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發布時間:2008-02-25 09:33:40
|
作者: 朱淑梅
2007年10月15日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七”大會議在京召開。民建麗水市委會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習。通過學習“十七”大會議精神,感觸頗深。十七大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5年的工作,回顧總結了29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新世紀堅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什么奮斗目標等重大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結合民建歷史,認真進行學習,深入思考。使我們對當前的形勢和任務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頭腦更加清醒,有利于自覺地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思考民建工作。我著重就以政治交接為主線,談一點學習體會:   一、開展政治交接活動意義重大
政治交接是各黨派中央老領導在1997年黨派中央換屆前提出來的,各民主黨派中央順利實現換屆后中共中央召開的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作了重要講話闡述了政治交接的核心。他說:“政治交接的核心,是把民主黨派、工商聯的老一輩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風范一代一代傳下去,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堅持和發展”。這個核心包括著一個著力點:繼承優良的傳統;一個目標:堅持和發展多黨合作制度。10年過去了中國的各民主黨派在新老交替的基礎上實現著政治交接。從1997年提出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重點略有不同。1997年的重點是傳承和弘揚民主黨派優良傳統,2002年的重點是明確建設什么樣的參政黨問題,現在正在進行的政治交接是第三階段,這次的突出主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次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背景就是,目前民建的成員主體已經是新中國成立前后出生,民建可以說已成為一代新人的政黨。隨著黨派成員結構的變化,要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政治交接尤顯重要。
政治交接要交接什么呢?就是交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就是交接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這一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交接的目的是推動我國政治文明和民主建設的發展。人員變了,而政治發展道路不變。“退是為了進,變是為了不變。”“退是為了進”,是著眼于多黨合作事業的未來,為了讓新一代領導人能夠迅速成長,老同志就要高風亮節,急流勇退,為新同志搭梯子、鋪路子;“變是為了不變”,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民建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循的政治方向和原則。 “以不變應萬變”,只要我們的政治方向和原則不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就可以做到不管國內外形勢如何變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就不會改變。政治交接不是重打鼓,另開張,而是要繼承該黨的一貫宗旨,延續該黨的政治方針和原則。政治交接,既是一種優良傳統的傳遞,也是一種歷史重任的承接,既要傳承,也要創新。作為民建的成員,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政黨制度都是歷史積淀和現實需要的產物,中國的發展由共產黨來領導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需要。接受共產黨領導,更是在長期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的歷程中,在經歷各種政治風雨之后作出的自覺選擇。說她是現實需要,是因為我國是后發追趕型國家,目前正在高速進行現代化建設,在這種形勢下,沒有一個經過歷史考驗、得到廣大民眾認同的政黨來領導,在巨大的變革面前,社會必然限于混亂。政治交接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把政治交接貫徹到黨派的自身建設和實際工作的各個環節中。用歷史與現實的載體,抓好傳統與現實教育,因此在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做到: 1、 以政治交接為主線,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政治素質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市委把政治交接教育實踐活動作為自身建設的重點,持續深入開展以《民建中央關于深入開展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的意見》和民建浙江省委的《實施意見》、《學習會史、遵守會章、繼承傳統、開創未來》為主題的政治交接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抓好理論學習。為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用政治交接這條主線串連各個時期的時勢政治、理論與重大活動,理論內容常學常新,領悟常學常深,實現思想的滲透,把政治交接由概念轉為理念,持之以恒的參與。明了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深化會員對我會參政黨性質、地位和歷史使命的認識,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其組織形式而言,新老交替、組織交接是階段性的、周而復始不斷進行的,這典型地體現在五年一次的換屆工作中。而就其政治思想來說,則是持續的、不間斷的,這既體現在新老交替時的政治交接上,也必須存在于日常的自身建設之中。如果換屆僅僅停留在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上,缺乏政治交換這一靈魂,這個政黨的政治生命就必然逐步衰竭,從而失去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意義。其次,是有利黨派工作需要繼承光榮傳統,還要創新。第三,統一認識。將民建的政治理念、政治思想、政治路線、政治綱領傳承下去。通過換屆,實現組織上和政治上的順利交換,這些都是民建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的重大舉措,是關系到我會自身建設和發展方向,關系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堅持和完善,關系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事業的長遠發展和重大政治課題。其作用十分現實,其意義尤其深遠。所以我們要實現思想同心,目標同向,行動同步。堅定地跟共產黨走,不畏艱苦,克服困難的大無畏精神,開拓性地進行工作。 2、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塑造良好形象 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是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的關鍵環節,領導班子的團結是保持班子戰斗力的重要保證,能不能搞好團結是衡量和檢驗一個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思想境界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一名參政黨地方領導班子的成員,無論是兼職還是專職的同志,都有責任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維護領導班子的團結。首先,健全工作機制,保證領導班子按照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辦事,克服和杜絕工作盲目性、隨意性,防止少數人甚至個別人說了算。其次,堅持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原則,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方能做出決定。形成“風清氣正、求真務實、包容團結”的良好氛圍。搞好政治交接,建設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才能帶領廣大會員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發揮本會作用。再次,潔身自好,求真務實,扎實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參政議政水平,塑造良好形象。  3、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培養工作,使民建事業后繼有人 后備干部隊伍建設是保持黨派進步性和廣泛性,順利實現政治交接的重要保證。政治交接是黨派永恒的政治主題,不斷發現、培養、推薦人才是我們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是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組織保證。我們不能因為去年換了屆,完成了新老交替而放松對后備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不是權宜之計,應該年年做,屆屆做。把后備干部的培養納入我們的工作日程,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既注重把一批年輕有為、熱心會務,能夠堅定不移的接受中共領導的同志推上基層領導崗位上,使其得到鍛煉;又注意發展一些素質強,文化層次高、在本行業有影響力、年富力強的同志吸引到我們隊伍中來。并積極創造條件,為后備干部的鍛煉、成長、進步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繼承優良傳統,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在五十多年以前,我國八個民主黨派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和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推翻了蔣家皇朝,建立了新中國。建國后,在老一輩民主黨派領導人的帶領下,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指引下,民主黨派人士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也堅定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我國實際情況的需要,是歷史的選擇。憲法明確規定: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我覺得:民建存在一天,就必須有自已的特色,政治交接工作就不會停止,政治交接工作就長期進行。1、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要培訓自己的成員。前輩的光輝形象、崇高思想、偉大實踐等,都是培訓的重要內容。同時我們應該像我們的前輩一樣,堅定信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下,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就可以達到政治交接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目的。根就不會丟,民主黨派工作的大方向就不會迷失,事業就會長久發展。2、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的基本前提和政治基礎,是各民主黨派歷史的正確選擇。3、利用有效載體,抓好傳統與現實教育,共同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4、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必須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在學習教育中實踐檢驗,在實踐檢驗中總結提高的反復循環,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學習提高認識,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社會,充分發揮民建的優勢和作用,不能落在表面,流于形式。我會主委齊育華在這次活動的動員會上講到:這次活動不能流于形式,要學習與實際相結合,主委的講話告訴我們這次學習教育活動要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要順利完成政治交接,不僅是繼承的問題,還有創新的問題。加強思想建設就是要勇于開拓進取,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政治交接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處理好這個關系,必然會影響政治交接。惟有繼承才可能創新,惟有創新才可能發展,從而達到真正的繼承。繼承是創新指導下的繼承,創新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兩者緊密聯系。繼承不是照搬,而是加以改造的提高,創新不是離開傳統另搞一套,而是新的高水準的繼承,兩者相互包含、相互促進。首先在理論上創新;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創新;再次在職能上創新。 
三、推進政治交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正是因為它順應了中華民族渴望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展的迫切要求。幾十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和挫折,老一輩始終做到自覺接受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立場不變,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與共產黨親密合作和同心同德的政治態度不變,致力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團結奮斗精神不變。堅持“一條偉大道路”和“一個科學理論體系”,堅持和貫徹“一個重大戰略思想”。
政治交接,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必須與本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充分認識到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安排,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優越性,一定要始終堅持;不能照搬外國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模式。積極投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作者系民建麗水市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