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制定“十一五”計劃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發布時間:2005-07-27 10:00:22
|
作者: 程利仲 陳俐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即將編制的嘉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是指導全市未來五至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為我市 “十一五”計劃的制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必須遵循的指導方針和原則。按照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結合我市的實際,我們認為,在研究制定我市“十一五”計劃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在發展目標上,如何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更好的銜接。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并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在編制我市“十一五”計劃中,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明確我市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內涵和階段性任務,并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相銜接。黨的十六大報告闡述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十分豐富,是目前總體小康基礎上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追求的目標是物質、政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的共同發展,最終達到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而我市原來確定的提前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其內涵重點放在經濟發展的指標上,在民主、科教、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指標還較為欠缺。因此,在編制“十一五”計劃時,有必要把我市到2020年的戰略目標內涵進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對我市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內涵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深入加以剖析,進一步明確到2020年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對“十一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內涵要重點加以論證和研究,要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進一步加以明確,指標體系力求做到全面、系統和科學。
(二)在戰略定位上,如何把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與打造“綠色浙江”有機結合,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打造“綠色浙江”是我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對我市今后發展的重要戰略定位。如何把這二者的定位有機地結合是編制“十一五”計劃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我市制造業規模大、優勢特色產業突出、產品市場占有率高、技術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后勁足,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很好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前景。但是,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在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量的擴張,亂鋪攤子,必須突出“先進”二字,與打造“綠色浙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省委書記習近平近期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創建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行動,是增強我省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時必須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的經濟發展之路,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分級循環利用,改變我市資源保證程度低、環境容量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從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環境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產業層次和經濟質量,從而為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三)在戰略布局上,如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實現城鄉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問題,沒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小康就談不上全國人民的小康。近年來,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比較高,但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在不斷拉大。城市與農村之間在教育、衛生、交通、社會保障、用電、用水等公共事業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任務依然相當繁重。因此,在“十一五”時期,要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切實可行的戰略性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有利于形成整體合力一致對外競爭。由于統分結合、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分級管理的投資管理體制及有一定欠缺的經濟考核機制及考核體系,阻礙了我市縣市區之間經濟一體化進程,嚴重影響了我市經濟社會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平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及產業布局的不合理。這就要求我市在“十一五”時期,要把推進經濟一體化放在中心工作之中,要從指標考核及政府干預上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于“全面”,在于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過去我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理解成了“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是硬道理”、“GDP增長是硬道理”,導致經濟社會的非均衡發展。2002年我市經濟實力領域增長速度為10.86%,社會發展綜合增長速度只有6.99%,與經濟增長速度相比,社會發展速度比較慢,與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十一五”計劃時期,我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來帶動社會發展,以社會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從而達到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
(四)在資源平衡上,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和水資源,加快電力建設和電網改造,緩解土地、用電、用水的瓶頸制約。近年來,我市經濟開發的力度加大,經濟快速增長,隨之帶來了土地、水、電等資源的短缺和不足,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我市電力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用電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今年全市累計拉限電負荷及損失電量嚴重。電力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建議在制定“十一五”計劃時,把緩解電力供應瓶頸問題作為重大的戰略問題進行統籌考慮。一是要加快電力建設步伐,提高供電能力,規劃建設幾個沿海大型電廠,搞好輸變電配套。二是要增加電網受電能力,改變電力供應不平衡局面。三是要合理安排供用電方案,做好用電大戶及重點區域的供電。四是要加大節電措施,積極穩妥地深化電力體制改革。
隨著我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近幾年的大開發大建設,使得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地供應緊張與粗放使用并存,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為實現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時期,必須統籌規劃,嚴格土地管理,集約化利用土地。一是要合理調整規劃用地布局,科學預測建設用地需求,加強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二是要堅持統一征地和統一儲備制度,把所有建設用地納入所在城市用地范圍,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供地、統一管理。三是加快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充分挖掘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增加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四是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挖掘城鎮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嚴格控制開發區熱和園區熱,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
我市水資源品質欠佳,水質性缺水較為嚴重。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污水、生活廢水、垃圾也日益增長,將導致地表水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在編制“十一五”計劃的過程中,要認真組織實施好水源、治污和引水工程。一是要抓緊擬訂全市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快現有水源工程建設。二是要加大飲用水源的保護,切實治理水環境污染。實施飲用水源上游工業污染整治工作,全面實施鄉鎮水源改良工程。加快排汅工程建設,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把生活及工業污水導入排污工程之中。三是要積極落實新安江引水工程,讓全市人民吃上優質飲用水,保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