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遏制過度醫療的五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7-08-09 15:21:22
|
作者: 陸文豹
“過度醫療” 使得患者的醫療費成倍乃至幾倍、十幾倍的往上翻,是近年來醫務界受到社會詬病最多的“頑癥”之一。各級政府應將遏制過度醫療作為調整醫患關系的重要舉措。 
過度醫療行為在醫學臨床上較為普遍,由于醫療專業的特殊性,使得過度用藥具有較強的隱蔽性,難以定量和定性,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度用藥。尤其是抗生素的濫用。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平均為30%,而我國卻達到70%,并且大多數是兩三種抗生素聯合使用。據有關媒體披露,我國每年5000多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是因藥物不良反應而入院治療,其中50萬人屬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而致死人數每年約有19.2萬人,比各種傳染病死人數高出數倍,是每年交通死亡人數的2倍。二是過度檢查。伴隨大批高檔檢查設備的應用,醫療人員對醫學檢查設備的依賴性與日俱增,過度檢查的醫療行為極為普遍,如表現在硬性規定住院全套檢查項目;對別的醫療單位的檢查結果不認同;普遍設備檢查能確診的必須再經高檔設備進一步佐證;以及重復檢查、非疾病所需的其他檢查等等。三是過度診療。由于醫療保險多數采用住院人均次費用定額結余辦法,一些醫院采取“小病”“驗癥”收住院的對策,人為放寬住院標準,將能夠在門診治療的疾病收入住院,以獲取醫保基金的均次定額,造成參保人員住院率逐年上升。
造成過度醫療的原因除了醫院的利益驅動外,主要是醫生的“醫療防衛”。由于新的醫療事故鑒定要求醫生在鑒定過程中舉證,使得醫生為獲取證據保護自己,便以檢驗、影象、心腦電圖等等來記錄醫療過程。然而目前醫生的“醫療防衛”已經明顯過當,過度的檢查和用藥已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緩和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解決群眾就醫難的問題,建議醫療管理部門:
一、加強醫務人員醫德醫風職業教育。要教育醫務人員樹立醫療“誠信服務”理念,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同時要輔之以過硬的措施,對濫用藥、濫檢查的事例要曝光,要嚴肅處理違規人員,徹底改變以前的“無壓力公布”和“不提名批評”等軟措施。
二、積極促進醫療衛生體制、醫藥流通體制、醫療保障體制的“三醫聯動”改革。建立切實可行的醫療補償機制,改變醫院趨利的醫療行為,劃分出真正意義上的營利和非營利醫院,確定不同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范圍。一方面要打破醫療服務基本由公立機構壟斷的局面,積極吸引社會資金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另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辦好公立醫療機構,減少其對醫療收費的依賴。
三、改革醫院的收入分配制度。徹底改變醫務人員收入與醫療收入掛鉤做法,引導醫務人員靠高超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來取得較高的報酬,而技術和服務質量的評定,應以患者的評價為依據。
四、醫療保險管理部門要改革醫保基金的均次定額辦法。醫保部門應積極配合,完善醫保管理制度,改革住院病人按人均次費用定額結算辦法,將監管工作重點放在遏制過度醫療上,使得醫生能因病施醫,合理用藥。
五、推行規范化處方。加強行政監督、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加強醫院管理,推行規范化處方。
(作者陸文豹系民建湖州市委會原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