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葉培:麗水市城鄉一體化空間發展布局規劃研究
發布時間:2005-01-17 15:06:01
|
作者:
城鄉一體化思想最早由英國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提出,他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中倡導“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社會結構形態”。這可以說是近代歷史上人類對城鄉一體化所做的第一次系統而深入的探索。
城鄉一體化和城鄉空間發展一體化內涵
麗水自撤地設市以來,高屋建瓴地把工業化和城市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六大后,市委、市政府為切實貫徹落實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建設麗水小康社會,又戰略性地提出了“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并進的舉措,為麗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指明了方向。
城市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就業轉移和城鎮人口比重的提高;是城市地域范圍的拓展與鄉村地區向城市景觀的演變;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與傳播,城鄉基礎設施的改善。
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趨勢,是城市化的最高階段,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它是指在消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基礎上,通過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逐步實現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需要指出的是,城鄉一體化并不等于“城鄉一樣化”,因為即使將來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了,也只能消除城鄉的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鄉功能的差別并不會消失。城鄉一體化發展主要有五個方面內容,即生產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空間發展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資源開發和保護一體化。 城鄉空間發展一體化要求建立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相適應的區域城鎮職能體系、規模等級體系和空間機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要加快推進區域城市化進程,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和空間結構,使農村人口有序地向城市、城鎮及集鎮流動,鄉鎮企業向城鎮周圍的工業園區集中,從而減少大量的農業人口,提高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和“三農”問題。
麗水城市化發展趨勢分析
工業化、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現代化的三駕馬車。其中,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動機;城市化是城鄉一體化的助推器;城鄉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麗水在“三化”并進過程中,推進工業化是基礎和關鍵,推進城市化是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說,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有城市化;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現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麗水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城市(鎮)規模擴大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麗水“工業強市”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強化,工業經濟與第三產業將會得到迅猛發展,由此麗水中心城市和各縣(市)城鎮的空間范圍將隨之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民亦轉變為產業工人或從事第三產業,并進城長期定居,成為地道的城市(鎮)居民。從這個意義上講,麗水中心城市和各縣(市)的城鎮人口和用地規模還將不斷增長,這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屬于集中型城市化現象。
(二)城市郊區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城市郊區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趨向飽和(達到70%以上),市區發展速度變得緩和平穩,人們開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良好社會環境,人們開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良好社會環境,城市人口和工業向郊區擴散,這是一種擴散型城市化現象。郊區化從19世紀初期開始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時出現了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區遷移,到1950—1960年達到高峰,服務業等產業的部門也紛紛向郊區遷移。與此相比較,我國80年代在北京、上海、大連等大城市才開始出現郊區化端倪。
出現郊區化現象的成因,一是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提高的結果。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們開始不滿足于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熱島效應凸顯的城市生活質量。隨著城市和郊區交通條件的改善,私人汽車的逐漸普及,住房向郊區遷移就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向郊區發燕尾服帶動郊區化。城市土地由政府計劃撥轉變為市場機制運行后,土城的級差地租已成形,要在城市中心區發展的企業的外部成本明顯上升,因此部分產業郊區化成為自然,而且政府一般都會為郊區企業先期投資“三通一平”,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郊區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地城市都在加快“數字城市”建設,麗水也同樣別無選擇,發達的通訊技術,使得即使人們生活在郊區或交通、信息便捷的鄉鎮,也同樣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生活同樣方便,同樣可以享受到城市型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由此還對住宅價位、面積等有了更大、更實惠的選擇余地,郊區化成為勢所必然。
(三)城鎮和經濟重鎮是集聚農村人口的重要載體
麗水8個縣(市)所在地的城鎮和碧湖、壺鎮、古市等經濟重鎮交通、通訊方便,它們是農村之首,是工業產品流向農村、農副產品流向城市的橋梁和紐帶;它以大中城市為依托,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人口就業結構、對發展商貿流通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它是工農業和鄉鎮業發展的載體,是周邊地區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能吸納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和落戶,從而實現農村人口職業轉化,加速農村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這是麗水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明智選擇。
(四)交通、信息便捷的鄉村是致富農民的理想選擇
由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以及麗水廣大農村的相對落后,目前全市農村中40歲以下的青壯年絕大部分外出打工,有的到其他省市,有的到附近城鎮;只有少部分留在農村搞種養畜牧業。在異地他鄉致富的很多農民工,并非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樣回鄉后會到城市(鎮)購買商品居住;而是選擇交通、信息便捷的家鄉或附近鄉鎮所在地就近建房落戶。這是因為,一來城市(鎮)房地產價格較高,許多人難以承受,他們要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上,以求進一步發展;二來城市(鎮)消費較高,什么東西都要掏錢買,對沒有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農民工來說患有后顧之憂,而在家鄉即使生意倒閉等原因失業了,他們還能在自己的田地和山上求得生存財富;三來交通、信息便捷的農村,無論是外出、購物,還是子女就學都較為方便。所以,交通、信息便捷的鄉村,將是許多致富后的農民(包括異地致富的)較為理想的居住選擇地。而經濟落后、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的鄉村必將逐步被淘汰。
城鄉空間發展布局一體化模式選擇
城鄉空間發展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最終目標之一;是經濟發展一體化的空間載體;是區域社會經濟高效、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麗水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隨著科學技術以及交通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為麗水市城鄉空間發展結構調整帶來新的可能。麗水應立足現今城鄉空間發展布局不盡科學、山地多、平原少的實際,根據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以規劃為先導,著力推進城鄉空間發展布局一體化,把完善麗水城鄉規劃布局放在突出的位置,著眼于全市17298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科學編制完善中心城市規劃、城鎮體系,縣城和鎮村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努力構筑城鄉聯動發展,整體推進的空間發展形態。
(一)以“跳躍式成組團模式”+“開發區模式”,做強做大麗水中心城市
跳躍式成組團擴展是一種不連續的城市擴展方式,是在人為的規劃指導下,首先有計劃地將人口成組、成團向城區外圍分散,隨著郊區人口的增多,制造業也開始向郊區遷移,隨之服務業、教育娛樂業乃至很多公司、金融機構也紛紛出現在郊區,原來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多種經濟活動日益分散到郊區的各個中心點上。開發區模式是依托現有城市,采用成片開發新區的形式建設。麗水城市現中心城區由于面積有限,加上四面環山,熱島效應突出;所以在水閣、富嶺成片開發建設兩個組團,既是發展工業擴大城市規模的需要,又是緩解和消除中心城區的如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各種城市病、建設山水城市的需要。
在聯城建設一個組團本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如果僅是居住組團(即“臥城”),除了居住建筑,沒有生活服務設施,居民的生產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還須去“母城”(指現中心城區)解決,那將會帶來新的城市問題,如上班期交通擁擠,購物、休閑等文化娛樂生活不便利,這對一個新城區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應該有較強的獨立性,城區內有必要的生活設施,如幼兒園、學校、醫院、商場、廣場、菜市場、公園等,而且還應有一定的二、三產業,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決。水閣、富嶺組團同樣應有相對的獨立性,是城市功能和產業功能的結合,應該是現代化的新城區。
(二)改革市、區行政區劃,帶動碧湖區塊的發展
蓮都區碧湖鎮和縉云壺鎮是麗水市所有建制鎮中綜合實力最強、最重要的經濟重鎮。但由于行政區劃以及農保區等原因的制約,多年來,碧湖鎮一直發展緩慢,人才、資金等要素大量外流,優越的區位得不到充分發揮,對周邊大量的農村沒有形成強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洼地效應脆弱。
要想改變這樣落后的局面,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改革行政區劃入手,撤鎮設區,在碧湖新設置一個區政府,力爭國務院審批通過,從而帶動該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長足發展;特別是其中的二、三產業的發展,使碧湖發展成為人口為25-30萬的城區。在未來的5-10年,水閣、富嶺、聯城三個組團的人口、規模將大幅度提高,加之現中 心城區人口預計超過50萬,將其納入蓮都區管理足矣;在碧湖另設置新的區政府完全符合未來的發展實際,可將大港頭、老竹、麗新等區塊納入碧湖區管轄范圍。屆時,碧湖區塊城市化水平將由此大幅度提高,人居環境亦將大大改變,碧湖良好的區位優勢也將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采取“軸線帶狀擴展模式”,大力發展各縣(市)城鎮
軸線帶狀擴展指城市(鎮)在增長過程中主要沿著對外交通體系的主要軸線方向成帶狀發展的形式。它以現代交通手段為物質條件;它能緩解成塊擴大市區引起的空間擁擠、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的城市病;沿軸線擴展還是解決城市新開發區與中心城區交通系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城市沿對外交通線路走廊式放射擴展,可以在擴展軸間留出農田、森林等形成模型綠地,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市民就近提供游樂環境和娛樂場所,符合居住的健康需求;也為城市郊區化提供空間載體。
麗水市由于地處山區,山多平地少,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鎮周邊因受山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可能大規模、“攤大餅式”地擴展城市(鎮)空間;因此,軸線帶狀擴展模式便成為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市(鎮)空間發展布局的理想選擇。它既可以使城市(鎮)不斷增長,還可以避免大中城市所帶來的諸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噪音嘈雜等城市病。碧湖和大港頭之間可以沿甌江連片開發,中心設在現有的碧湖鎮。麗水下屬8個縣(市)和未來的碧湖區,除景寧、慶元有一定困難外,均可按人口10-15萬的小城市規模規劃。這不僅是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也是推進城鄉空間發展布局一體化的需要。這樣各縣(市、區)政府所在地城鎮人口預計共可達120多萬,加上麗水中心城市人口50萬以上,合計可達175萬以上;未來麗水全市約250萬人口中有175萬以上居住在城市(鎮),剩余不到70萬人口分散居住在各鄉村和小城鎮,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以上,剛好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相當。
(四)以“交通軸+葡萄串+生態綠地”的發展模式,塑造鄉村人居理想環境
鑒于各縣(市、區)的經濟重鎮和建制鎮是農村人口的集聚的重要載體,交通、信息便捷的鄉村是致富農民居住的另一重要選擇。我們在規劃城鄉空間發展布局、編制完善城鎮(村)規劃體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以各縣(市、區)之間的交通主次干道為軸線,根據山林、水體、土地等自然景觀的保護和開發需要,確定合適的發展地帶,布置“葡萄串”式的村鎮走廊,使小城鎮和鄉村“系”在交通軸線上。并根據當地實際需要,確定“葡萄珠”(鎮或村)的大小和內容,在小城鎮不僅要有一定的居住用地,還要有一定的商貿用地和鄉鎮企業發展用地,產業布局不能僅限于開發區或工業園區;讓交通、信息不便的鄉村和小鎮在政府“下山脫貧”等政策的引導下,逐步實行就近的空間轉移或規模適度聚集,因為這種村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長久的生存下去的;從而促進交通和信息便捷、生活富裕的小城鎮與鄉村的建設和發展。各縣(市、區)還應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尤其是對縣(市、區)間交界處的村鎮發展規劃,一定要本著一體化發展的需要,全局一盤棋統籌規劃好它的發展布局。
同時,在村鎮走廊的適當地點,布置一些生態綠地和科技產業園區,使其不但繁榮發展,并且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讓“葡萄串”上的居住者大多能從事城市型職業,選擇城市型生活方式,享受到城市型的基礎設施和清新舒適的田園風光,以農村城市化促進城鄉一體化。    (注:該文發表于國家級刊物《中國城市化》2004年第十二期)    (作者單位:民建浙江麗水市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