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青山在人間
發布時間:2009-03-29 09:06:23
|
作者: 楊佳
2006年末,我接到民建老會員項敘倫的電話,說有一事要拜托我,邀我有空到他家走走。說實話,由于不同支部,對于這位老人我并沒有多少印象,但他的一番話讓我肅然起敬。于是,12月27日我來到他位于天寧三村的家中。項敘倫老人高個,皮膚黝黑,說話聲音洪亮。他把我帶到他家樓上坐下后告訴我說,看了我的文章很受感動,對民建新的一屆領導班子充滿希望(這一年的11月我有幸當選為民建麗水市委委員,并在《麗水民建》上發表了一篇當選感言,正是這篇文章吸引了項老的眼球,使他覺得我可能可以為他完成心愿)。之后,項老提出他的愿望,想在百年后“樹葬”,希望政府能建一座“樹葬”林,讓他百年后能在此處長眠。項老說為這事他曾經寫了兩次提案,委托政協委員帶到政協大會上提交,但都因為時機未成熟等原因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這次他希望我能為他奔走呼吁,實現他多年的愿望。老人還說,生時他什么也沒帶來,死時要留下一片青山在人間。臨走,老人還送我一本他寫的自傳《夾縫人生》,并認真寫上“楊佳同志指正,項敘倫贈”。
離開老人時,我的心情格外激動,為他對我的信任,為自己承接了老人這如此崇高的任務,雖然當時我還不知道用什么辦法幫老人完成這個心愿。記得當時我曾向電視臺的朋友打聽是否能對老人進行采訪;向報社朋友打聽能否為這事在報紙上呼吁;到有關領導和有關單位了解情況,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只能停下了腳步……從此以后我得了心病,怕見項老,我實在不忍看老人見我時眼里流露出的期待,我更不知道該怎樣跟老人解釋。
如今我帶著這塊心病生活著,離老人拜托我的時間已過去兩年多了,而且老人的身體近來也不是很好。2009年的清明也已經悄然而至,老人的愿望就像一塊石頭壓在我心上,讓我感到窒息和心痛。最近我也經常在網上和報紙上看到“生態殯葬”的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樹葬”。其實現代“樹葬”的理念就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的新的骨灰處理方式。樹葬沒有墓穴,沒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壇。它只作標記,如: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板,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樹上懸掛死者的紀念牌。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樹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之一。如今這種方法在南京已有相當一部分市民響應。2008年,南京已有2000多逝者“生態樹葬”。推進了殯葬的進一步改革。麗水是一個綠谷生態城市,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如今我們正在全面實行六城聯創,已到了攻堅的關頭,決不能讓我們的青山變成“白山”(墓碑林),我認為,現在我市推進這樣的殯葬方法非常符合我們的城市理念,時機也已成熟。
其實,項敘倫老人提倡“樹葬”,也并無禁止傳統喪葬之意,因為“生態葬”被大多數人認同還需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我們應該兩條腿走路,讓項老等一批有新思想新理念,想為家鄉的青山綠水多留一點空間的老人多一點選擇。無論如何項老的這份心意是多么的難能可貴,我們所有麗水人都應該對他懷有深深的敬意。
項敘倫老人今年已80歲了,他的自傳《夾縫人生》,我看了好多遍,我敬佩他命運多舛,仍樂觀向上、愛憎分明的精神,老人襁褓失母愛,童年歷磨難,年輕時又被劃為“右派”,孑然一人,直至文革后平反時已人到中年,娶妻生子,他感激黨的政策讓他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一生從事金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1991年12月從農業銀行麗水市分行離休后,仍然不忘參政議政,時刻關注社會熱點,積極撰寫社情民意信息。前民建麗水市委會主委程溯本對他的評價是“不用揚鞭自奮蹄”。
下面是項敘倫老人寫的遺愿,我未作一字改動。
成 燼 猶 得 發 寸 光
  ——我的遺愿與倡議
柩棺土葬陋俗已沿襲千年。近年來政府雖大力提倡火葬,但舊習俗的影響根深蒂固,火化后依然用骨灰盒建造墳墓的不乏其人,費錢、費物、占地有目共睹。人們把殉葬改革稱為天下第二難(計劃生育為第一難),如何解開這一天下第二難題?離休之后我就開始一直在思考。我認為,子孫晚輩為祖宗建造墳墓,其目的無非是為每年祭奠有個去處,以示飲水思源,不忘養育之恩。如能“以樹代墳”即可化弊為利。一位老人一棵樹,遙想百年之后,神州必將處處綠樹成蔭,為子孫后代營造一個山清水秀的生存空間。回歸自然,造福子孫,破舊立新,敢為人先。立此遺愿。
項敘倫  1997年3月12日
讓我們一起想辦法幫老人完成他的心愿吧,因為這事往小里說是老人的一個小小愿望,往大里說應該是一個于國于家于民都有利的千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