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發布時間:2007-06-11 15:00:12
|
作者:
   民建臺州市委會
過去一個時期,臺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兩個社會”建設的奮斗目標,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總攬全市三農工作全局,以支持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重農村社區建設和農民素質培訓,農業、農村、農民的基礎性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我們注意到,臺州市新農村建設中仍存在諸多困難。
調  查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緩慢。2005年,臺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689元,5年內年均增幅為8%;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394元,5年內年均增幅為13.1%。2005年,臺州市農民人均從第一產業獲得收入1117元,而2004年為945元。
農業增效遠落后于其他產業。2004年至2005年,臺州市農村人口基本持平,全市工業產值增加值598.45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491.22億元,增長14.8%;而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值僅為194.23,增幅為5.8%。
農村社區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建房難問題越來越突出。臺州市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嚴重滯后,沒有形成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有新房無新村和新貌”。全市尚有近4.8萬戶農民待建房6.8萬間,需用地1.4萬畝,因“控制性用地限制”、“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一致”、“行政村制訂村莊建設詳細規劃困難”、“異地安置”、“安排宅基地農轉用指標嚴重不足”等原因造成農民建房難。據“全市百村千戶民情問卷”調查顯示,受調查的1080名村民,52.3%的農民最迫切希望政府解決“農民建房難”問題。
農村轉移勞動力、農民重新就業難。2005年,全市各地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6萬人,但因培訓缺乏針對性、適用性,故參加農民素質培訓而因此轉移就業的很有限。且全市農村人口有493.51萬人。扣除不具備重新就業條件的人數,大約有150萬的農民需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勞動力,農民重新就業的形勢不容樂觀。
農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覆蓋率低,且政府財力有限,農村社保提保擴面任務很重。臺州市僅被征地的農民在30萬人以上,近24萬人未繳納養老保險。而各級政府籌措的資金僅占應由政府繳納的20%。農村大病醫療保障參保率每年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且賠付額度較低,并未真正緩解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近貧的困境。
思  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堅持以農民為本,以發展為動力,產業興農為支撐力,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
實施“5·30工程”,讓農民真正享受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帶鄉的實惠。農民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基礎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農民獲得的補償是有限的。政府對公共資源的配置應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市政府可在上年度經濟增長收益中安排5%,連同上年度經營性土地出讓金中再安排30%以上的專項支農資金,支持農村供水、排污、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的養老、醫療保障,真正實現“以工哺農,以工促農”戰略決策,讓農民受惠。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產業富農。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農業生產為主要產業的地區,實施“強龍興農”工程。政府可出臺政策,在財政、稅收、信貸、用地、用電等方面繼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在一些有特色產業基礎的鄉、鎮培育扶持“鄉村制造業區域經濟”,以“一村一品”、“一鎮一產業”來輻射并帶動相鄰村鎮的產業,這不僅可增加農民收入,就地為農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還為農民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就業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解放思想,多渠道為農民就業創造有利條件。應參照企事業單位吸納企業下崗職工的政策,出臺鼓勵用人單位主動吸納農民就業的優惠措施(如減免稅費等),積極主動幫助農民轉移就業。政府應讓征地單位直接錄用被征土地上務農的20%以上的村民,以減輕政府負擔。在農民素質培訓中還應突出適用性,避免出現培訓盲目性和短暫性,形成用人單位訂單、農民受訓、政府買單、培訓農民因此重新就業的新機制,真正做到轉移一戶、穩定一戶,實現“農業從農村大多數農民的主業變成農村少數農民的輔業”。
加強村莊規劃和村居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幫助各村根據各自自然、經濟條件,編制好科學、合理、經濟的村莊建設規劃,防止盲目攀比。各級政府應安排專門資金幫助編制村莊建設規劃有實際困難的村。各級政府還應著手編制好城鄉一體的供水、污水垃圾統一處理規劃,根據輕重緩急分階段、分區域逐步實施。各級政府除應還清“歷史欠帳”外,還應繼續
加大對村莊整治的投入,穩步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來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社區化改造工程。
化大力氣,切實解決全市農民最迫切的建房難問題。市政府每年應爭取安排不少于2000畝的“農轉用土地指標”,用于農村居民個人建房和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指標,經連續若干年努力緩解用地指標緊的困難。市政府應就長期因控制性用地而無法安排使用的土地,責令規劃部門盡早制訂新規劃或作出調整,使得該土地能及早安排農民個人建房。應建立一套由規劃、土地部門參與的村鎮規劃局部調整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應變更工作的協調機制,解決因兩圖不一而耽誤村民個人建房審批。
加快農村社保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多層次、廣覆蓋、可接軌”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市政府應積極向省級和中央財政要求支持,以解決市本級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不足問題。在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時,要做到同時簽約、同時辦證、同時交付,鞏固提高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和供養標準,進一步完善以農民繳費為主,集體經濟與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
以“千企進千村、萬人助萬戶”的“千萬工程”推動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工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貢獻,農民困難的解決少不了企業的支持。各級政府選定千家企業與千個村建立“幫扶對子”,企業以資助村里一個項目(工業、農業、文化、衛生設施建設)或結對安置部分轉產轉業農民的形式,扎實推進幫扶工作;以引導、自愿選擇形式選定10000名黨員、干部、個體工商戶、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志愿者,結對資助10000名生活學習困難的農村村民。通過“千萬工程”倡導全社會來支持、關心、幫助貧困村和村民,共同承擔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
當然,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最大的主體,因此,要創新農村民主管理形式,讓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