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擔當的民建人
發布時間:2016-05-30 09:44:02
|
作者: 湖州民建飛英支部:陳小芬
剛進同濟的時候,校園里隨處都能聽到關于前校長萬鋼同志的故事,人們每每談起尊敬的校長,總抑制不住內心的驕傲與景仰。我想這位校長除了一般校長所具有的博學眾才、德高望重之外,還有什么讓人如此津津樂道、崇拜不已的。原來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致公黨成員。這大概便是我第一次對民主黨派有了朦朧和神往的認識。后來我發現我那位學術精湛、知識淵博的導師竟是九三學社成員。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我對民主黨派有了憧憬和向往。因為他們都是學界中的精英、成功的典范,我想要是自己也能加入民主黨派那該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再后來參加了工作,單位的陸鴻英主任是民建成員,原來民主黨派人士就在我們身邊,從事著跟我們一樣的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貢獻,在群眾需求的地方挺身而出,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獻計獻策。我對民主黨派有了接地氣的認識,她不是裝飾炫耀的資本、籠絡人際關系的平臺、提高社會地位的籌碼,而是實實在在為人民為社會盡綿薄之力的一種人生信仰。也正是在陸主任的引領下,2015年我跨入了民建的大門,進入了民建之家,讓我在汪洋的大海里找到了航標,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豐富自己,激發內心血熱,迸發理想光輝。
加入民建之后,我開始留心民建有關的資料、信息,閱讀相關的書籍。民建的貢獻令人刮目,前輩的風范令人敬仰,民建的精神令人敬佩。1945年12月16日,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以民主、建設為綱領,在重慶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成立后,民建先賢們積極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之中,胸懷天下、奔走國是、關注民生,與共產黨精誠合作、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黃炎培,民主建國會締造者,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近現代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的一生無不與國家民族的運命緊密相聯,組織中國國難救濟會、發起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建立民主政團同盟、促進重慶談判、反內戰反暴政、積極鞏固人民政權。
胡厥文,政治活動家、杰出實業家。這位活到近百歲的老人,在青少年時期就痛心國弱民貧,外侮日亟,立志辦工業以振興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東北之時,驚醒了他“實業救國”之夢,從此投身到民族解放的運動中來,只求一寸丹心圖報國。
還有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等,他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在今時今日不無時無刻感召著我們。
民建的先輩們在時代的動蕩中奔走呼號、團結愛國,以天下為憂,責任為先,殫精竭慮?,F在會員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擠出時間,走進社區、學校、福利院、敬老院,進行慰問、義診、助學、幫助貧困人士,不求回報、不遺余力。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認真撰寫調研報告、提案建議、社情民意,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履行好參政黨職能。
吳建勇,企業家,熱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博施濟眾。在新農村建設中,拿出資金用于幸福禮堂建設,回報家鄉,回饋社會;積極參與“平安湖州”、“平安吳興”建設,助力大學生平安創建團隊社會實踐;在聽到菱湖鎮有個女孩患上白血病,家庭生活拮據時,打去存款,不留姓名,奉獻愛心。
陸鴻英,民建吳興飛英支部主委、市人大代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做好會務工作又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為敬老院老人送去溫暖;在炎炎夏日為消防戰士送去清涼;在農村、社區宣傳科普知識;在兩會平臺上參政議政,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代表百姓發出“好聲音”。
王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監測室主任?;瘜W專業出生的他,環保問題成為他心中的最重,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竭盡全力為環保呼吁,參與多個課題,撰寫多篇調研報告,多次被作為集體提案,多次在大會上發言。他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想讓大地充滿綠色,讓天空純凈如洗,讓河水晶瑩清澈。
在民建,還有很多這樣憑著滿腔熱情和信念,對會組織忠誠,對社會肩負責任,對大眾民生利益奔走呼吁,對國家社會發展獻計獻策的優秀人士,不勝枚舉。
作為一個民建人同時雙腳踏在吳興這塊土地上,像艾青所說的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只因深愛這塊土地。即使是一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為她歌唱,即使死了,羽毛也要腐爛在這土地里。
當前,吳興區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2015年浙江省縣(市、區)經濟發展潛力排名進入前30強,農業農村迸發新的活力,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快速提高。作為一枚小小機關工作人員,我沒有經世治國的雄才偉略,沒有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也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昂意識。但是我看到馬路邊的一條臭水溝,不再像以前那樣視而不見甚至謾罵幾句,而是想著如何能夠將它治理,還大家一個整潔的環境;聽到有志愿者活動,不再像以前那樣充耳不聞只顧自己玩樂,而是會積極參加,熱心服務,傳遞正能量;面對三農問題、農村社區管理等社會熱點問題,也不再做一個事不關己的冷漠看客,而是走訪群眾、搜集民意、撰寫建議稿,希望通過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我的能力和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民建人團結在一起,每個人承擔起一份責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勤勤懇懇為會服務、集思廣益為社會發展獻計獻策,便能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在推進經濟強區、科技新城、生態家園、幸福吳興的道路上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入民建之后,我開始留心民建有關的資料、信息,閱讀相關的書籍。民建的貢獻令人刮目,前輩的風范令人敬仰,民建的精神令人敬佩。1945年12月16日,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以民主、建設為綱領,在重慶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成立后,民建先賢們積極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之中,胸懷天下、奔走國是、關注民生,與共產黨精誠合作、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黃炎培,民主建國會締造者,民建第一﹑二屆中央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近現代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的一生無不與國家民族的運命緊密相聯,組織中國國難救濟會、發起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建立民主政團同盟、促進重慶談判、反內戰反暴政、積極鞏固人民政權。
胡厥文,政治活動家、杰出實業家。這位活到近百歲的老人,在青少年時期就痛心國弱民貧,外侮日亟,立志辦工業以振興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東北之時,驚醒了他“實業救國”之夢,從此投身到民族解放的運動中來,只求一寸丹心圖報國。
還有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等,他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在今時今日不無時無刻感召著我們。
民建的先輩們在時代的動蕩中奔走呼號、團結愛國,以天下為憂,責任為先,殫精竭慮?,F在會員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擠出時間,走進社區、學校、福利院、敬老院,進行慰問、義診、助學、幫助貧困人士,不求回報、不遺余力。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認真撰寫調研報告、提案建議、社情民意,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履行好參政黨職能。
吳建勇,企業家,熱心公益事業,慷慨解囊、博施濟眾。在新農村建設中,拿出資金用于幸福禮堂建設,回報家鄉,回饋社會;積極參與“平安湖州”、“平安吳興”建設,助力大學生平安創建團隊社會實踐;在聽到菱湖鎮有個女孩患上白血病,家庭生活拮據時,打去存款,不留姓名,奉獻愛心。
陸鴻英,民建吳興飛英支部主委、市人大代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做好會務工作又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為敬老院老人送去溫暖;在炎炎夏日為消防戰士送去清涼;在農村、社區宣傳科普知識;在兩會平臺上參政議政,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代表百姓發出“好聲音”。
王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監測室主任?;瘜W專業出生的他,環保問題成為他心中的最重,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竭盡全力為環保呼吁,參與多個課題,撰寫多篇調研報告,多次被作為集體提案,多次在大會上發言。他的目的很清晰,就是想讓大地充滿綠色,讓天空純凈如洗,讓河水晶瑩清澈。
在民建,還有很多這樣憑著滿腔熱情和信念,對會組織忠誠,對社會肩負責任,對大眾民生利益奔走呼吁,對國家社會發展獻計獻策的優秀人士,不勝枚舉。
作為一個民建人同時雙腳踏在吳興這塊土地上,像艾青所說的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只因深愛這塊土地。即使是一只鳥,我也要用嘶啞的喉嚨為她歌唱,即使死了,羽毛也要腐爛在這土地里。
當前,吳興區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2015年浙江省縣(市、區)經濟發展潛力排名進入前30強,農業農村迸發新的活力,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快速提高。作為一枚小小機關工作人員,我沒有經世治國的雄才偉略,沒有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氣概,也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昂意識。但是我看到馬路邊的一條臭水溝,不再像以前那樣視而不見甚至謾罵幾句,而是想著如何能夠將它治理,還大家一個整潔的環境;聽到有志愿者活動,不再像以前那樣充耳不聞只顧自己玩樂,而是會積極參加,熱心服務,傳遞正能量;面對三農問題、農村社區管理等社會熱點問題,也不再做一個事不關己的冷漠看客,而是走訪群眾、搜集民意、撰寫建議稿,希望通過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切實解決民生問題。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我的能力和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民建人團結在一起,每個人承擔起一份責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勤勤懇懇為會服務、集思廣益為社會發展獻計獻策,便能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在推進經濟強區、科技新城、生態家園、幸福吳興的道路上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