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個多月前在微信群中看到民建中央宣傳部的于老師感慨:終于完成一個段落的稿件篩評。在疼惜他們的勞累同時,也在猜想是否就是那個“工匠精神”的征文事兒。如今在安徽合肥參加會議,果然知道正是。
此次參會感慨頗多。
一是感慨于民建中央對此次論壇暨征文的嚴謹與務實。民建中央辦公廳于2018年3月下發《關于舉辦“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課題研討活動的通知》,截稿時間定為6月底,后延至7月6日。從收到投稿論文261篇起,就進行了第一輪篩稿,剔除無效稿件27篇。組成陣容強大的學術成果評審7人組,由民建安徽省委主委、安徽省社科聯主席、安徽大學博士生導師李修松擔綱組長,安徽大學的博導、教授4人和民建安微省、市委會領導2人為組員。224篇有效文稿又經第二輪篩選,符合評審稿件的有126篇。這126篇文稿又經過了嚴格的查重,最后評定47篇文稿分獲特別獎和一、二、三等獎,入圍論文79篇。浙江省民建入選2篇二等獎,1篇三等獎,1篇入圍論文。
二是感慨于民建中央領導和民建安徽省、市委會領導對此次論壇的重視和認真。民建中央副主席吳曉青出席論壇暨頒獎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安徽省委、省統戰部領導在會上作熱情洋溢的致辭,民建安徽省、市委會領導全程部署會議活動。民建安徽省企業家聯誼會全力支持和參與活動籌備與服務。本次論壇上還給每位參會者發送了由吳曉青擔任編委主任、李修松主編的《民建中央第三屆工匠精神論壇暨“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征文獲獎論文集》,讓與會者充分體會了收獲感。三是感慨本次會議的安排周全與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與意義性。雖只有一天時間的活動安排,但上午的論壇與下午的企業考察卻讓人從思想與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認識經歷了一次大踏步的跨越。7位優秀論文作者,闡述了對于“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深入研究之思想,有些課題對于現實之分析和未來之展望具有全新的論述和深邃的思考,給人啟迪與認知。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燕京八絕”展覽并考察高科技企業與園區,更讓我們加深認知了現實與未來的科技、文化發展對于經濟社會革命性的催化與推進。
我的征文稿雖只獲三等獎,但自覺有質量感。查重,對我來說是一個新認知,也是對于文稿原創性的肯定。因為知道自己的文稿是通過了那么強大的一個評審組和那么嚴謹的一個評審過程,內心有一種沉沉的踏實感和滿足感。雖自認在獲獎者行列中只屬于打醬油級別,但覺得特有存在感。聆聽優秀獲獎者的課題論述,有如飽嘗文化與思想的精神大餐,惟望這樣有實質、有內涵的論壇可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