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英:充分發揮黨派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05-08-25 17:32:11
|
作者: 民建湖州市委會:吳建英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新的理念,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原來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治國方略,這體現了中共執政黨對三大規律認識的升華,是中共執政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構建和諧社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而我市提出的建設平安湖州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是市委、市政府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為加快湖州建設大城市,實現新跨躍,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湖州搶抓機遇,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們民建作為聯系經濟界的參政黨,應該圍繞市委、市府的工作重點,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找準定位,選準角度,突出重點,發揮優勢,與執政黨一起共同把湖州建設成社會政治更加穩定,社會治安更加良好,社會秩序更加平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的城市,為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平安湖州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增強政黨意識。《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指出: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的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民主黨派的這種政治聯盟、友黨、參政黨的性質,決定了民主黨派所具有的政治性,發揮著任何群眾組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民主黨派的政治職能和具體任務是“一個參加、三個參與”即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為此民主黨派必須要適應新時期、新任務的要求,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使黨派隊伍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堅定性。特別是要根據成員特點,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思想教育,從而增強成員的政黨意識,明確認識“政黨是由一群有共同政治理念的人自愿結合起來從事政治活動的群體”,是為達到一定政治目標共同奮斗的政治組織,而決不是一般的群眾團體。要充分認識新時期參政黨所肩負的政治任務,就是要協助中共執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共同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和諧同步發展。要通過舉辦各類學習班、座談會、談心走訪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強思想教育,不斷增強成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增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信任,為加強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發揮人才優勢,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民主黨派具有人才濟濟、智力密集的優勢,以我會來說成員中既有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人才,也有從事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有其他各種新經濟組織的專業人士,他們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可以說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為此必須充分重視這支隊伍作用的發揮,通過搭建一定的平臺,推動會員積極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尤其是要重視通過政協這個參政議政的平臺,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提案、建議,反映信息、社情民意,組織會員積極參加“創平安湖州、建和諧社會”金點子活動,要建肺腑之言,獻務實之策,立發展之論,并善于抓住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調研,建言獻策,當前尤其是要關注和諧社會建設中存在的諸如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縮小收入差距、加強社區建設、外來人口管理等問題,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提出意見和建議,提供黨委參考。同時要積極探索建立民主監督機制的有效途徑,發揮好監督職能。
三、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立足本職,服務社會。發展是解決當今中國社會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我們民主黨派也要始終圍繞發展這個主題開展各項工作。既要鼓勵在職會員立足本職,多作貢獻,尤其是非公經濟的企業家會員不斷加快發展步伐,把企業做大做強,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又要積極開展各項社會服務活動,充分發動會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幫助智障人員和貧困人員,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為營造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推進社會和諧與進步盡一份力。同時我們也要發揮自身聯系面比較廣泛,地位比較超脫,渠道比較暢通的優勢,積極協助政府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整合各方的力量,把來自不同群體的意見建議和要求,反饋給黨委和政府,積極協助執政黨建立起傾聽民意、暢達民意、尊重民意、順應民意的機制,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我們參政黨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