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師院支部與經貿支部在謝舟、陳海峰兩位支部主委的帶領下,赴江蘇鎮江參觀民建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冷遹紀念館。追隨民建創始人的足跡,開啟一段令人難忘的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之旅。冷遹紀念館原址為冷遹故居,位于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黃墟老街,始建于1917年,占地面積800平方米。由主樓一幢和廂房四間組成,主樓是一幢兩層樓房,上下十間中西合璧式建筑,前后花園,主樓后邊各四間廂房。2002年將其故居改建成冷遹紀念館。紀念館大門上方鑲嵌著的一方長方形漢白玉大理石門楣,上面鐫刻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2004年11月為“冷遹紀念館”題寫的館名。
冷遹,1882年6月出生于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黃墟鎮。他不僅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創始人之一,還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前身)的創始人之一,更是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建國會前身)的創始人之一。早年投身軍戎,追隨孫中山先生。1921年,冷遹親眼目睹自己為之奮斗的民國雖已成立,卻終因軍閥混戰而民不聊生,毅然退出軍界,致力于地方實業和教育救國。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又立刻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與中共領袖及各方社會賢達精誠團結,同心抗日,支持中共的抗日統一戰線和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1945年12月冷遹參加民建,歷任民建第一屆中央常委,民建江蘇省第一、二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冷遹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水利部部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黃炎培先生曾稱贊他“才大功偏實,名藏位自高。”冷遹的一生,從辛亥革命元勛、著名實業家到成為愛國民主人士,充分反映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和對民生的關懷;他與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相識相知,風雨同舟,真誠合作,在建國后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團結民建會員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充分反映了他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政治選擇和堅定信念。這些崇高的品質都是民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民建“五個堅持”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
民建先輩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會員,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精神的傳承不會停止。短暫的鎮江之行,卻給大家留下深刻的記憶,也讓這次“尋根之旅”尤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