘百煉,出窯成瓷,便是匠心。
“復興甌窯文化,弘揚平陽陶瓷傳統技藝,我的路才剛開始。”45歲的鄭巨雙,一直奔走在為工藝美術產業振興發展之路上……
(浙江政協同心苑報道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E_aZq1qvtV2ePxhkneu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