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受 特 園
發布時間:2008-11-22 08:12:13
|
作者: 陳秀珍
“特園”位于重慶市上清寺西南角風景秀麗的嘉陵江畔,始建于1931年,占地約二三畝,布局典雅,結構嚴謹,居室寬敞,錯落有致,庭院幽靜。因為園主名鮮英,字特生,故名其宅為特園。抗日戰爭時期聲名遠揚的重慶特園有“民主之家”的美譽。在抗戰勝利前后,特園曾是中共和各民主黨派活動的重要場地之一,是南方局在重慶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歷史見證。1945年,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曾三次訪問特園,重慶談判的許多細節在此形成;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上世紀40年代后期慨然書贈“民主之家”匾額。
今年5月12日,在沉寂了半個多世紀后,特園終于重現當年的風采,成為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開館之日。開館以來,作為全國統一戰線傳統教育重要基地和各民主黨派開展政治交接、組織生活的會場,各民主黨派陸續在此開展了“過特殊組織生活”的活動。
11月21日,麗水市委統戰部組織各縣(市、區)統戰部部長及市本級民主黨派機關成員,也赴重慶參觀了特園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我們有幸參加了這一活動。參觀以后,得到很多教益,感觸頗深。
特園由兩棟相連的三層式小樓建筑組成,坐落在一座小山坡上,山坡下的馬路上車水馬龍,而“風雨同舟 共商國是”大型浮雕就在人行道邊上,讓人觸手可摸。雕塑以20世紀40年代重慶“特園”的史實為背景,源于歷史,基于生活,形象化、藝術性地再現了毛澤東、 周恩來、董必武與各民主黨派領袖、知名人士聚會重慶,共商國是的情景。
進入特園,里面裝修精致,分別陳列著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等八個民主黨派發展歷史的展覽。中國的八個民主黨派由教育、科技、醫藥、醫療衛生、工商、金融及歸僑、僑眷中的高級知識分子組成,匯聚了大批的精英、人才。在抗日戰爭、國共合作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各階層愛國人士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浴血奮戰。新中國成立后,多黨合作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黨派為我國在經濟、教育、科技、醫藥、衛生、金融等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民主建國會展區,陳列著很多珍貴的照片與歷史文物。反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自1945 年12 月16 日成立以來的63年時間里,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風雨同舟,為中國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做出的重要貢獻。民建是主要由工商經濟界人士及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組成的政黨,在展廳,大量的史料及圖片反映了民建在成立后,積極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在建國后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民建中央歷屆主席黃炎培、胡厥文、孫起孟、成思危及民建中央主要負責人的大量珍貴照片,令人記憶深刻。
這次參觀,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各民主黨派特別是民建的成立和發展的光輝歷程,加深了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光榮歷史的理解,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偉大獨創性和巨大優越性的認識。
這次參觀,我們回顧歷史、緬懷先輩,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認識,增強了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決心努力為推進多黨合作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這次參觀,讓我們更深刻了解民主黨派當年在重慶的革命活動,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以來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讓我們在仰慕先賢、追尋偉人足跡的同時,更要薪火相傳,共創未來。作為一名民建會員,深感責任在肩,任重道遠,我們一方面要發揚民主黨派的優良傳統及組織的整體優勢,另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才能為會、為國、為民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