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發布時間:2013-03-06 10:49:44
|
作者: 劉元林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召開后,我便開始認真學習十八大報告,通過一些專家的輔導學習和平時關注、了解及借鑒,我對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大會報告,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毋庸置疑地告訴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勝利。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茖W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表明中國共產黨又一次實現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是十八大的歷史性貢獻。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就必須抓好“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這一第一要務,必須是科學的。“科學發展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應該成為我們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導思想。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關心群眾安危冷暖,著力解決好關系他們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收入群體的人們,都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過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只有緊緊圍繞主題主線,才能牢牢把握機遇、掌握主動,應對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勇于破除那些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滿懷地向未來。
十八大報告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切實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本領,堅持走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唯一標準,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決定了社會進步程度和政權興亡,抓住了民生問題也就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人自始至終重視民生建設,胡錦濤同志就曾在報告中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為切實推進民生建設,胡錦濤同志還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六點要求”,凸顯了濃濃的民生情懷。
當前,勞動就業、物價房價、醫療衛生、入學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環保治安等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民”字立黨心,黨心連民心。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十八大,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如一、一心為民的政治追求,凸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新要求、確立了新思路、明確了新任務。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任務無不緊扣一個“民”字,無不緊扣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達到新要求、落實新部署、完成新任務,同樣也離不開一個“民”字。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茖W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地位,表明中國共產黨又一次實現了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是十八大的歷史性貢獻。
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就必須抓好“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這一第一要務,必須是科學的。“科學發展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應該成為我們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導思想。
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帶著責任,帶著感情,關心群眾安危冷暖,著力解決好關系他們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收入群體的人們,都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過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只有緊緊圍繞主題主線,才能牢牢把握機遇、掌握主動,應對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勇于破除那些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滿懷地向未來。
十八大報告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切實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本領,堅持走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唯一標準,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決定了社會進步程度和政權興亡,抓住了民生問題也就抓住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中國共產黨人自始至終重視民生建設,胡錦濤同志就曾在報告中強調,要“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為切實推進民生建設,胡錦濤同志還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六點要求”,凸顯了濃濃的民生情懷。
當前,勞動就業、物價房價、醫療衛生、入學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環保治安等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民”字立黨心,黨心連民心。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召開的十八大,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如一、一心為民的政治追求,凸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了新要求、確立了新思路、明確了新任務。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任務無不緊扣一個“民”字,無不緊扣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達到新要求、落實新部署、完成新任務,同樣也離不開一個“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