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把“三農”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省委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兩創”總戰略,著力改造傳統農業,大力培育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提升服務功能和帶動力,使我省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省情的農業現代化路子,農業連續多年豐收,農民生活有了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新的面貌。
根據日前我在省農產品行業協會聯席會議召開的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上了解到的一些情況,深切地感到在大好形勢下,我們既要樂觀,增強信心,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視形勢嚴峻的一面,居安思危,加深對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地步的深刻內涵的理解。要積極行動起來,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中求實效。我舉出兩個行業情況為例說明之。
我省是全國著名的產茶大省。2009年全國茶園總面積有273萬畝,總產量16.74萬噸,分別比十年前增長42%和44%。茶園面積擴張迅速,但單位面積產量并不高,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大宗茶的產量占總量60%,名優茶只占40%。茶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滯后,茶飲料(冷飲)、茶保健食品、茶服飾、茶家具、茶洗滌用品的開發及茶葉活性成分的提煉,都處在起步階段,比重小。茶葉出口雖處在全國領先地位,但以原料出口為主,貼牌生產為主,附加值低。名優茶采摘基本靠手工,加工仍為家庭作坊式。隨著工人工資增長,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在縮小。
再以食用菌行業來說,我省是食用菌生產加工的重點產區之一。2009年鮮菇總產量達95萬噸,總產值為65億元。總產量和總產值位居全國第6位,年出口位于全國第5位(其中鮮干香菇出口全國第1位),全行業已發展近50萬戶專業戶,帶動了上百萬農村勞動力就業。但是,食用菌加工、流通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組織化程度低,大多是粗加工,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引領。菇農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技術標準難以統一,產量質量安全難以有效控制。
圍繞轉型升級的主題,會上大家提出了許多好的做法和意見,我加以綜合歸納提出以下6點建議:
一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危機感,提高對轉型升級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是一場革命。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廣大農民從事的傳統農業是祖輩傳下來的,思想上已經定格,要轉變過來一定要向農民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把外邊世界的變化,如實地告訴他們,講清調整結構的重要性、緊迫性。要堅持自愿為原則,通過政策積極引導,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推進轉型升級工作。
在座談會上,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系本行業實際,說到受金融危機沖擊、海洋資源衰退、貿易壁壘加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深感壓力很大。如果水產加工仍停留在簡單的冷凍加工為主,不向精深加工轉變,不僅產品低端,消耗成本高,污染嚴重,而且企業效益差,難以為繼。為此他們提出“早轉早主動,晚轉要被動,不轉是‘死胡同’”。省茶葉產業協會也談到,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許多兄弟省都以開辟新茶園為農民致富的新路子。全國茶葉面積迅速擴大,如果繼續沿襲傳統茶產業的路子發展下去,茶葉產需失衡將不可避免。據陳宗懋院士預測,到2015年,全國將有20-30萬噸茶葉過剩。因此加快調整結構步伐,是保證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二要發展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我省農口企業普遍規模小,分散經營,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低,不利于把產業做大做強。由于規模小,許多改革措施難以實施,科學管理難以到位。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營銷)的組織結構,探索規模化家庭農莊經營模式,提高組織化程度。通過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把千家萬戶的農民和千變萬化的市場連接起來,把產業鏈拉長,集生產、科研、加工、流通、服務功能于一體,建立起現代農業經營運行機制,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把產業做大做強。
三要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創新開發新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十年一貫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瞄準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變化,以創新精神,不斷推出新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要加強與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協作,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培養和引進企業急需人才,建立研發中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這些年來,省竹產業行業協會的企業,開發了許多新產品,如筍竹產品、竹地板、竹地毯、竹裝飾品、竹工藝品、竹纖維內衣、竹炭等,提高了附加值,還組團到不生產毛竹的北方城市去促銷,受到市場的歡迎。他們從中嘗到了甜頭。
四要打造知名品牌,積極做好營銷工作。
現在市場上貨源充沛,商品琳瑯滿目,人們追求的已不是吃飽穿暖問題,而是提高生活品質,為此企業要面向市場提供優質產品。新產品進入市場要被市場認可,就必須做好宣傳營銷工作。我省每年舉辦農博會,甚至將農博會辦到上海等大城市去,這對提高浙江農產品的知名度作用很大。一些地方政府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參展,對參展企業的攤位費給予補貼。浙江有不少農產品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深受消費者青睞,一定要打造知名品牌,有了知名品牌可以走遍天下。已經獲得馳名商標的企業,要愛惜品牌,以可靠的質量,綠色安全的食品,優質周到的服務,維護品牌信譽,贏得消費者信賴。
五要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
現在造成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是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和農村過度使用化肥造成的。農口企業也要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通過改進設計和工藝,節電、節水、節能、節材。少用化肥代之以有機肥,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要大力提倡循環經濟。省食用菌行業協會所屬企業,充分利用廢棄物木屑、桔桿、牲畜糞便、廢菌棒等,經加工處理后作為食用菌栽培養料以及有機肥,取得明顯成效,做到了物盡其用、變廢為寶,不僅降低成本,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六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企業轉型升級做好服務工作。
行業協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這些年來,省農產品各行業協會在政府的領導下,以服務企業為宗旨,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起到了政府的助手作用和橋梁作用。如:
以組建信用擔保機構,為企業緩解貸款難的問題;
收集編發市場信息,為企業制定經營決策服務;
為搞活流通,協助企業做好產品促銷工作;
以商會名義,參與反傾銷、反壟斷應訴調查,為打破技術貿易壁壘發揮了作用。
在加快轉型升級中應該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如“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規劃制定、市場情況調研、政策法規學習宣傳,以及行業自律方面(現在有的行業同質化競爭越演越烈,互相間壓級壓價,無序競爭),建立企業利益表達機制等方面有許多工作要做,政府部門可委托行業協會去做。同時,行業協會必須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工作制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2010年5月25日
[作者系浙江省政協原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會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