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清晨,當和煦的陽光靜靜灑下來的時候,我們一行六人在臺州民建會員、臺州瑞鈴公司老總陶學定的帶領下,已駕車行駛在往仙居的公路上,其后一倆滿載體育器材和教學用品的商務車靜靜地跟在后面,車隊猶如一股清新的力量延展到遠方,讓人感受到光明與未來。上午10點,我們就來到了今天的目的地—淡竹中心校,受到當地鄉政府及學校領導、教師代表的步行歡迎。大家熱情飽滿,好似久別重逢的親友,用牽手、擁抱、點頭、微笑等來代替所有的話語、所有的感謝,善良的人的心靈都是相通的。
我們到時,正逢同學們課間休息,大家圍著車子嘰嘰喳喳。“這些東西都是送給你們的”,隨行的林鄉長說。孩子們顯得興奮起來,好象沒看見有人指令,同學們就七手八腳地忙活起來,籃球輕,可以一人搬,電腦嬌貴,二個同學一起來吧,旁邊的心細,看見了趕緊過來,還是三個人穩妥些。看著那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忙碌的身影,我們好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心中不禁感慨。這些八、九來歲的孩子,每次回家都要走很長時間的山路,聽老師說,有一次一個同學回家路上走累了在大山深處睡著了,學校、家長找了一個晚上,還好沒有出事。獨立勤勞、吃苦能干、膽大心細,是山區孩子的品格,他們不是溫室里的花朵,他們是大山深處頑強生長的野花,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在校領導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教室,手工操作室,聽到了孩子們在學業之余種菜、開墾的故事。在掛有鮮紅歡迎橫幅的會議室,大家進行了座談,聽了張校長有關學校的介紹,學校還贈與陶學定愛心助學的錦旗。陶學定深情回顧了自己艱難求學的歷程,歷歷在目,“為保護膠皮解放鞋,赤腳蹣跚在泥濘的村道上趕學;中學時期,周末還為省幾個車錢步行五六個小時回家。。。”,“當時我就有個想法,待長大后,一定要為孩子們做些事”,聽后大家唏噓不已,陶總的內心剖白顯然激起了大家的共鳴。
聽到學校目前存在的困難時,陶學定毅然說,這次助學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今后會多多過來,繼續為孩子們解決實際問題,帶來一份心意,是我的榮幸也是我的責任。陶學定不事張揚,為人低調,堅持走著一條樸實無華的助學之路,當同行說到該校還有一名同學長期受到他的助學時,學校領導均不知情。正如陶總所說,慈善之事是良心和責任推動,因為助人者自助,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真是,慈愛無聲,正是深藏心底的那份情愫的稍然和必然的流露。(此訊被臺州日報5月13日一版錄用,供稿:王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