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過后對“應急預案”之思考
發布時間:2008-03-04 17:32:10
|
作者: 民建湖州吳興區一支部 梁 紅
2008年的春節前后,前所未有的雪災從天而降,造成了大半個中國諸多城市巨大的社會經濟損失。災害降臨時,我們總會想到“啟動應急預案”,但在這次的雪災過程中,《應急預案》顯然是明顯有缺失的。
一、《應急預案》主要內容:
《應急預案》在于人們所常說的“有備無患”,主動評價潛在事故和緊急情況,識別應急響應需求,制定應急準備計劃和響應程序,是一個具主動性、預見性的對異常情況發生的一道保險,是遵從有備而無患規律的體現。
完整的應急預案應具備以下內容:應急準備要求+響應程序
不同的情形需有不同的應急準備,對特定緊急情況發生時所采取措施的概括/描述稱應急計劃,該計劃中應明確以下內容:(1)識別針對特定的相對應的情況一旦發生之后將有可能發生的潛在事故或緊急情況(2)確定應急期間的負責人;(3)所有在此期間人員的職責(4)在此期間特殊作業人員(如:消防員、急救員、泄露處置專家)的職責、權限、義務(5)疏散程序(6)危險物資的確認包括其特性位置及應急行動要求(7)與外部應急機構的接觸,求助需求及聯系方式(8)與執法部門的交流(9)與周界公眾的交流與發布信息的方式(10)重要記錄、重要設備的確定與保護(11)必要的信息、電話、逃生圖(12)應急設備:報警系統、照明、動力需求、逃生工具、避難所、安全隔離閥、切斷閥、消防設施、急救設備(如沖淋系統)、通訊設備等。(13)需參與的相關方的告知內容/信息。(14)善后工作要求
由于為潛在事件事先所作的準備,計劃時易疏忽部分相關信息,又由于不經常發生甚至于從未發生過,在資源配置時存在僥幸心理,易造成資源配置不充分。因此,在作應急準備計劃時,應充分考慮收集最好的實踐經驗、類似已發生的事故事件、特定危險源控制失效的可能性、傷害或損失的潛在后果的嚴重性。周密合理的計劃能避免空缺或重復多余的準備,應急準備靠事先周密的計劃才能達預防和減少可能隨之引發的危害。
響應程序是補救的措施  實施各項應急措施和行動的要求/規定稱應急響應程序,是在事故/異常情況發生時才啟用的程序(試運行是為測試程序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程序的設定是為一旦此類異常情況發生時各項后續工作處于忙而不亂的狀態,而將危害降至最小程度。如疏散人員對象的確定、逃生線路的設定、救護設施的使用方法、與救助機構的聯系方法、公眾的支持要求等均須一一確定,一經確定須讓所有可能參與實施的人員均明確相關程序的內容。
應定期測試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如果可行,應定期測試這些程序”。強調“可行”而不強制,是因為避免某項活動產生新的風險,此處的“測試”是通過實施該項活動以驗證其有效性。如“蒸汽泄漏,引發灼傷燙傷操作者” 的響應程序的測試,不需經受皮肉之苦才能測試,而需驗證是否隨時讓有可能發生此種情形的人清楚此類灼傷的處理: a.決不能在傷口涂紅藥水、紫藥水; b.輕度時,冷卻并涂足夠有效的燙傷藥,正確處理灼傷燙傷部位: c.中度以上,分秒必爭送醫院,其應急調配能及時到位,確保及時獲得治療。還需驗證應急支持系統的靈敏度,檢查配置的充分性。此處的“定期”應理解為法規、行業中有規定的間隔及因素的變化、事故或事件不符合發生之后均需對相應的應急響應程序進行測試或評審。
二、如何進行應急準備和響應
企業可通過系統的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之后,對已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性質“識別”,找出潛在(包括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或緊急情況,制定出對特定緊急情況發生時所采取措施的概括性描述——應急計劃;對實施各項應急措施和行動的要求/規定——應急響應程序。考慮各種準備計劃程序的時效性,通過檢查各種配置,確定應急準備的充分性;為避免某些真實的演習活動產生新的風險,可設計一些用于驗證并實施“測試”的程序,評審“應急響應程序”的適宜性。
資源配置需求的落實:應急準備的配置如報警系統、照明系統、動力來源、安全隔離閥、通訊設施、滅火器、防毒面具、噴淋頭、急救箱、擔架等。 日常安全檢查時,應關注各種配置的分布需求與實際配置的一致性,并抽樣(關注高風險區域)現場核實;可利用分布圖、文件資料、適用法規的引用等相關信息,從中了解當前狀態及應急準備的充分性進行核實。
各種“應急響應程序”須具體至可操作,且定期進行評審,各類監測/評審的結果信息是否充分利用,對其異常情況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可作為“目標”、“管理方案”、“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和預防措施”提出的依據;當有“事故、事件、不符合”發生后須評審相應的《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的充分性、適宜性和有效性;當評審輸出信息有對《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中需進一步調整或增加力度時,相應的落實情況。
《應急準備和響應程序》應告知所有的相關人員,預案應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可用完整的模擬演習也可對其中部分內容進行演習,演習或啟用過之后必須對其充分性適宜性進行評審。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當災害來臨時我們將勇敢面對,但在災害發生之前我們同樣要有充分的準備來迎對,災害之后更要有總結和吸取教訓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