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結報的建議
發布時間:2009-09-01 16:18:43
|
作者: 民建龍游縣總支部 蘭芝葦
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抓手,是保護農村生產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一、現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2003年,我縣被列入全省首批27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之一,2004年2月全縣全面鋪開。2005年以后,我縣從完善制度,創新機制,簡化手續,控制費用,擴大受益面入手,適時推出了保大又補小、續保有積分、累加補助和合作醫療套餐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城鄉居民的參保熱情,參保人數逐年攀高,2008年達到31.05萬人,參保率達96.01%;累計發放合作醫療基金補助款4500余萬元,群眾受益覆蓋率達到88.84%,對解決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2007年5月我縣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二、存在問題——合作醫療門診結報點少,群眾呼聲強烈
目前我縣共有合作醫療門診結報點38個,大部分集中在人口比較集聚、服務能力較強、軟硬件設施較為齊全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分院和部分改制衛生院,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普遍沒有合作醫療結報點,使得一些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行政村群眾,特別是山區和交通不便地區的群眾不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合作醫療門診報銷政策。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衛生室基本都存在管理不規范,藥品采購途徑雜,基本硬件設施(如配備計算機、寬帶上網等)不全,人員素質不高,醫療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與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標準差距較大。二是我縣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均為私有化,醫療行為往往以考慮自身利益為主,主動維護合作醫療基金安全性的意識和責任心不強,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貿然擴面,基金的安全將得不到保障(我縣已出現過私人醫療機構通過代刷合作醫療卡套取基金的情況)。
但是,群眾參加合作醫療最關心的是報銷補助問題,如不及時擴面,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新農合政策帶來的實惠,那么群眾的信任度和信心必然會降低,合作醫療政策的生命力將受到極大地影響。
三、建議
通過在運行機制、管理體制上加以探索和創新,結合上級有關要求和精神,提出以下二點建議。
(一)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
政府要調整出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對現有衛生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合理制定實施方案。要按照一個中心村設置一家標準化服務站,配備2人以上責任醫生,服務人口5000人左右的標準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以“三制、四統一”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即聘任制、工資制、養老保險退休制;服務站的黨務政務、業務管理、財會統計、藥品采購由鄉鎮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統一管理。根據浙江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精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由政府舉辦,鑒于我縣屬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驗收合格后,建議縣財政予以適當補助。
(二)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
啟動數字衛生工程,按照規劃引領、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網絡暢通、標準統一、資源共享、信息互動的網絡平臺,并依托該網絡開展合作醫療門診結報工作。同時,推進合作醫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信息資源多元合一,實現農民醫療、保健一卡通,全面提高現有衛生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網絡建成后,既進一步方便了參合農民結報,又有利于主管部門對新農合資金的監管。但實施該項目所需經費單靠衛生部門難以解決,還需地方財政的扶持。
通過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新農合門診結報點擴面所需的軟硬件條件,使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即能享受新農合政策帶來的實惠,并能保證基金的安全和穩定,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深入人心,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初步解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問題。
一、現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2003年,我縣被列入全省首批27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之一,2004年2月全縣全面鋪開。2005年以后,我縣從完善制度,創新機制,簡化手續,控制費用,擴大受益面入手,適時推出了保大又補小、續保有積分、累加補助和合作醫療套餐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城鄉居民的參保熱情,參保人數逐年攀高,2008年達到31.05萬人,參保率達96.01%;累計發放合作醫療基金補助款4500余萬元,群眾受益覆蓋率達到88.84%,對解決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2007年5月我縣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二、存在問題——合作醫療門診結報點少,群眾呼聲強烈
目前我縣共有合作醫療門診結報點38個,大部分集中在人口比較集聚、服務能力較強、軟硬件設施較為齊全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分院和部分改制衛生院,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普遍沒有合作醫療結報點,使得一些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的行政村群眾,特別是山區和交通不便地區的群眾不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合作醫療門診報銷政策。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衛生室基本都存在管理不規范,藥品采購途徑雜,基本硬件設施(如配備計算機、寬帶上網等)不全,人員素質不高,醫療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與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標準差距較大。二是我縣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均為私有化,醫療行為往往以考慮自身利益為主,主動維護合作醫療基金安全性的意識和責任心不強,在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的情況下貿然擴面,基金的安全將得不到保障(我縣已出現過私人醫療機構通過代刷合作醫療卡套取基金的情況)。
但是,群眾參加合作醫療最關心的是報銷補助問題,如不及時擴面,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新農合政策帶來的實惠,那么群眾的信任度和信心必然會降低,合作醫療政策的生命力將受到極大地影響。
三、建議
通過在運行機制、管理體制上加以探索和創新,結合上級有關要求和精神,提出以下二點建議。
(一)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
政府要調整出臺《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對現有衛生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合理制定實施方案。要按照一個中心村設置一家標準化服務站,配備2人以上責任醫生,服務人口5000人左右的標準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以“三制、四統一”為主要內容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即聘任制、工資制、養老保險退休制;服務站的黨務政務、業務管理、財會統計、藥品采購由鄉鎮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統一管理。根據浙江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的意見》精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由政府舉辦,鑒于我縣屬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驗收合格后,建議縣財政予以適當補助。
(二)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
啟動數字衛生工程,按照規劃引領、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網絡暢通、標準統一、資源共享、信息互動的網絡平臺,并依托該網絡開展合作醫療門診結報工作。同時,推進合作醫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信息資源多元合一,實現農民醫療、保健一卡通,全面提高現有衛生資源的利用率,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網絡建成后,既進一步方便了參合農民結報,又有利于主管部門對新農合資金的監管。但實施該項目所需經費單靠衛生部門難以解決,還需地方財政的扶持。
通過創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站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新農合門診結報點擴面所需的軟硬件條件,使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即能享受新農合政策帶來的實惠,并能保證基金的安全和穩定,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深入人心,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初步解決“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