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民建就是我的家,我的依靠。民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我將盡我所能,做個平凡的民建人”
1989年5月 ,我經張哲能老先生的介紹,光榮地加入民建。記得當時椒江民建僅50多人,且大多年過半百,而我僅有27歲。現在回想起來,可以說入會時是承受了一定的壓力。
不顧單位、親友勸阻選擇加入民建
當我把想加入民建的想法告知我的領導、同事、朋友時,他們表示驚奇,甚至還透露著些許異樣的眼光。特別是我的父母不太贊成,因為他們對民建是什么樣的組織不了解,他們更希望我做一名踏實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單位我也是佼佼者,那時我是自來水公司第一位大學畢業生,是建設系統唯一重點大學畢業生。單位的書記多次找我談話,耐心地勸導我“小羅,申請入黨吧,組織對你有很高的期望,不然可能會影響你事業的發展。”
后來,在張哲能、項壽根兩位前行者的引導下,我學習民建的發展歷程,受黃炎培、孫起孟等民建先驅者的人格感召,婉言謝絕領導及朋友的好意,加入到民建的大家庭。從此民建就是我的家,我的依靠。
做有擔當的民建會員
三十功名塵與土,二十七個春秋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是臺州民建的“老兵”,少了意氣風發,多了些成熟和穩重。一路走來,我曾傍徨、迷惘、苦悶過,但我的初心不改,踏踏實實做事,坦坦蕩蕩做人,我是民建人,就要為民建做事。
我入會的第三年,柯正侃主委就讓我擔任椒江民建城建支部的主任,我當時有點推辭,城建支部的會員都是當時椒江建設系統的中堅力量,而我只是一名“楞頭青”。柯主委不僅舉薦我,更是挺力支持和幫助我,不斷告誠我:“年輕人要有擔當,要有闖勁,不要畏縮,每個平臺都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在支部工作中,我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也學到許許多多書上無法獲知的知識,為我今后參與到企業管理積累了良好經驗。
履職實踐結碩果
因為熱愛,就會有付出和擔當,民建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1998年5月,因調往路橋區自來水公司工作,組織關系也隨之轉到路橋民建。2004年路橋民建升格為總支部,下轄三個支部,組織讓我擔任一支部主任,我欣然接受,我的身份又升格為民建的基層領導,又有了更好為服務平臺。我積極做好承上啟下、編寫議提案建言獻策,利用本職工作平臺做好服務工作。2005年,在我的穿針引線下,路橋民建一支部與浙江大學經濟支部結為友好支部,開創了路橋民建對外橫向聯絡結對的先河,浙大教授多次到路橋調研,為會員企業號脈建議,以實用的經濟理論指導企業的管理和發展。2007年,我在報紙等媒體獲釋,天臺近一百名抗戰老兵生活困難,老無所靠。我與會組織商議,積極發動會員捐款,在戴學利等企業家會員的大力支持下,共募集到2萬余元,與徐懷生副主委一起將募集款送到天臺,與天臺民政局一同,當場將款項捐贈給抗戰老兵。在會場聆聽這些老兵對武漢及長沙保衛戰的回憶,為他們無畏無我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不禁涓然淚下,此善事終生無憾!
發揮優勢作貢獻
我將盡我所能,做個平凡的民建人。社會服務是民建的基本職責之一,也是每個會員應盡的義務。路橋民建的社會服務有著優良傳統,參與97抗洪救災受到中央民建的表彰,原總支部戴學利主委曾受到原民建中央成思危主席的親切接見。2002年,獲悉路橋三爺姆福利院因地勢較高,技術難度大,施工復雜,一直沒有通自來水。民建企業家戴學利、章啟中、陳永仁、李建軍康慨解囊,出資為福利院鋪設自來水管。我發揮自已的職業優勢,一方面到桐嶼街道、桐嶼水廠及所在村居爭取政策,贏得他們的支持,另一面多次冒著寒風進行實地踏勘,并親自設計,采用水泵多級提升水壓的工藝組織實施,并對工程質量進行嚴格監管。由于各方的支持,造價節約近5萬元,路橋民建企業家捐資10萬元的三爺姆福利院給水工程終于在春節前通水,解決了他們多年來靠天吃水的難題,福利院創始人三爺姆拉著我手說"你們真是大好人,功德無量,所有福利院人員會永遠銘記在心。”爾后年近八十高齡的她又將感謝信親自送到我到公司,臺州、路橋電視臺等各種媒體都對此事建行了報到。
我是臺州民建一名普通的會員,一名基層工作者,自身的事業很平凡,沒有靚麗的業績,會內也沒有耀眼的閃光點,但我始終秉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心態,腳踏實地的作風,嚴謹樸素的態度,謙慮務實的處事方式,贏得會員的厚愛和尊重,在2009年,2014年兩次總支換屆時,都以全票當選為總支委員。這是會員們的肯定,也是對我自己的期待和鞭策。
人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將始終不忘入會初心,胸懷天下事、永作民建人。
(作者:羅華元 1963年9月出生,臺州市人 高級工程師1989年5月入會 曾擔任椒江民建城建支部主任,現任路橋民建總支部委員 路橋區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