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國際秩序和經濟戰爭分析
——觀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有感
發布時間:2015-09-17 15:39:27
|
作者: 樊曉園
今年的閱兵不同往年,我想很多人的期待始于幾個月前得知9月3日全國放假一天。一個紀念日被放到如此高度,也足以體現中國對于那段歷史的尊重。整個大閱兵就像是一股厚積已久的烈焰,向世界展示了崛起的中國力量,也沸騰著中國人骨子里的熱血。
二戰結束已久,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中國面臨著一個更加復雜、敏感的政治、經濟新局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圍繞“戰后國際秩序”,三組大國關系引人注目:
一、中俄關系:中俄致力于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將相互“給力”、共同開展系列重要紀念活動。習近平強調不斷鞏固和加強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維護國際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表示愿同普京一道努力,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程度,加快合作步伐,保持兩國關系高水平運行。普京也表示愿就落實雙邊戰略合作項目、應對地區和全球熱點問題繼續與中方共同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二、中日關系:中日進行“新持久戰”,中國當仁不讓、據理力爭。針對日本當局固執修改戰后和平憲法與“轉守為攻”的軍事取向,中國以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為契機,聯合有關國家,共同抵制日本右傾化,堅決捍衛自身正當權益。
三、中美關系:競爭與合作并存,一方面,雙方在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大方向上存在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國出于謀求世界霸權與亞太主導權的私心,竭力防范中國,縱容與利用日本以制衡中國,因而不斷為日本“松綁”,其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立場并不堅定。
面對如此復雜、敏感的政治新局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中俄關系上:兩國應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切實展開全方位,包括經貿、投資、能源、金融、高科技、人文等眾多領域的合作。此外,中俄在國際局勢和全球安全問題上立場一致或相近,應在此類問題上保持溝通與協作,共同成為穩定世界政治的一個關鍵因素。
第二,中日關系上:要嚴格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堅持四點原則共識,才能確保兩國關系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雖然中日關系改善的基礎目前依然脆弱,但是中日可以從經貿、金融、節能環保合作以及民間交流等方面緩和兩國人民的對立情緒。
第三,中美關系上:只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變,中美相互依賴的大格局就不會變。首先要解決兩國關系的戰略定位,重申中美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的地位是可取的。其次,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具體化。在戰略層面達成合作的大框架以后,可以先從經濟領域的全面合作著手,給安全關系的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而中美在這方面有深厚基礎,也有廣闊的深入合作空間。最后,兩國應以全球主義胸懷,拓寬全球治理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除了上述戰后國際秩序面臨重建問題外,當今的國際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日本泡沫經濟”是最有典型意義的經濟戰爭,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最近的“做空”中國股票,都是經濟戰爭的縮影。面對這一新的戰場——“經濟戰爭”,中國應充分認識到真正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于走自己的路,中國應充分發揮現有能力,重創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途徑,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而我們作為民建會員,應牢記民建現階段的政治綱領,發揮民建在經濟界的優勢,緊緊圍繞在共產黨的周圍,要自覺地繼承發揚抗戰精神,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念,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二戰結束已久,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中國面臨著一個更加復雜、敏感的政治、經濟新局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圍繞“戰后國際秩序”,三組大國關系引人注目:
一、中俄關系:中俄致力于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將相互“給力”、共同開展系列重要紀念活動。習近平強調不斷鞏固和加強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維護國際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表示愿同普京一道努力,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程度,加快合作步伐,保持兩國關系高水平運行。普京也表示愿就落實雙邊戰略合作項目、應對地區和全球熱點問題繼續與中方共同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二、中日關系:中日進行“新持久戰”,中國當仁不讓、據理力爭。針對日本當局固執修改戰后和平憲法與“轉守為攻”的軍事取向,中國以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為契機,聯合有關國家,共同抵制日本右傾化,堅決捍衛自身正當權益。
三、中美關系:競爭與合作并存,一方面,雙方在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大方向上存在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國出于謀求世界霸權與亞太主導權的私心,竭力防范中國,縱容與利用日本以制衡中國,因而不斷為日本“松綁”,其維護“戰后國際秩序”的立場并不堅定。
面對如此復雜、敏感的政治新局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中俄關系上:兩國應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切實展開全方位,包括經貿、投資、能源、金融、高科技、人文等眾多領域的合作。此外,中俄在國際局勢和全球安全問題上立場一致或相近,應在此類問題上保持溝通與協作,共同成為穩定世界政治的一個關鍵因素。
第二,中日關系上:要嚴格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堅持四點原則共識,才能確保兩國關系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雖然中日關系改善的基礎目前依然脆弱,但是中日可以從經貿、金融、節能環保合作以及民間交流等方面緩和兩國人民的對立情緒。
第三,中美關系上:只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不變,中美相互依賴的大格局就不會變。首先要解決兩國關系的戰略定位,重申中美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的地位是可取的。其次,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具體化。在戰略層面達成合作的大框架以后,可以先從經濟領域的全面合作著手,給安全關系的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而中美在這方面有深厚基礎,也有廣闊的深入合作空間。最后,兩國應以全球主義胸懷,拓寬全球治理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除了上述戰后國際秩序面臨重建問題外,當今的國際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日本泡沫經濟”是最有典型意義的經濟戰爭,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最近的“做空”中國股票,都是經濟戰爭的縮影。面對這一新的戰場——“經濟戰爭”,中國應充分認識到真正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于走自己的路,中國應充分發揮現有能力,重創經濟發展模式和新的經濟增長途徑,加強國際合作堅持互利共贏。而我們作為民建會員,應牢記民建現階段的政治綱領,發揮民建在經濟界的優勢,緊緊圍繞在共產黨的周圍,要自覺地繼承發揚抗戰精神,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念,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