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仲:資源約束下浙江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研究
發布時間:2005-07-27 09:52:16
|
作者: 程利仲
近幾年來,浙江經濟一直保持強勁發展勢頭。但冷靜反思會發現喜人形勢背后隱藏的問題:經濟發展是靠粗放經營、數量擴張實現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已無法繼續承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營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是經濟素質性、結構性矛盾的存在,尤其是產業結構和產業層次相對落后,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匱乏。特別是去年以來,生產要素緊缺造成的“瓶頸”效應,越來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如果我們不正視這個問題,加快研究在資源約束條件下如何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浙江省經濟發展在前幾年大投入帶來的大產出動力弱化后,有可能會進入一個長期的經濟低增長時期,從而制約著各種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浙江資源現狀及其對經濟的制約評析
浙江省經濟增長方式可以用“三高一低”來形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需求大、利用效率低,環保對經濟的壓力大。本文從浙江省主要資源稀缺程度、資源利用效率及環境污染三個方面對浙江省資源現狀及其對經濟的制約進行評析。
(一)浙江省主要資源稀缺程度分析
浙江是個資源小省,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的快速占用及消耗,在土地、水、能源、人力資源、資金等主要生產要素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況,給經濟增長造成了極大制約。
1、土地資源稀缺程度。土地是財富之母,沒有土地,一切生產都無從談起。浙江陸域面積只有10.18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1.06%,是中國陸域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而且浙江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耕地不足――經濟發展――更快地消耗耕地資源,是近年來浙江經濟增長與資源稟賦之間矛盾的真實寫照。自1979年以來,浙江省新減少的耕地面積達726萬畝,相當于2003年末實有耕地面積的30.4%。截至2004年年底,浙江省耕地面積為3188萬畝,劃定基本農田2711萬畝,建設用地只有400多萬畝,按照前些年使用量的平均增幅,浙江在土地上的回旋余地已經很小。近兩年來,浙江省全年的用地量達到50萬畝,然而每年分到的用地指標不到20萬畝,僅相當于杭州一個市的用地數目。在海寧市,政府已經將2010年的土地指標審批完畢。一些民營企業由于批不到建設用地,不得不舉家搬遷到上海和省外及國外謀求發展和生存的空間。   2、水資源短缺程度。水資源面臨的嚴重短缺,將成為制約浙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不重視水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要不了多久,浙江省就會像“電荒”一樣出現“水荒”。環境調查顯示,浙江省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300億立方米,而這一上限在2014年左右即可達到。與此同時,用水量卻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據預測,到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到55億立方米,而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相對于資源性缺水,困擾浙江省更多的是水質性缺水。浙江地處沿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歷來有“江南水鄉”美稱。由于水質污染、水環境破壞日益加劇,目前浙江全省平原河網水質普遍為五類或劣五類,主要河流下游也劣于三類。杭嘉湖水網在枯水季節基本沒有可用作飲用水源的三類水體。浙江省八大水系中,受污染的河道已長達1000多公里,占總河長的40%左右。工業、農業及居民生活對地面水的污染,反過來將成為制約工業、農業及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水資源的緊缺及地表水的被污染,迫使浙江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又導致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現在浙江省地面沉降范圍已涉及杭州、嘉興、湖州、寧波、臺州、溫州6市的22個縣(市、區),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占浙江陸域國土面積的15%。嘉興市中心區域沉降量超過800毫米,現仍以每年20毫米~30毫米的速度下降;寧波市區地面沉降面積也超過190平方公里。
3、能源短缺程度。浙江省是一個能源礦產極度匱乏的省份,全省一次能源95%以上靠外省調入。1995年至2000年浙江煤炭保有儲量平均每年減少180萬噸,2000年后,每年減少的儲量增加到了近700萬噸。2003年,盡管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保證電力供應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全省發電量增加17%,外購電量增加51%,但由于生產用電量增幅過快,仍然不得不拉閘限電。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由1998年的小于1提高到2002年的1.56,2003年更是超過了1.7。2003年非典給浙江GDP造成的影響是0.3個百分點,而“能源荒”——拉電影響卻達到0.6個百分點。2004年浙江省平均電力缺口為340萬千瓦,電量缺口為200億千瓦,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電荒”,企業飽受拉閘限電之苦。全年超過一半的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平均每月停電11天左右。
4、資本短缺程度。浙江是中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也是資金最充裕的地方,但是自去年以來,我國政府對產業投資和經濟過熱的大幅度控制,讓企業普遍開始缺失生存所需的“血液”---資金。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成為銀根緊縮首要的調整對象。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目前全省擁有中小企業68.78萬戶,占全部工業企業的99%。據調查,22.3%的中小企業感到流動資金緊張。據紹興市對30家企業隨機抽樣調查顯示,估計市區480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和10550家小企業2004年約缺少流動資金39億元;城區1000萬元以上的42個項目今年需用資金16.5億元,資金總缺口在60%。
5、人力資源短缺程度。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浙江省存在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雙緊缺現象。2004年,浙江省擁有4600萬常住人口,外來勞動力高達1400萬人。盡管如此,面對高速發展的經濟,勞動力仍然是供不應求。從有關部門對浙江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跟蹤數據分析,從2002年的下半年開始,浙江一些城市用工緊張情況已經開始顯現。2002年上半年,全省勞動力市場的求人倍率為0.98,第三季度為1.03,第四季度為1.49。此后市場的求人倍率始終在1.20以上,到2004年第二季度,全省進入市、縣(區)勞動力市場求職的勞動力資源共有794262人,用人單位經過勞動力市場登記招聘各類人員卻達到了1229608人,求人倍率為1.55。兩年半來,全省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平均為1.27。杭州等地用工緊缺情況更為突出,杭州市2002年第一季度的市場求人倍率為1.9,第二季度又上升為2.15。此后兩年半時間里,只有兩個季度的求人倍率低于2,平均求人倍率為2.18。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用工人數還將進一步增加,在本省潛力開發完畢的情況下,勞動力短缺將成為制約浙江省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在八大類職業類別中,2004年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增長最快,求人倍率達到1.57,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2%,而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農林牧漁生產人員的求人倍率則分別達到1.89、1.80。從技術職稱來看,對技術職稱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人數的35.56%,并且初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求人倍率都在2以上,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求人倍率更是高達10.21,比上年同期增長484%。從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文化程度的要求來看,86.03%的用人需求對求職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總體需求的30.65%,高中、專科、大學的求人倍率分別達到1.73、1.73和2.95,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27%和29%。
(二)浙江省主要資源利用效率分析
1、土地利用情況。一方面浙江省的土地指標年年有缺口,另一方面浙江省土地資源的粗放經營比較嚴重,利用效率較低。從土地投資密度來看,浙江每畝土地平均投入只有40萬元,而蘇州新區是200萬元以上,發達國家投入水平更高。全省園區的平均投資密度和產出率僅為江蘇的50%左右。許多開發區內的企業圈地后只用很少一部分地建設廠房,大部分土地用來大搞綠化、廣場、馬路,浪費有限的土地資源。從土地容積率來看,絕大多數是一層廠房。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投資者占用廉價優質土地資源,但產業層次較低,企業規模較小,效率不高,卻始終不能遷徙;新投資企業盡管所屬產業先進,效率高,但沒有適當土地可容納。
2、水資源利用情況。一方面是水資源短缺,一方面卻浪費驚人。目前浙江省2/3的農灌渠仍是土渠,灌溉流失率達60%以上。工礦企業耗水量同樣驚人,如衢州一家企業一天的用水量竟與杭州市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相當;再如寧波市每月用水20萬噸以上的印漂染企業有6家,這些企業每天的用水量為4萬至5萬噸,相當于全市每天有6%的供水量被這些用水大戶“喝”掉了。另外,浙江省的水重復利用率僅30%左右,城市供水系統的自來水管道漏水率高達20%。由于沒有分級、分質和循環用水等節水措施,沖廁、澆花、拖地等都直接使用自來水,造成浪費,浪費又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
3、能源利用情況。當前浙江能源消耗有兩大特點:一是主要產品單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如浙江省噸鋼綜合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15%到30%。二是產值能耗高。2003年每千克標準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5美元,而世界銀行1996年公布的國際單位能源產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值為2.2美元,高收入國家為3.5美元。浙江能源利用效率為34%,比世界先進水平低8個百分點。同時,能源消耗增幅大大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如2003年全省電力消費量增長22%,當年GDP增長速度僅14%。
4、資本利用情況。浙江省一方面是中小企業資金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確是大量資本外溢,本省無法加以利用。據不完全統計,自“九五”以來,浙江至少有7000多億元民間資本進入全國各地的不同領域。無論從總量還是從活躍程度看,浙江都是我國大陸最大的民間資本溢出地。深入分析可見,浙江資本外溢是資本日益龐大與浙江地域空間、資源空間發生矛盾的結果。調查顯示,2004年,浙江省對外投資總額從兩年前的3000億元迅速增長到了5300億元,在全國各地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個。
5、人力資源利用情況。長期以來,浙江省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實際走的是一條低工資、低教育、低技術、低勞動生產率、高勞工淘汰率的路線。在這“四低一高”的前提下求發展,只能進一步加大對廉價勞工數量的需求。因為勞動力太便宜,廠家不愿意投資更新技術、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據聯合國發布的《200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美國1998年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但考慮到生產率因素,創造同樣多制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是中國的1.3倍。如此比較,日本、韓國的勞動力成本反而比中國低20%。
(三)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壓力分析
經濟增長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然而,按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資源消耗強度,是不可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浙江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負面效應,其中高排放和高污染給浙江社會經濟帶來重大影響。2003年浙江省的廢水排放總量達27.03億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達10432億標立方米,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1976萬噸,每生產1億元GDP需排放28.8萬噸廢水,生產1億元工業增加值排放2.38億標立方米工業廢氣,產生0.4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這幾個指標分別比1990年增長84.8%、3倍和1.3倍。如按GDP年均增長9%的速度計算,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兩倍,生態環境將難以承受。 環境污染的加劇,又不斷加大了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支出。2003年浙江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231.68億元,比上年增長33%,支出占當年GDP的2.5%。由于難以建立資源環境統計與估價制度,更多的資源耗減與環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目前還無法用價值量核算。
二、突破資源制約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2004年12月5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著力推進改革開放,被大家總結為一條紅線(發展觀),兩大重點(調控和改革)。會議提出的六大任務中,“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健全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節約能源、資源是優化結構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我們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一條經濟增長之路。
(一)從資源本身尋求解決思路
從資源本身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1、挖掘現有資源潛力,增加資源的供應量。從土地資源來講,一要積極進行土地整理,向土地整理要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用地。二要整合現有的鄉鎮工業園區,對進區項目進行全面排查清理,對未按期開發建設的土地依法收回,安排新批項目,以盤活現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三要加強村莊整治力度,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向村莊整治要土地。四要有計劃、科學合理的通過圍海造地增加土地。
從水資源來講,一要充分發揮經濟杠桿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優化浙江水資源配置。允許水權轉讓,形成水市場,實現跨流域、跨區域用水;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形成合理的水價體系,水價應體現浙江水資源的稀缺程度。二要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水務市場。引導和支持國內外資本投資水務行業,形成多元化的水務投資主體。三要制定排污配額并允許交易。有關部門要制定各市、縣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的配額,并逐年減少排放配額總量,同時允許各地配額交易。政府要加強對水環境的監管力度,增加全省地表水質斷面監察點,對超額、超標排放污水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單位進行法律制裁和行政處罰。
從資本來講,政府應允許民企入股、參股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推進民間銀行試點工作,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成立投資公司。鼓勵發展獨資、股份制、會員制等各種形式的擔保機構,各級政府要對啟動階段的擔保機構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建立有各職能部門和各金融機構參加的民企誠信評價體系,建立金融系統內部統一的借款企業資信評級體系,作為各類社會融資、擔保、經濟交往、社會評價的有效依據。
從人力資源來講,首先要充分利用本省的人力資源,引導本省的失業人員或隱性失業人員到需要勞動力的企業去就業。其次要開闊視野,積極引入全國范圍內的人力資源,企業要轉變引人觀念,變以前的人找企業為企業找人,變無計劃引人為有計劃引人,變分散引入為對口引入。
至于電力資源,由于近幾年省內電力項目的上馬,浙江到明年將基本實現電力供求平衡。2004年浙江新開工電力項目1430萬千瓦,2005年計劃增500萬千瓦,2006年再增600萬千瓦。到2010年,浙江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5000萬千瓦,達到適度超前的水平。
2、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約束客觀上要求我們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本文僅就土地資源進行討論,至于其他資源由于技術性較強,不便深入分析。首先應提高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雙控”指標標準,對項目用地設置進入門坎和強制退出標準。其次,要節約用地,惜土如金,制訂土地占用中長期計劃,有計劃、視項目實際需要批租土地。再次,要有選擇地引進項目,項目引進應符合產業規劃,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最后,向外“突圍”要土地。主要方法包括:(1)向空間要土地。杜絕“攤大餅”式土地開發,引導企業確立立體用地觀,鼓勵企業建造多層廠房,使用工業標準廠房;對現有廠房進行改造,平房建樓房,樓房建多層。(2)向域外要土地。鼓勵企業到中西部土地相對豐富的地區建立原料基地,這不僅能解決在浙江辦企業土地不足問題,又能夠支援中西部建設。(3)向科技要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通過投資資金、科技密集型產業,產出更多的效益。增大現有企業的技改力度,進行零增地技改。(4)是零用地招商。打破“招商引資,土地先行”這一傳統的慣性思維,推行不耗用工業用地指標的“零用地招商”。
3、充分利用再生資源,走循環經濟之路。循環經濟也稱為資源閉環利用型經濟,在保持生產擴大和經濟增長的同時,建立“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再資源化”的清潔閉環流動模式。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浙江省是資源小省,同時又是經濟強省,經濟發展所需資源要靠二條腿走路,一是尋找新資源,二是開發利用再生資源。從資源利用戰略上看,進口再生資源加工成為高級材料和最終產品,對解決省內資源短缺狀況、減少原生資源開發的廢棄物排放和環境污染、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新型產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也是堅持勤儉建國、厲行節約、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二)從產業結構及經濟增長方式尋求解決思路
浙江經濟發展目前遇到的問題不是某種資源短缺問題,而是全面短缺;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不能僅僅就資源論資源,還需要戰略審視,進行綜合平衡。資源短缺背后反映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合理,對浙江來說,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重中之重。
1、優化產業結構。針對宏觀經濟形勢和資源緊張狀況,浙江應拓寬招商引資領域,以優化產業結構。從大的產業來講,浙江應優先發展第三產業。這是因為第三產業的項目占地面積較少,水電需求量較低,不僅有利于緩解浙江資源現狀,對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加快與國際接軌也有積極推動作用。從三產內部結構來看,應優先發展為二產配套服務的產業,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引進咨詢、中介服務類企業。從工業內部來看,浙江省的許多地市仍然以輕紡產業為主,該產業對土地及勞動力資源占用比較大,應進行適當控制,逐步降低輕紡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同時,有選擇、有重點、分區域發展重化工業,但要注意重化工業是土地及資金密集型產業,浙江省不可能把工業發展重點放在這類行業,而只能在杭州灣沿岸濱海產業帶進行適當發展。應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該產業資源投入產出比高,發展潛力大,發展該產業可以優化工業結構,在當前資源約束的條件下應當把該產業培養為主導產業。
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要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前資源約束條件下,要大力發展經濟,必須將信息化建設及技術創新作為主要抓手。通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僅能夠支持企業建立現代營銷系統及電子商務,大大加快企業的運作流程,優化企業資源配置,還將提高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促進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技術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重點是建立五大體系: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以產學研聯合為紐帶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以區域技術中心為主要載體的技術支持體系;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對象的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以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為主要方式的政府技術創新調控體系。
二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穩定傳統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優勢產業在較長時期內仍是支撐浙江省制造業增長的主體。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制造業調整和發展的關鍵。必須在繼續保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推進傳統產業技術、產品及產業升級,構建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從適應短期條件、偏重低成本擴張到注重夯實長期發展根基、提高國際分工和競爭地位的升華,從而保證傳統產業能夠在資源占用不增加的情況下得以穩步發展。
(三)從微觀主體角度尋求解決思路
從微觀主體角度尋求解決資源約束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主要提高資源投入產出率,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可以在現有資源不增加或較少增加的情況下,產出更多的成果,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途徑很多,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和加強企業管理兩個方面。
從技術創新角度來講,政府要為企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和企業網絡的發展,為企業提供質檢、認證、技術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并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手段,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幫助,促進企業增加技術開發費用的投入;要把科技興“企”的著力點放在技術引進和嫁接改造上,加大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有計劃地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的行業、企業和產品進行設備更新、工藝改造,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同時要引導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指導與扶持作用。而作為企業經營者要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技術改造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要注重人才的引進,提高產品的檔次,進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技術改造。
從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角度來講,針對目前企業規模偏小,管理粗放現象,首先,要求企業的決策人加強企業戰略研究,對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合理定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浙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企業戰略不夠重視,決策時往往憑感覺拍板,一旦決策失誤,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會造成致命打擊。其次,企業管理人員應提高外部管理水平,提高市場環境、用戶、競爭對手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市場需要引導企業發展。再次,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浙江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總體不高,企業應制訂一套科學合理、簡單明了、操作性強的制度并通過嚴格執行制度來提高內部管理水平。最后,為保證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企業管理人員應加強學習,提高企業管理的能力。從政府角度來講,應加強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創業輔導,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在目前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內生需求不高的情況下,政府應采取免費或補貼的方式對中小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以提高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素質。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管理學院 副院長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