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麗水市委會:關于加強市區綠化工作的幾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5-04-01 15:36:07
|
作者: 執筆:鐘建偉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麗水城區夏季炎熱已成為人們的共同感受,城市綠化成為社會各界乃至廣大市民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熱切盼望通過包括植樹栽草、綠化城市在內的各種方法來改善氣候條件。總體而言,目前我們市區的綠化面積仍然偏小,據調查,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地總面積為340.3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44.98萬平方米,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率分別為19.4%和8.2%。據了解,當前市區綠化和城市園林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市區綠化受到可利用土地偏少等因素制約,綠地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二是市區綠化是一項涉及部門較多,需多方面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仍存在部分單位、居住區綠化建設滯后,綠化水平不高,一些部門單位、企業責任意識不強等現象。三是現有綠化專業隊伍的綠化施工、養護專業水平偏低,技術人員素質不高,不能滿足城市化進程中綠化管理的需要。四是仍然存在違章占地、人為破壞城市綠化的現象。五是在選擇綠化植物方面,體現綠化遮蔭功能不很突出,植物品種結構仍有不太合理的地方,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鑒于上述存在的問題,為此建議:
一、加強宣傳工作,做好部門單位的協調配合。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相關部門單位的責任意識,在綠化工作的決策、規劃、建設和養護等各環節,集思廣益,營造一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區和廣大市民之間上下聯動、建設園林城市的氛圍。綠化主管部門應加強與林業、水利、交通、開發區以及社區、企業等的協調配合,著重抓好綠化水平不高、建設滯后的單位和小區的綠化工作,明確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年度綠化工作計劃。
二、加強綠化系統規劃并加快落實,增加公共綠地面積,提高綠化率。以建成區為重點,新建城區為突破口,點、線、面相結合,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縮小新舊城區綠地分布不均衡的差距。舊城區綠化應以點狀為主,充分利用零星空閑的街頭宅旁邊角地塊,提倡和鼓勵市民在自家庭院多植樹。道路沿線及城市內河水系沿岸綠化應線狀、塊狀相結合,城市各主要街道應增加公共綠地,在每個新開發的小區均配備休閑公共綠地,大的社區組團如江濱、城北區塊、城東北楔形上風地帶,以塊狀綠化為主,建設中心廣場綠化帶,以塊狀綠地的增加為突破口,逐步提高總體綠化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三、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行業管理,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和綠化養護水平。當前,城區綠化專業養護隊伍整體專業水平偏低,處于一個需通過競爭機制共同提高的過程,市區日常綠化養護人員基本為農民工,養護技術和人員素質都不高,要加強行業(資質)管理,逐步提高專業化園林綠化公司的品位,走綠化市場化管理養護道路,如實行專業人士承包經營,新建項目(如開發區道路綠化)采取向專業綠化公司實行招投標等。當前綠化工作應以建設與養護并舉,養護為重點。
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推行項目包裝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或吸收如山海協作項目扶貧資金等外地資金,拓寬籌資渠道,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包括提高綠化主管部門的經費安排和建設養護專項資金投入,確保綠化工作順利運行。
四、加強行政執法,保護現有的綠化,制止違章占用綠地和破壞綠化行為。對一些綠地被隨意改擴建為路道,或違章占地建筑、踐踏破壞等問題,應加強行政執法,打擊違法占用綠地破壞綠化行為;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愛護綠化的意識。在舊城改造中要注重保護原有綠化植被,盡量避免因城市改擴建中對原有生態的破壞,對各種原因遭到破壞的綠化應及時予以恢復或補充。
五、因地制宜,注重選擇適合本地地理、氣候環境的鄉土植物,并適當調整植物品種結構,凸顯遮蔭納涼、調節氣候的綠化功能。一是綠化植物品種構成上,城區應多植樹少栽花草,種樹宜多栽生長快、樹冠大、抗干旱炎熱以及抵御風雪等自然災害較強的闊葉喬木。二是從適應性角度出發,應適當調整樹種結構,以香樟、桂花等鄉土樹種為主,通過專家認證,適當引入其他優良樹種,形成少數樹種為主,幾種樹木花草為輔的品種結構,品種宜少而精。三是選擇樹種首先主要是體現其遮蔭納涼的功能,而后考慮美觀或其他的功能。小區、廣場、旁道及宅間綠地,應栽大樹好樹,草坪和權木在干旱炎熱的夏季烈日肆虐下極易枯死,造成資源浪費,更談不上遮蔭降溫的作用,點綴擺設式綠化應盡量避免,同時廣場、公園等應盡量減少水泥等硬化地面的裸露面積,確保綠化遮蔭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