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嘉庚情懷 繼承民建精神
發布時間:2006-01-01 11:00:32
|
作者: 民建麗水財稅支部 楊 佳
2005年12月初,我與單位的同事到廈門觀光旅游,在廈門集美,我有幸參觀了陳嘉庚紀念館, 深刻感受了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教育家、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的崇高情懷,他那愛祖國,重氣節,傾資興學,不圖名利,自奉儉樸,以謀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己任的精神深深感動和教育了我們。 
1889年,15歲的陳嘉庚赴新加坡在父親開設的米店里學習經商,后來進入食品加工、航運、橡膠等行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多元化家族跨國企業集團,擁有資產1200余萬元,企業員工3萬人。辛亥革命失敗后,中國仍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陳嘉庚認為:“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以維持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啟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國”。遂立志“如力之能及,當以竭力興學,以盡國民天職”。 陳嘉庚傾注全部財力和精力用于提高民族素質的教育事業。早在本世紀初,他就建立了一整套從幼兒教育、基礎教育到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他從1913年開始創建的集美學村,就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師范、水產學校、農林學校、女子師范學校、幼稚師范學校和商科等。稍后,又建立了廈門大學。這些學校貫穿了一個精神,就是強調教育要和勞動生產相結合,教育要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這是陳嘉庚對金錢的見解。至1934年,陳嘉庚經商30年獲利1900 萬元,僅資助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就花去800萬元,約占獲利總額的42%。
愛國愛鄉說起來是炎黃子孫的一種天性,古往今來亦不乏熱心公益、捐資辦學的實業家,然而像陳嘉庚先生那樣傾“資”而“捐”者世所罕見,他一生為教育捐款的數額累計起來有幾千萬元,幾乎相當于他“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積攢起來的全部財產。一個人在海外取得事業的成功本來就很不容易,成功之后把一切成果獻給祖國、獻給家鄉、獻給培養下一代的教育事業,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和獻身精神!他一生奉行的信條是:“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該用的錢,一分錢也不要浪費。”
作為一個民主黨派人士,一個民建基層支部的主任,在陳嘉庚的銅像前,我為自己的渺小而汗顏。當然在經濟上我無法與他相比,但思想上我依然渺小,以為自己在建言獻策和提供信息上,在支部工作中作了一定的貢獻,有了一種已盡到責任的感覺,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現在想想自己是何等的卑微。一名愛國華僑對祖國對家鄉能有如此大的貢獻,那么一個民主黨派的作用就應該遠遠不止如此。讓我們都向嘉庚老先生學習,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無私奉獻,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黨派工作中去,繼承和發揚民建精神,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傾其所有,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