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加強我市農村居民住院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發布時間:2004-09-08 13:12:41
|
作者: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策》和省政府《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城鄉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市委市政府將建立我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十件實事之一。這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落實“三個代表”要求的具體體現。這對解決農民大病住院醫療問題,減輕醫療負擔,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提高農村人口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件深得民心的事。自去年初開始,政府和有關部門全力以赴,以積極的姿態,開展此項工作。工作目標到2007年全市參保率達到85%以上,目前,全市以縣(市、區)為單位開展鄉鎮街道試點,并開始逐步推開。如確定路橋區作為省級試點縣,16個鄉鎮街道作為市級試點單位,總人口達1017761人,其中農業人口799472人。據了解,現在全區已完成1288萬元保費征收工作,農民參保率達到60%,比原計劃提高10個百分點,所屬峰江街道辦事處僅三天完成保費收繳工作,參保率達到100 %。直至2003年12月底,除仙居縣外,全市各縣(市、區)都已開始保障,基金上繳入庫。這對我們在全市建立起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應得對象的住院醫療保障制度的努力的確是一種鼓舞。
此工作的運行模式是:政府引導推動,參保對象自愿、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標準和保險補償標準,建立專項基金,實施政府補助政策,進行有效監督。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農村醫保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各部門工作,按照市政府“先試點,后推廣”的工作計劃,我市在縣(市、區)推薦的基礎上確定路橋區作為省級試點縣,每個縣(市、區)選擇確定2個鄉鎮,全市共16個鄉鎮街道作為市級試點單位。參加試點的總人數達1017961人,其中農業人口799472人。并于2003年11月組織三個督查組分別到9個縣(市、區)進行工作督查,有力促進了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然而,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首先是部分農民對參保的自覺性不強,這應該歸糾于一些地區宣傳發動的力度不夠大,這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部分農民對好政策了解的不充分,對參保的益處認識有限。其次是外出人口成為提高參保率的難點。這主要反映在一些經濟不發達鄉村,不少農民長期在外經商務工,長年不回,影響了參保率。第三,經濟落后成為此工作的阻礙。鄉鎮財力不足,農民籌資困難,又缺乏村級集體經濟支持,基金征繳有難度。最后,是農民受到醫療保障的面不夠廣。此次籌資參保主要解決因病住院保障問題,這部分人員僅是參保對象的少數,大部分人員難以享受。這對廣大農民缺乏吸引力,影響了自愿參保的積極性。
我們認為,建立農村居民住院醫療保險制度 是全市人民的一件大好事,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是黨委政府親民政策的體現之一,我們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政府要加大資金引導力度,以增強對農民的吸引力,政府各部門要各負其責,同時,在衛生行政部門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下,努力做好此項工作。根據本委的調研,特在此作如下建議:
一、市政府、市衛生局要組織人員對各縣市區政府進行督查,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適時可召開試點工作總結會,制定落實考核和獎懲制度。
二、促平衡發展,完善已經實施的做法,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提高對解決農村醫療保險難度工作的認識,不斷研究,確保各項政策與管理制度的到位。各級財政要抓緊到位補助經費,取信于民。
三、運作要規范,制度要公開,執行要公正,手續要簡便。農民有“三怕”:一怕政府說話不兌現,二怕基金被挪用,三怕手續太煩瑣。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各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具體運作過程中要本著“公開、公正、便民”的原則,積極做好試點工作。每年的醫保基金收繳要做到收支平衡,取之于參保對象,用之于參保對象,不宜過多結余。
四、深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要解決農民自愿參保、提高參保面問題,要給大多數農民有實惠,增強吸引力,除了解決大病統籌外,可積極尋找一些新的載體,在預防、宣傳、保健、體檢、門診等方面多做工作,以調動廣大農民的參保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