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真情履職--紀念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發布60周年
發布時間:2008-05-29 10:32:12
|
作者: 趙昌東
紀念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發布60周年,回顧60年來多黨合作的發展歷程,重溫“五一口號”發布前后的光輝歷史,對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指導小康社會建設和創業創新實踐,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薪火相傳  緬懷多黨合作的光輝歷程
正當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國民黨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陷入全國危機,民主黨派受到瘋狂鎮壓迫害,中國渴望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關鍵時期。1948年4月30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核心內容是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號召立即獲得中國民主建國會和其他民主黨派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擁護和響應。民建和各民主黨派從此放棄了原先的“不右傾、不左袒”的中間路線,最終自覺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輾轉進入解放區與中國共產黨一起開始籌備召開新政協、建立新中國的工作。這是我國多黨合作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各民主黨派建立后作出的最重要的政治抉擇。
60年來,包括民建在內的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黨親密合作,共同走過了艱難曲折而又光榮輝煌的歷史道路。建國之初,民建和各民主黨派作為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等社會各界的政治代表參加國家政權,形成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格局。1957年下半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關系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在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各民主黨派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共十七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多黨合作事業也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
60年來,多黨合作經受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并得到豐富和發展。經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集體的努力,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和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為特征的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制度,并把它的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繼續推進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
   撫今追昔,總結多黨合作的歷史意義
在紀念響應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60周年之際,我們深感民建和各民主黨派先輩們在當時的復雜的斗爭環境中,政治上遠見卓識、精神上準確領會、合作上胸懷大志。六十年風雨滄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親密協作,患難與共,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日臻完善、鞏固與發展。
回顧歷史,我們就是要發揚包括老一輩民主黨派人士形成的光榮傳統,重溫歷史,我們就要總結它所產生的巨大的歷史意義。
一、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建和各民主黨派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自覺的鄭重的必然選擇,是中國進步的民主黨派審時度勢的明智之舉。各民主黨派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不僅提出了拯救中國的正確的政治主張,而且以自己的卓越貢獻和犧牲精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所以逐步把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是中國的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的產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最好制度安排,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優越性。
三、選擇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是民建和各民主黨派源于實踐的最基本最廣泛最深刻的共識。民主黨派老一輩的領導人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發揮那么大的作用,關鍵是他們在與中共密切合作、為民族解放不懈奮斗中形成了巨大政治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在政治方向上與中國共產黨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繼往開來,指導創業創新的偉大實踐
“五一口號”離我們這年輕一代比較遙遠,也都沒有親身經歷。今天我們紀念它,就是把它從理論上優越轉化為實踐中指導。不忘前輩的歷史功勛,繼往開來,代代相傳,進一步發揚光大,探索有新的歷史條件所產生的現實意義。 現在我們正處于發展戰略的重要機遇期,也處于各種矛盾的激顯期。作為民建人,作為民建戰線上的專職干部,要增強政治鑒別力,加強自身思想建設,抓好政治學習,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主動協助民建區委員會主動開展各項工作,以創建“兩型”為載體,增強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積極做好民建聯系的成員及非公經濟人士的工作。
最近各級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創業創新”的戰略部署,我們應以紀念“五一口號”精神為指導,自覺融入到“創業創新”的建設洪流中去,立足崗位,在“創業創新”中顯身手。自覺履行好參政黨的職能,發揮智力密集和聯系經濟界的優勢,深入調查,在“創業創新”實踐中多諫科學之謀,多建發展之言,多獻創新之策,多盡富民之力。
(作者:民建椒江區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民建第八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