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一切立論之基
——學習十九大報告有感
發布時間:2017-11-02 11:18:29
|
作者: 南林支部:蔡鋒
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十九大報告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篇報告立足于新時代的黨情、國情和世情,從分析新時代新的社會矛盾著手,進而提出新思想、新目標和新要求。因此學習十九大報告,必須立足于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立論之基才能深刻領悟報告的主題。我想側重從“新時代”“新矛盾”的角度結合歷史的背景來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0世紀有三個偉人,孫中山讓中國人民醒過來,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一句“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醍醐灌頂,經過將近40年的改開,中國人民終于富起來了。通過站起來、富起來,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簡單而言就是三個字“強起來”。十八大以來,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是“強起來”過程中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我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已處于“強起來”的歷史階段,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由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化。從而我們發展的戰略安排也已經是“強起來”進程中的安排,即經過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五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交匯期,進入第一個十五年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期以及第二個十五年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再奮斗期。所以,“新時代”就是讓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代,當然“強起來”包含著更好地“站起來”和“富起來”,直至達成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距離黨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斷,時間過去了36年。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現階段,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實,社會矛盾本質上來講,是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和”“同”之前是需要方,之后是供給方,那么新舊社會矛盾的區別在哪里呢?簡單而言就是前者是“有沒有”的問題,后者是“好不好”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實現小康,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體,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尤其近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的發展軌跡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人民的需求日益廣泛化和多元化,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可以說,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側”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從供給側看,雖然社會生產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仍然無法滿足13億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各種服務的需求。那么,何為“不平衡”?主要包括: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以及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食品安全等問題上。何為不充分?就是體現在經濟發展中以前片面強調了規模和速度,質量和效益不夠高,也體現在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等領域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中國從溫飽社會邁入小康社會,進而向共同富裕社會前進的國情使然。黨中央對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清晰,對發展階段判斷精準,從而提出了十分務實的新時代的新的戰略目標和方案。
如今,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以昂揚的姿態乘風破浪,乘勢而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闊步走進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0世紀有三個偉人,孫中山讓中國人民醒過來,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一句“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醍醐灌頂,經過將近40年的改開,中國人民終于富起來了。通過站起來、富起來,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簡單而言就是三個字“強起來”。十八大以來,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是“強起來”過程中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我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已處于“強起來”的歷史階段,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由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化。從而我們發展的戰略安排也已經是“強起來”進程中的安排,即經過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五年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交匯期,進入第一個十五年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期以及第二個十五年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再奮斗期。所以,“新時代”就是讓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代,當然“強起來”包含著更好地“站起來”和“富起來”,直至達成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距離黨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斷,時間過去了36年。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現階段,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實,社會矛盾本質上來講,是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和”“同”之前是需要方,之后是供給方,那么新舊社會矛盾的區別在哪里呢?簡單而言就是前者是“有沒有”的問題,后者是“好不好”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實現小康,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經濟體,生產力有了巨大的飛躍,尤其近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的發展軌跡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人民的需求日益廣泛化和多元化,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可以說,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側”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從供給側看,雖然社會生產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仍然無法滿足13億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各種服務的需求。那么,何為“不平衡”?主要包括:城鄉差別、地區差別以及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食品安全等問題上。何為不充分?就是體現在經濟發展中以前片面強調了規模和速度,質量和效益不夠高,也體現在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等領域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體現了中國從溫飽社會邁入小康社會,進而向共同富裕社會前進的國情使然。黨中央對中國的基本國情認識清晰,對發展階段判斷精準,從而提出了十分務實的新時代的新的戰略目標和方案。
如今,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以昂揚的姿態乘風破浪,乘勢而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闊步走進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