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中的暖陽
發布時間:2015-07-08 11:55:04
|
作者: 經貿支部:沈紅英
周末的午后,陽光暖暖地打在身上。我靜坐于書桌前,再次翻開民建的會史,重溫那些過往歲月,流淌在時間長河里的歷史。在那個白色恐怖籠罩,民主政治還一片荒蕪的時代,民建的先輩賢達為爭取和平,爭取政治的民主,經濟的繁榮而奔走呼號,以他們敏銳的洞察力和錚錚的鐵骨,創立民建并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歷史的政治舞臺。先輩們在黑暗中不斷摸索前進,最終選擇了同向同行者——中國共產黨,并與之開始了迄今已長達70年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合作。
先輩的故事像一部無聲默片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尤其是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他和愛國人士在絕望中尋找著希望的火花,在黑暗中挖掘出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猶如這午后的陽光,讓人心生敬仰,忍不住想靠近再靠近。
“一分精神全為國,一寸光陰全為民”說的是民建的創始人之一——黃炎培先生。他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首創者,自1917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后,就與工商界人士一道開始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探索,并以永不做官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為了發展職業教育,他曾不畏艱苦,足跡遍及國內25個行省,并先后考察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地。這樣一位注重調查,注重事實,并堅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不右傾,不左袒”的民主人士,在1948年1月的一次民建組織秘密集會時說出“我們應該依靠中共,并與中共取得聯系”的話語。
我每次看到這一點,總會陷入長久的沉思:究竟要怎樣的際遇才使得這位剛正不阿的中間派民主人士,放棄了他終身不愿為官的初衷,毅然帶領著民建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并在他73歲高齡時,出任第一屆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長。是內戰時窮苦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處境?還是那震驚一時的滄白堂事件和校場口事件?是那數千愛國民主人士和革命青年的鮮血?還是被迫解散民盟的無奈?是他和其他民主人士奔走在國共兩黨間,祈望兩黨合作的希望破裂?亦或是他“中華又見戰云開,誰為生靈請命來”的悲天憫人情懷?期間種種,沿著黃老先生一生走過的軌跡,從追隨孫中山的反清倒袁,到教育救國和探索“中間道路”。不難看出正是這期間的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教訓使得他和其他民建先賢人士擦亮了眼睛,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比較,終于在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后,在上海召開民建常務理、監事聯席會議,一致通過“贊成中共‘五一’號召,籌開新政協,成立聯合政府”的決議。放棄了民建最初成立時“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路線,接受中共領導、與中共團結合作的立場,并明確宣告“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
“做官是做人民的官,是做人民的公仆。”“做官不是為了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做事。”這是黃炎培先生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和輕工業部長時,面對他兒子黃大能的疑惑做出的回答。在他看來,人民政府是人民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時,自家人自然不能不做。原來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操既在氣勢磅礴的文字里,更在塵世間最尋常的言談里。唯有心存國家,心存人民的人才會在拒絕袁世凱和蔣介石的多次封官許愿,并一次次婉拒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三顧茅廬后,又高齡出仕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回答。
做官不為權力只為人民,只為人民大眾的疾苦,這種品質在歷經時光的洗滌后仍然閃閃發光。正是有了許多像黃炎培先生一樣剛正不阿卻又愛國愛民的人物,中國才能屹立在民族之林,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今天,做為后來者,也許我們沒有黃炎培先生那樣的機會,但若要為官,應該以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為前提,繼而為中國的發展奮斗和奉獻一生。
黃炎培先生一生經歷了腐敗的清王朝、軍閥戰亂的民國、蔣介石獨裁的舊中國和社會主義新中國,見證著歷史,也代表著中國近代以來先進知識分子為民族振興而不懈求索的曲折歷程。他的風范猶如一輪暖陽,永遠照耀在我們后來者的前方。
先輩的故事像一部無聲默片在我腦海里一一閃現。尤其是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他和愛國人士在絕望中尋找著希望的火花,在黑暗中挖掘出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猶如這午后的陽光,讓人心生敬仰,忍不住想靠近再靠近。
“一分精神全為國,一寸光陰全為民”說的是民建的創始人之一——黃炎培先生。他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首創者,自1917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后,就與工商界人士一道開始了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探索,并以永不做官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為了發展職業教育,他曾不畏艱苦,足跡遍及國內25個行省,并先后考察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地。這樣一位注重調查,注重事實,并堅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不右傾,不左袒”的民主人士,在1948年1月的一次民建組織秘密集會時說出“我們應該依靠中共,并與中共取得聯系”的話語。
我每次看到這一點,總會陷入長久的沉思:究竟要怎樣的際遇才使得這位剛正不阿的中間派民主人士,放棄了他終身不愿為官的初衷,毅然帶領著民建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并在他73歲高齡時,出任第一屆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長。是內戰時窮苦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處境?還是那震驚一時的滄白堂事件和校場口事件?是那數千愛國民主人士和革命青年的鮮血?還是被迫解散民盟的無奈?是他和其他民主人士奔走在國共兩黨間,祈望兩黨合作的希望破裂?亦或是他“中華又見戰云開,誰為生靈請命來”的悲天憫人情懷?期間種種,沿著黃老先生一生走過的軌跡,從追隨孫中山的反清倒袁,到教育救國和探索“中間道路”。不難看出正是這期間的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教訓使得他和其他民建先賢人士擦亮了眼睛,在長期的實踐中經過比較,終于在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后,在上海召開民建常務理、監事聯席會議,一致通過“贊成中共‘五一’號召,籌開新政協,成立聯合政府”的決議。放棄了民建最初成立時“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路線,接受中共領導、與中共團結合作的立場,并明確宣告“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貫徹始終,以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
“做官是做人民的官,是做人民的公仆。”“做官不是為了做官,是做事,是為人民做事。”這是黃炎培先生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和輕工業部長時,面對他兒子黃大能的疑惑做出的回答。在他看來,人民政府是人民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時,自家人自然不能不做。原來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操既在氣勢磅礴的文字里,更在塵世間最尋常的言談里。唯有心存國家,心存人民的人才會在拒絕袁世凱和蔣介石的多次封官許愿,并一次次婉拒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三顧茅廬后,又高齡出仕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回答。
做官不為權力只為人民,只為人民大眾的疾苦,這種品質在歷經時光的洗滌后仍然閃閃發光。正是有了許多像黃炎培先生一樣剛正不阿卻又愛國愛民的人物,中國才能屹立在民族之林,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今天,做為后來者,也許我們沒有黃炎培先生那樣的機會,但若要為官,應該以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為前提,繼而為中國的發展奮斗和奉獻一生。
黃炎培先生一生經歷了腐敗的清王朝、軍閥戰亂的民國、蔣介石獨裁的舊中國和社會主義新中國,見證著歷史,也代表著中國近代以來先進知識分子為民族振興而不懈求索的曲折歷程。他的風范猶如一輪暖陽,永遠照耀在我們后來者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