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優先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民建浙江省委員會)
發布時間:2010-11-12 11:04:05
|
作者:
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省為主旨,內容全面、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有力,是指導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綱領性文件。
《建議》中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之一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規模和傳統產業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民建省委會通過學習和研讀,結合我們近期的調研和討論,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以下二方面建議。
一、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促進產業轉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省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呈現出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低、加工程度低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代工出口型等特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務重、困難大。在存量上,要通過調整提升一批、關停淘汰一批、有序轉移一批等辦法,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增量上,一定要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引領,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次中央《建議》中十分明確,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促進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的特點。為此我們建議三點:
一是我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上不能過多,要選擇對浙江傳統產業關聯度大的、有較好基礎的、影響長遠的產業,國家確定七項,我省也許五項就夠了,不宜過多,如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化工、先進制造、新材料等產業。
二是要明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向。對確定的每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都要研究制訂其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領域、主攻方向和發展布局。作為戰略性產業,目標要實現規模化,每一個產業至少上千億乃至幾千億。就具體的某個產業而言,其經營要實現集群化,要形成有大企業領頭,完整的產業鏈、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全球化的營銷網絡,這些都缺一不可。布局要實現合理化,省政府要統一規劃、統一協調,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各地市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發揮各自優勢,避免重復雷同,形成全省合力。
三是要出臺扎實有效的扶持政策。在資金上,建議建立各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金,政府少量投入為引導,帶動大量民間資金的大量投入。在科技支撐上,科研經費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設立和完善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并有針對性地引進和設立重大的科研機構,集聚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要素,快速提升我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的創新能力。在人才戰略上,除要積極引導培育國家和省級“千人計劃”人才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外,更要設計載體集聚一大批國內外優秀的碩博士和專業人才,一大批有志于新興產業的年輕人。在資源要素配置上,要重點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土地、用水、用電和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
二是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增強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動力和活力
“十二五”規劃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浙江下一步發展動力和機制問題的研究,尋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的改革重點。為此我們建議三點:
一是促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重點是加快地方金融創新,完善區域資本市場,把杭州打造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副中心。金融的發展本身就是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另外,新興產業成長全過程都需要金融支持,特別是新興產業的早期急需風險投資,回顧歷史,美國的高技術大企業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風險投資。我省應利用現有金融業較發達和民間資金充沛的優勢,加大風險投資業發展力度,加快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的發展,鼓勵風險投資真正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天使基金、種子基金,不是只做上市前的股權投資基金。
二是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如加快青山湖科技新城等科創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針對我省產業鏈上中試環節薄弱這一根本問題,建議創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完善產業鏈,如建設省級的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使之產生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和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使我們從傳統孵化企業的模式跳出來(我們高新技術開區孵化一般企業),向孵化技術、產品的轉變,向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轉變,向培育新興產業的人才轉變,沒有蛋哪能來雞,孵化蛋才能有雞。為什么要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可從兩個例子來看:一是從同處在我省現發展階段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來看,當時的舉措是什么來看,我省按人均GDP和購買力折算,相當日本70年代初、臺灣80年代未和韓國90年代初的水平,屬于工業化發達階段,當時日本、臺灣地區和韓國都紛紛建立一批科研機構。另一個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效果來看,臺灣的“工研院”的研發重點就是“中試”環節,從70年代未創建到80年中期,成果就源源不斷產生,培育了臺灣的IC、IT、機電和化工等許多產業,通過技術轉移產生了一百多家上市企業,新竹科技園的一半企業是從“工研院”轉化來的,另外,集聚了5000人左右的科研團隊,1000人左右的博士,4000人左右的碩士,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但每年有15-20%(即1000人左右)向業界轉移,即平均每人在“工研院”只工作5-6年,起到了人才集聚和培養作用。目前,我國的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小試技術沒有中試環節無法產業化,許多中小企業又往往無法承受中試環節所出現人才、資金、技術和創新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壓力,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主動設計一些方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從國內外優秀人才、好的技術和項目要到浙江來,也需要一個對接平臺和過渡期,需要創新平臺實現中試環節和再創新的過程。《建議》中提出了海外人才創業園建設,很好,但不妨再進一步做大平臺,同時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樣平臺,這樣做,不僅人才和技術集聚得攏、也可開發得出、發揮得好,可進一步推進我省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可大力推進我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進一步發揮我省民營經濟的優勢,鼓勵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投身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抓住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頒布的契機,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實施意見、方案和細則,通過完善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稅收管理、規費標準、金融貸款、政府服務“五個平等”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在每一個新興產業中通過上市、并購、重組和技術創新等途徑做大做強若干個企業,形成某個產業的一群領頭雁,推動民營經濟二次創業,繼續保持我省的先發優勢。
《建議》中明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之一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規模和傳統產業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民建省委會通過學習和研讀,結合我們近期的調研和討論,對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以下二方面建議。
一、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促進產業轉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省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呈現出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低、加工程度低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代工出口型等特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務重、困難大。在存量上,要通過調整提升一批、關停淘汰一批、有序轉移一批等辦法,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增量上,一定要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引領,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次中央《建議》中十分明確,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促進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重要舉措。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的特點。為此我們建議三點:
一是我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上不能過多,要選擇對浙江傳統產業關聯度大的、有較好基礎的、影響長遠的產業,國家確定七項,我省也許五項就夠了,不宜過多,如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化工、先進制造、新材料等產業。
二是要明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向。對確定的每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都要研究制訂其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領域、主攻方向和發展布局。作為戰略性產業,目標要實現規模化,每一個產業至少上千億乃至幾千億。就具體的某個產業而言,其經營要實現集群化,要形成有大企業領頭,完整的產業鏈、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全球化的營銷網絡,這些都缺一不可。布局要實現合理化,省政府要統一規劃、統一協調,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各地市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發揮各自優勢,避免重復雷同,形成全省合力。
三是要出臺扎實有效的扶持政策。在資金上,建議建立各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基金,政府少量投入為引導,帶動大量民間資金的大量投入。在科技支撐上,科研經費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設立和完善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并有針對性地引進和設立重大的科研機構,集聚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要素,快速提升我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的創新能力。在人才戰略上,除要積極引導培育國家和省級“千人計劃”人才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外,更要設計載體集聚一大批國內外優秀的碩博士和專業人才,一大批有志于新興產業的年輕人。在資源要素配置上,要重點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土地、用水、用電和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套。
二是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增強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動力和活力
“十二五”規劃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浙江下一步發展動力和機制問題的研究,尋求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的改革重點。為此我們建議三點:
一是促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重點是加快地方金融創新,完善區域資本市場,把杭州打造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副中心。金融的發展本身就是產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另外,新興產業成長全過程都需要金融支持,特別是新興產業的早期急需風險投資,回顧歷史,美國的高技術大企業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風險投資。我省應利用現有金融業較發達和民間資金充沛的優勢,加大風險投資業發展力度,加快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的發展,鼓勵風險投資真正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天使基金、種子基金,不是只做上市前的股權投資基金。
二是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如加快青山湖科技新城等科創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針對我省產業鏈上中試環節薄弱這一根本問題,建議創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完善產業鏈,如建設省級的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使之產生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和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使我們從傳統孵化企業的模式跳出來(我們高新技術開區孵化一般企業),向孵化技術、產品的轉變,向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轉變,向培育新興產業的人才轉變,沒有蛋哪能來雞,孵化蛋才能有雞。為什么要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可從兩個例子來看:一是從同處在我省現發展階段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來看,當時的舉措是什么來看,我省按人均GDP和購買力折算,相當日本70年代初、臺灣80年代未和韓國90年代初的水平,屬于工業化發達階段,當時日本、臺灣地區和韓國都紛紛建立一批科研機構。另一個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效果來看,臺灣的“工研院”的研發重點就是“中試”環節,從70年代未創建到80年中期,成果就源源不斷產生,培育了臺灣的IC、IT、機電和化工等許多產業,通過技術轉移產生了一百多家上市企業,新竹科技園的一半企業是從“工研院”轉化來的,另外,集聚了5000人左右的科研團隊,1000人左右的博士,4000人左右的碩士,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但每年有15-20%(即1000人左右)向業界轉移,即平均每人在“工研院”只工作5-6年,起到了人才集聚和培養作用。目前,我國的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小試技術沒有中試環節無法產業化,許多中小企業又往往無法承受中試環節所出現人才、資金、技術和創新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壓力,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政府主動設計一些方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從國內外優秀人才、好的技術和項目要到浙江來,也需要一個對接平臺和過渡期,需要創新平臺實現中試環節和再創新的過程。《建議》中提出了海外人才創業園建設,很好,但不妨再進一步做大平臺,同時建設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樣平臺,這樣做,不僅人才和技術集聚得攏、也可開發得出、發揮得好,可進一步推進我省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可大力推進我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進一步發揮我省民營經濟的優勢,鼓勵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投身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抓住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36條”頒布的契機,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實施意見、方案和細則,通過完善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稅收管理、規費標準、金融貸款、政府服務“五個平等”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在每一個新興產業中通過上市、并購、重組和技術創新等途徑做大做強若干個企業,形成某個產業的一群領頭雁,推動民營經濟二次創業,繼續保持我省的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