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改善康復服務的幾點建議
發布時間:2006-10-10 14:44:19
|
作者: 齊育華
康復是改善患者身體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增強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殘疾人、老年人、職業病人對康復的需求日趨強烈。為了恢復他們的健康,國家建立專門的公益機構為之提供康復服務。為把這項工作抓實做好,使康復服務與社會文明進步更相適應,逐步滿足廣大殘疾人、老年人、職業病人的康復需求,建議:
一、列入工作計劃。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各級殘聯要爭取政府的充分重視與支持,把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各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子計劃。為響應浙江省提出2010年全面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號召,各地必須結合實際,切實制訂工作計劃,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投入,各職能部門要相互協作,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共同努力,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特別是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工作基礎差、底子薄,更要引起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它作為關心困難群眾看病難、治病難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讓有康復需求的人員得到相應的康復服務,早日擺脫疾苦,走出家門,走上社會。
二、成立相應機構。根據康復服務的特點,既要便于指導,又要方便康復的要求,縣級以上地區必須建立健全康復工作辦公室,承擔計劃制訂、工作協調、檢查督促等職能;建立殘疾人康復指導中心,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殘疾人的康復服務業務,開展轄區內社區康復業務的組織與宣傳、技術指導與培訓、質量評估、統計及康復資源利用、康復物資配送等工作;街道、鄉鎮、社區,要建立康復站(室),開展相關康復服務和轉介工作。為了提高康復服務的質量與效果,還要成立康復專家協會或技術專家指導組,采用專、兼職的辦法,組織他們開展康復工作的研究與探討,對重點康復業務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
三、健全康復網絡。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康復工作要進社區、進農村,因此要對本地區域、人口作出相應的劃定,在充分整合社區、農村衛生醫療資源的基礎上,合理、科學、有序地設立康復服務的站點。城市人口多,殘聯要建設康復中心;欠發達地區設施建設資金有困難、康復中心項目一時難以上馬的,要積極動員相關醫院等機構開展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業務。總之,從城市到農村,必須建立比較完善的康復體系,并形成康復服務網絡。
四、制定優惠政策??祻头帐且豁楏w現社會進步、關愛弱勢群體的工作,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應以政府為主導,其他形式為補充,多數的康復服務應由政府無償來提供。為此,要辦好這項民心工程,政府除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大投入建設康復基礎設施外,還十分需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創辦康復事業,減輕政府的負擔;建立康復救助制度,讓更多的人享有康復服務。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使需要康復的人有場所康復,有能力康復,從而增強他們的康復意識,使康復從原來的“要我康復”變成“我要康復”的自覺行為。
五、建立康復員隊伍。康復服務形成網絡以后,需要一批懂業務、能服務的康復員隊伍,建好這支隊伍:一是政府要給予配備適當的管理人員(采用差額、全額事業編制或聘用等形式),落實到康復辦公室、指導中心以及康復站點工作;二是建立志愿者隊伍,將一些富有奉獻愛心的離退休醫務人員、老黨員、老干部以及在校學生等人士組織起來,定期、定向、定人開展康復服務與指導;三是各級殘聯要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康復員業務培訓,并做好日常各項管理工作。通過多方的努力,把康復員隊伍配強、建大、用好,為康復服務工作不斷推進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