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民建黃巖總支組織會員調研黃巖院橋鑒洋湖城市濕地,為建設“宜居黃巖”建言獻策。
黃巖鑒洋湖城市濕地位于黃巖院橋鎮東南約5公里處,東鄰路橋區螺洋街道,南近溫嶺市澤國鎮、大溪鎮,由古海灣瀉湖演變而成,為金清港水系山水涇組成河段,河水自西向東常年流淌,是臺州市最大的內陸河流型濕地。2009年經國家住建部批準,為全國41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之一,是目前市區唯一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研究范圍14.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面積為5.95平方公里,其中水體總面積約為1.25平方公里,一期保護開發建設的規劃面積為2.153平方公里。
鑒洋湖濕地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人文遺產、地理區位等資源優勢,是目前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中唯一以“漁耕文化”為特色的生產性濕地公園。自然生態方面,鑒洋湖地形獨特,東西窄長,分上下兩湖,河道兩側湖蕩漫布,支河縱橫,水量充足,常年不斷水。主湖區河岸曲折、沙洲眾多,湖內有島、島上有湖,生態良好,山地森林覆蓋率超過60%,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湖光水景極為優美。人文資源方面,一是歷史文化遺產豐厚,古橋、古廟、古址等歷史遺跡眾多,有造型獨特重建于清乾隆56年(1791年)的鑒洋橋,有居黃巖五大廟會之首的雞籠山楊府廟,有位于雞籠山東北麓、名列江浙早期36座佛寺關為黃巖六大古寺之一的天臺宗黃巖第一古剎寶輪寺,與寶輪寺相對并同列江浙早期36座佛寺和黃巖六大古寺的禪宗江南和一古剎廣化寺,還有位于南岸戰塘村的唐代古剎正等寺,以及業已消失的清末御史楊晨歸隱別墅“寄傲軒”和湖心亭等;二是鄉土景觀別具一格,包括體現鑒洋湖地方特色的養殖塘、圩田、果園、民居,以及展現鑒洋湖自然風光的河湖濕地等;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包括歷史傳說、詩詞文學、民間藝術、民間習俗等,其中《雞籠山的來歷》、《鎮鎖橋的故事》等十篇鑒洋湖有關傳說已列入市、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位優勢方面,鑒洋湖地處“二區一市”接壤地帶,是我市中心城區“一心六脈四組團”空間結構中“六脈”之一的“黃巖組團和路橋組團的五峰山一鑒洋湖組團分隔帶”,即與綠心相連的綠心南向延伸主要生態廊道(即南向綠脈),距黃巖城區10公里,路橋城區5公里,椒江城區20公里,溫嶺市澤國鎮6公里(大溪鎮一山之隔),甬臺溫鐵路、規劃機場高速及區域交通干道從東、南、西三個方向穿越鑒洋湖地區,地理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具有很好的休閑旅游開發價值。濕地外圍周邊腹地開闊,未開發用地面積較大,建設提升空間優勢明顯。
臺州市、區兩級非常重視這項工程建設,先后成立了市、區兩級鑒洋湖濕地保護開發指揮部;將“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保護與開發建設”列為市“十大工程”之一。2013年又批準設立了“鑒洋湖城市濕地公園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同年經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濕地公園。
目前各項開發工作進展順利,一是接待中心改造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二是入口橋梁和道路改造完成主體建設;三是實質性啟動入口景區建設。
會員們通過指揮部領導的匯報和實地察看,對濕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表示贊賞,并希望指揮部抓緊各項工作的開展,為早日建成黃巖城市濕地公園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