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在省糧食生產貸款互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2010-12-16 10:48:39
|
作者: 程 煒
這次全省糧食生產貸款互保工作座談會在衢州召開,我應邀參加感到十分高興。我是抱著學習態度和調查研究來參加會議的。
這次會議時間雖短,但開得很好。會議學習貫徹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與會同志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五中全會精神上來。省糧食部門、衢州和金華兩地領導都十分重視這次會議,親自到會介紹經驗。會議主題突出,圍繞著如何做好糧食生產貸款互保工作、化解糧農貸款難的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討,增進了共識。相信這次會議將會對今后糧貸擔保工作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我借用這次會議機會,講三點意見:
一、要很好地總結衢州、金華兩地開展糧貸互保工作經驗,把他們的經驗學到手。
兩地共同經驗,我歸納為三條:
一是緊緊抓住糧食生產發展中的主要矛盾——糧農資金短缺、貸款難的問題,積極探索找到了一條成功解決之路。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省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我省特點的發展道路,和全國一樣,先是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接下來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以后是實行土地流轉制度,發展規模經營。在這個節點上,出現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種糧大戶有了較多的土地后,需要購置農機設備、建造曬谷場和倉庫,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遇到了缺少資金,又不能及時貨到款的難題,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發展的瓶頸問題。如果不及時合理地加以解決,加上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大戶很可能棄糧從事其他行業去,這樣就會造成糧田規模縮小,甚至拋荒。衢州、金華兩地在省農產品行業協會聯席會議和省稻米產業協會的支持下,根據糧食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推廣了糧貸互保新辦法,較好地解決了糧農資金短缺問題,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力地支持了糧食生產,促進了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在政府的引領下建立了糧貸互保工作機制,較好地把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信用聯社和行業協會等組織捆綁在一起,結成了利益的共同體,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以前各個組織是各搞各的,現在形成了合力,效果明顯。省政府拿出了少數專項資金,地方以1:1之比配套,作為推動互保的啟動資金,卻解決了貸款難的大問題。確保糧食收購任務完成,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作用。
信用聯社作為互保貸款具體操作單位,專項資金存放在信用聯社,由信用聯社加強監管,承擔風險,并以1:5比例放貸出去,開拓了新的業務范圍。
種糧大戶普遍受益。他們較快地得到了信貸資金,收購糧食的錢有了,購置生產資料的錢有了,承包田擴大了。在主業穩定基礎上,開展了多種經營,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形成了循環經濟,為脫貧致富奔小康開辟了新路。
三是改變了以往貸款難、手續繁、時間長、額度小的狀況。新的辦法是按照“政府扶持、協會牽頭、金融合作、市場運作”原則進行的,達到了“便捷(手續簡便易行)、安全(衢州市實行糧貸互保五年來,共向種糧農戶發放貸款547筆,累計總額達5600多萬元,至今未發現一起拖欠賴賬現象)、優惠(其貸款利率比市場優惠10%)、長效(有借有還,長期循環使用,變輸血為造血)”目的。做到了政府滿意、信用聯社放心、糧農歡迎,協會有了服務抓手共贏局面。
衢、金兩地經驗是在實踐中創造的,并經歷了時間考驗,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它適應現階段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糧食形勢,牢固確立糧食安全觀念。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研究明年經濟工作。胡錦濤總書記主持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講話中所指出的:“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較為復雜,全黨全國要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那么風險來自哪里?
一是自然災害。這些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異常極端的天氣。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糧食和其他農作物歉收絕收。以我國來說,先是雨雪冰凍災害,后是百年一遇的大面積旱災和特大洪水,還有地震、泥石流等災害,給人民生產和生活帶來重大損失。今年我國春糧、夏糧是歉收的,秋糧是豐收的,兩者相加,全年是豐收的。實現“七連增”,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出臺多項強農惠農政策、依靠科技和投入、調動廣大種糧農民積極性的結果。大災之年實現大豐收來之不易。
但是,必須清醒的看到農業是弱勢產業,受氣候影響很大,在目前條件下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糧食需求只會愈來愈大。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并不優越,可耕田面積小,水資源短缺,地質災害頻發多發,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防災意識,切莫盲目樂觀,要切實做好耕田保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糧食儲運工作,確保糧食增產。
二是市場風險。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美國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人口,動用美聯儲加印美元,造成美元泛濫、流動性過剩。它們通過境外企業與內地企業串通,想方設法把這些熱錢流入中國,操縱市場緊缺物資,騷擾正常經濟秩序,是推動物價上漲因素之一。一些糧食出口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限制糧食出口,這樣加劇了糧食供給緊張狀況和糧價上升。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大宗商品,也是特殊商品。我國有13億人口,糧食問題只能立足于自給,進口只是調劑品種。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別人手中。中央提出要保證13億人有飯吃,這是一件治國安邦穩天下的大事。糧價穩是穩定其他物價的基礎,我們必須用戰略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三、對進一步做好糧貸互保工作幾點建議
一是要明確宗旨,增強服務意識。種糧互保協會不是盈利組織,也不是從事一般資金拆借工作,不能拿這個錢移作他用,或放高利貸。互保協會是服務組織,宗旨就是為“三農”服務,為種糧大戶服務。促進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是它的目的。
二是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參與糧貸互保工作的各有關單位,要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明確各自職責,并互相密切配合,確保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行業協會要密切與糧農關系,教育他們要以誠信為本,增強風險意識,責任意識。
三信用聯社是糧貸互保基金的操作單位,要健全制度,加強審計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不搞人情貸款,確保資金安全有效運轉。要提高辦事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完善制度、擴大服務功能。有的種糧互保協會提出要增加糧貸互保資金,擴大受益面,這個意見是正確的,但首先要把現有專項資金用好,以實際成效爭取上級重視和支持,逐步做大。其他工作如開展農技培訓等,有條件的也可積極開展,總之要把好事做實。
這次會議時間雖短,但開得很好。會議學習貫徹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與會同志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五中全會精神上來。省糧食部門、衢州和金華兩地領導都十分重視這次會議,親自到會介紹經驗。會議主題突出,圍繞著如何做好糧食生產貸款互保工作、化解糧農貸款難的問題,開展了深入的研討,增進了共識。相信這次會議將會對今后糧貸擔保工作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我借用這次會議機會,講三點意見:
一、要很好地總結衢州、金華兩地開展糧貸互保工作經驗,把他們的經驗學到手。
兩地共同經驗,我歸納為三條:
一是緊緊抓住糧食生產發展中的主要矛盾——糧農資金短缺、貸款難的問題,積極探索找到了一條成功解決之路。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省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我省特點的發展道路,和全國一樣,先是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接下來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以后是實行土地流轉制度,發展規模經營。在這個節點上,出現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種糧大戶有了較多的土地后,需要購置農機設備、建造曬谷場和倉庫,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遇到了缺少資金,又不能及時貨到款的難題,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發展的瓶頸問題。如果不及時合理地加以解決,加上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大戶很可能棄糧從事其他行業去,這樣就會造成糧田規模縮小,甚至拋荒。衢州、金華兩地在省農產品行業協會聯席會議和省稻米產業協會的支持下,根據糧食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總結推廣了糧貸互保新辦法,較好地解決了糧農資金短缺問題,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力地支持了糧食生產,促進了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在政府的引領下建立了糧貸互保工作機制,較好地把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信用聯社和行業協會等組織捆綁在一起,結成了利益的共同體,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以前各個組織是各搞各的,現在形成了合力,效果明顯。省政府拿出了少數專項資金,地方以1:1之比配套,作為推動互保的啟動資金,卻解決了貸款難的大問題。確保糧食收購任務完成,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作用。
信用聯社作為互保貸款具體操作單位,專項資金存放在信用聯社,由信用聯社加強監管,承擔風險,并以1:5比例放貸出去,開拓了新的業務范圍。
種糧大戶普遍受益。他們較快地得到了信貸資金,收購糧食的錢有了,購置生產資料的錢有了,承包田擴大了。在主業穩定基礎上,開展了多種經營,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形成了循環經濟,為脫貧致富奔小康開辟了新路。
三是改變了以往貸款難、手續繁、時間長、額度小的狀況。新的辦法是按照“政府扶持、協會牽頭、金融合作、市場運作”原則進行的,達到了“便捷(手續簡便易行)、安全(衢州市實行糧貸互保五年來,共向種糧農戶發放貸款547筆,累計總額達5600多萬元,至今未發現一起拖欠賴賬現象)、優惠(其貸款利率比市場優惠10%)、長效(有借有還,長期循環使用,變輸血為造血)”目的。做到了政府滿意、信用聯社放心、糧農歡迎,協會有了服務抓手共贏局面。
衢、金兩地經驗是在實踐中創造的,并經歷了時間考驗,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它適應現階段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正確認識我國當前糧食形勢,牢固確立糧食安全觀念。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研究明年經濟工作。胡錦濤總書記主持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講話中所指出的:“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較為復雜,全黨全國要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那么風險來自哪里?
一是自然災害。這些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異常極端的天氣。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糧食和其他農作物歉收絕收。以我國來說,先是雨雪冰凍災害,后是百年一遇的大面積旱災和特大洪水,還有地震、泥石流等災害,給人民生產和生活帶來重大損失。今年我國春糧、夏糧是歉收的,秋糧是豐收的,兩者相加,全年是豐收的。實現“七連增”,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出臺多項強農惠農政策、依靠科技和投入、調動廣大種糧農民積極性的結果。大災之年實現大豐收來之不易。
但是,必須清醒的看到農業是弱勢產業,受氣候影響很大,在目前條件下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每年新增出生人口,糧食需求只會愈來愈大。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并不優越,可耕田面積小,水資源短缺,地質災害頻發多發,必須增強憂患意識、防災意識,切莫盲目樂觀,要切實做好耕田保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糧食儲運工作,確保糧食增產。
二是市場風險。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美國為了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人口,動用美聯儲加印美元,造成美元泛濫、流動性過剩。它們通過境外企業與內地企業串通,想方設法把這些熱錢流入中國,操縱市場緊缺物資,騷擾正常經濟秩序,是推動物價上漲因素之一。一些糧食出口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限制糧食出口,這樣加劇了糧食供給緊張狀況和糧價上升。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大宗商品,也是特殊商品。我國有13億人口,糧食問題只能立足于自給,進口只是調劑品種。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別人手中。中央提出要保證13億人有飯吃,這是一件治國安邦穩天下的大事。糧價穩是穩定其他物價的基礎,我們必須用戰略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三、對進一步做好糧貸互保工作幾點建議
一是要明確宗旨,增強服務意識。種糧互保協會不是盈利組織,也不是從事一般資金拆借工作,不能拿這個錢移作他用,或放高利貸。互保協會是服務組織,宗旨就是為“三農”服務,為種糧大戶服務。促進農業增收、農民增效是它的目的。
二是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參與糧貸互保工作的各有關單位,要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明確各自職責,并互相密切配合,確保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行業協會要密切與糧農關系,教育他們要以誠信為本,增強風險意識,責任意識。
三信用聯社是糧貸互保基金的操作單位,要健全制度,加強審計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不搞人情貸款,確保資金安全有效運轉。要提高辦事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不斷完善制度、擴大服務功能。有的種糧互保協會提出要增加糧貸互保資金,擴大受益面,這個意見是正確的,但首先要把現有專項資金用好,以實際成效爭取上級重視和支持,逐步做大。其他工作如開展農技培訓等,有條件的也可積極開展,總之要把好事做實。